研學旅行讓父母放下焦慮,教育原來還可以這樣

近年來“幼小銜接班”逐漸成為一個教育方面的新詞彙和新問題。“要不要上幼小銜接班?不上的話孩子會不會跟不上節奏......”

面對社會生活的各種壓力,父母的焦慮自然而然的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1 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不可取

重視教育,重視分數是一直以來的家長心理。據調查顯示,超過94%被調查幼兒園及一年級家長認同幼小銜接班的重要性。在糾結與焦慮的雙重作用下,許多家長將孩子送到幼小銜接班,然而,忽視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方式無異於揠苗助長。

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的教育方式是為孩子好還是父母過於“急功近利”?不可否認,當今的社會充滿著競爭,優勝劣汰無時無刻不在上演。面對壓力,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在將來適應生存環境,全面發展,從小便開始重視對孩子各方面的培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擠佔孩子的週末和課餘時間,他們的生活開始失去了應有的顏色,變得和大人是生活一樣忙碌並且浮躁。

研學旅行讓父母放下焦慮,教育原來還可以這樣


拔苗助長最終只會適得其反,教育亦是如此。如何讓一棵嫩芽成長為參天大樹,需要的不是家長們盲目的焦慮而是悉心的培育和陪伴。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家長們追求一時之快是無法讓孩子在一個正常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童年原本是孩子釋放天性,快樂成長的美好階段。但由於父母的焦慮,將自身重重的精神枷鎖從小就壓在孩子身上。


2 適當的放鬆,教育不是隻有一條路

從小升初,到中考,再到高考,父母總是在不停的擔心焦慮,並且不斷的向孩子做出“必須成績好”的心理暗示。這一點從“幼小銜接班”興起也可窺見一斑了。

杭州有媒體曾報道稱一名剛上幼兒園的3歲孩子出現“斑禿”,經醫院檢查發現是因為父母給他報了興趣班,“學業”壓力大導致的不自覺的抓頭髮行為。

由此可見,父母給孩子不符合身心發展規律的學習計劃,很可能換來孩子的痛苦和不健康,得不償失。

按照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因時施教”才是教育的應有之義。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無可厚非,無論哪個家庭孩子都是父母的希望和未來。然而明智的教育不是急於求成,而是“因時施教”。家長要對孩子起到一個良好的教育引導作用,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在不同成長階段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發展道路。

研學旅行讓父母放下焦慮,教育原來還可以這樣

在這一方面,研學旅行不斷髮揮著自身優勢。研學旅行遵循教育規律,把學習與旅行實踐相結合,把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銜接,強調學思結合,突出知行合一。

研學旅行為孩子創設了一個放鬆的環境,讓孩子們從應試教育中走出來,在旅行中快樂學習,充分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研學旅行是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形式,它的出現也提醒廣大的家長們,其實教育還可以這樣。


3 調整好情緒,正視研學旅行

作為家長,應該調整好自身的情緒,盡力減輕焦慮感,正視對於孩子的教育。無論是幼升小,小升初還是中考高考,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一種考驗,更是一種成長。只有經歷了這些必經之路,孩子才能夠成長起來。父母該做的不是去上銜接班、興趣班,而是遵循孩子成長的步伐,幫助指導他們正確的學習、生活。

研學旅行是落實立德樹人、全面有人教育目標的重要形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研學旅行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研學旅行結合學生的年齡、地區、興趣等因素,制定合理、生動的課程內容。

孩子們通過參加研學旅行這種獨特的教學實踐活動,能夠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中學到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當下,研學旅行在推進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其中一個就是家長的思想觀念不夠開放,還停留在應試教育的怪圈之中。然而素質教育改革已經在不斷進行中,研學旅行的產生和發展是大勢所趨。父母思想觀念的改變雖然不能一蹴而就,但向前多走一小步,也許就是孩子成長的新契機。

研學旅行讓父母放下焦慮,教育原來還可以這樣

父母應該學會減輕自己對於孩子教育的緊張感和焦慮感,嘗試著以一種新的視角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

研學旅行作為教育的一種新形式,其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學遊並重的理念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孩子不一定都適合追求分數,他們也許有著自己的閃光點正待發掘。而研學旅行恰恰給了家長們這樣一個機會,去看見不一樣的孩子。

研學旅行,商務合作—微博:@李可為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