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歧視,原來歧視的一直是富人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要沒有壟斷,沒有強買強賣,價格是由市場上的供求關係決定的。這一決定過程,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價格決定機制,是市場經濟賴以存在的前提。

既然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那麼具體的定價取決於供給和需求的關係。也就是說,供給少,需求大,價格就高;反之,需求少,供給多,價格就低。那麼在現實生活中,並非如你所想!

比如說,讓你去買菜,有可能,你買的菜,比老太太們買的貴,而且,還有可能短斤缺兩。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就需要引入一個經濟學概念:價格歧視。

01 什麼是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 price discrimination)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就是企業或商家把同一種物品以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顧客。

比如針對消費者的消費水平、身份地位、購買數量、地理位置等,收取不同的價格,可以簡單理解為區別定價。

我們來舉個例子:


ABC三個人都想買巧克力,預算分別是5元、8元、10元,假設一袋巧克力的成本是3元,賣家的定價統一為6元,那麼只有B和C會購買巧克力,賣家分別可以賺到5元和7元


價格歧視,原來歧視的一直是富人


但是如果賣家能夠知道ABC各自的心裡預期,並分別定價,對A收取5元,對B收取8元,對C收取10元,這樣一來,賣家的利潤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買家也以符合自己預期的價格得到了物品。

價格歧視,原來歧視的一直是富人


02 為什麼會出現價格歧視呢?

首先,我們要理解價格歧視並不是貶義詞,它是一種中性的定價策略,也稱為價格差異化。

每個人對商品價值的判斷,是非常主觀的。於是,很多企業和商家就開始研究,如何讓覺得價值高的用戶,多付錢。所以這裡延伸出一個“消費者剩餘”的概念。

它的公式如下:

消費者剩餘=用戶最多願意支付的價格 - 商品實際價格。

這個公式比較好理解。消費剩餘越高,意味著我們的操作空間就越大。每個人的“消費者剩餘”都不一樣,導致同一個商品對每個人來說會給他帶來不同的價值。

對於一個特定的價格,過高的話會影響買這個東西的人數;過低的話可能入不敷出。

所以,如果我們把顧客分類,為願意高價購買的定高價,為願意低價購買的人定低價,賣家提供的產品就都能賣出,既不會浪費,也不會供不應求,可以找到最佳平衡點。

總之就是一句話:價格歧視的最終目的就是利潤最大化。

而讓利潤最大化的最佳手段,不是一味的擴大生產或者提高產品價格,而是向每個消費者賣出潛在的最高價。

03 價格歧視分類

而根據歧視程度的高低,我們還能將價格歧視分為:一級價格歧視、二級價格歧視、三級價格歧視。

(1)一級價格歧視,按人定價

一級價格歧視,也被稱為完全的價格歧視。

在一級價格歧視中,產品的價格不是由成本決定的,而是用戶心中的價值決定的。

這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

你出去旅遊,景點周邊的攤位上,有你非常喜歡的紀念品。老闆對你打量一番,然後對你說價格500元,你認為有些貴,和他砍價砍到250元,然後你愉快的購買了。另外一名遊客同樣來到這個攤位,購買同一個紀念品。老闆還是打量了一番,看到她身穿奢侈名牌,談吐不凡,於是對他說這件紀念品800元,遊客覺得不算貴,同樣愉快的購買了。

這就是一級價格歧視——看人定價。

像私人律師、會計以及醫生,在完全瞭解客戶信息的情況下,也具備這種一級價格歧視的定價能力。一些從事私人高端定製的職業也屬於這一範疇。

說實話,這種策略實現難度非常高,很難做到完全準確,因為判斷的成本會比較高,很容易帶來口碑的崩盤,不同的用戶一旦信息統一後,很可能就直接把這家店拉入黑名單,甚至會使一家公司陷入嚴重的公關危機。

在信息如此透明的互聯網行業中如何運用呢?

我們來簡單介紹幾個例子:

做電商運營,可以通過建立數據模型,來觀察用戶查看某一個SPU(商品品類)的頻次,用戶如果高頻次的去看某一類商品,很明顯他是有購買意願的,只是還沒有達到他的價格預期。

如果想要留住這個客人,可以採取降價策略促進該用戶的轉化。你可以通過大量的數據觀察,制定一個標準,比如:一週內用戶持續訪問某一個SPU 5次以上,那麼我就對他降價。

京東、小紅書的商家就運用的很好,通過興趣觀察法,觀察用戶對某一個商品的感興趣程度,進行一級價格歧視。當然,評判用戶對某個商品是否感興趣需要很多維度,頻繁查看只是其中一項判斷指標。

價格歧視,原來歧視的一直是富人


現在很多電商平臺,都會捕捉用戶的消費和查看習慣,為每一個用戶建立數據模型。對每個用戶模型施行不同的管理策略,比如漲價、降價、顯示不同內容、提供增值服務等等。

我們再把視線轉移到O2O或酒店、飛機預定等服務平臺,根據用戶對服務的急需程度,調整價格。

如果用戶很急需,需要得到及時性滿足,比如當天預定當天的酒店,那一定是非常急需,此時你可以以基礎價為準,為本次訂單漲價5%。


價格歧視,原來歧視的一直是富人


這就是即時性需求定價法,通過了解用戶對一個服務的緊急程度,對用戶進行特殊定價,用戶會因為緊急需要接受小幅度的漲價。

這種策略在生活中很常見,我們常用的閃送、外賣、打車以及各類本地生活服務,都是基於這種方法的商業案例。

看到這裡,大家熟知的大數據殺熟,就屬於這種類型的價格歧視。

因為「熟客」消費頻次、瀏覽時長等各項數據都比「生客」更多,平臺擁有更多的信息去分析判斷用戶的購買力,從而給出不同的定價。


價格歧視,原來歧視的一直是富人

想要穩妥的實現一級價格歧視,最好把產品包裝成某一類用戶可接受的服務。如果兩個人在APP上看到同一個商品標註了不同價格,對品牌的傷害極大,會失去用戶信任,所以要慎用。

(2)二級價格歧視,按量定價

二級價格歧視,是指對同一商品或服務的不同購買量索取不同價格的行為。

如果信息閉塞,商家難以得到買家信息,但是他們會推測,喜歡某樣東西的人,消費頻率會更高,每次可能比一般人要買的更多。如果買多件商品可以適當的降價,可能會刺激人們多買些自己喜歡的某樣東西。

這就是按需求量定價,買得越多越便宜。

比如常見的兩件8折,第2杯半價,滿100元減40元等。在這種情況中,銷售額增加帶來的收益,是大於單個價格下降帶來的利潤減少的,所以總收益處於增長。


價格歧視,原來歧視的一直是富人


比如說你去旅遊,景點周邊的攤位上,有你非常喜歡的紀念品。你來到攤位前問價,老闆告訴你85元一個,你說如果我買10個能不能便宜,老闆很爽快的答應只收你800元,優惠50元;老闆又說,如果你買15個我按一個60元給你,於是你愉快地購買了15個。

這樣的模式,在互聯網產品中也大量存在,團購就是典型的買的人越多越便宜,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就是運用這個模式,把需要產品的用戶們組合,並與供應商聯繫,通過大量的需求壓低供應商的商品單價,通過社交網絡以拼團的模式賦能,獲得了大量流量。

前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稱之為正向的二級價格歧視。當然,與此相對應的,也有逆向的二級價格歧視,而在經濟學中也確實存在著這個概念,也就是買的越多就越貴。

這種情況也很常見,我說一個例子,大家肯定印象深刻,就是手機的流量套餐。一旦超過某個限額,費用就會上漲。

價格歧視,原來歧視的一直是富人

逆向價格歧視的本質是,讓擁有高消費能力且不太在意“小錢”的人,支付利潤最高的那部分。這類消費人群有較高的消費能力,以及較多的“消費者剩餘”,通過專門針對這群人,設計高毛利的產品模式,來賺取這部分人的錢。

這麼一看,你會發現二級價格歧視,其實是在“歧視”有錢人......

這種逆向的定價策略,一般應用在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對需求量大,價格敏感程度低的人收取更多錢,也是對資源的一種調配,我們對外拉新推廣、產品銷售冷啟動的階段也可以嘗試這種策略。

(3)三級價格歧視,按類定價

三級的價格歧視,是針對不同市場,不同的消費群體提供不同的價格策略。

當企業或商家掌握足夠信息,或者對某類人的身份非常明確的時候,就可以聚合成一個統一的標籤輸出定價策略。

比如說乘坐飛機,普通艙和商務艙的價格區分,商務艙的乘客大多是對私密性和舒適性看重但對價格不敏感的人,當這類人被貼上“商務旅客”標籤之後,就可以定價更高。

再比如,學生和老年居民的意願支付水平通常低於其他人(因為他們的收入較低),廠商可以建立對學生和老年居民的識別特徵(通過學生證和駕照等)。針對學生和老年居民對商品打折扣......

價格歧視,原來歧視的一直是富人

還有一個即將來臨的節日——雙11。近些年雙11活動的規則越來越複雜,很多用戶反饋活動規則理解困難。事實上,複雜的玩法可以篩選掉不願意花時間得優惠的價格不敏感人群,從而讓他們以高於活動期間的客單價下單,也就增加了商戶的整體利潤。

價格歧視,原來歧視的一直是富人

三級的價格歧視是威力最大的。如今的大數據時代,互聯網企業掌握了更多關於消費者的信息,用戶的年齡、性別、地域,消費偏好和消費能力被全面的記錄下來,從而推出更靈活的價格策略。

可一旦消費者發現自己受到了價格歧視,便很容易產生憤怒情緒。因此很多企業傾向於發放優惠券實現價格歧視,這樣較為穩妥。

瑞幸咖啡就是通過判斷用戶的消費情況,針對性地發放優惠券。在發生購買行為後的一段時間,消費者被貼上“高付費意願”的標籤,很少給他們提供大額度優惠。當這些人很長時間沒有活躍購買時,就會觸發召回機制,以大額度優惠券引導下單。

價格歧視,原來歧視的一直是富人

04 關於價格歧視的思考

定價是一件複雜度非常高的事情,也是幫助企業盈利的關鍵點所在,不僅需要在工作中能獲得豐富的經驗積累,也需要涉獵各行各業,不斷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去適應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

大數據時代,互聯網信息數據升級了“價格歧視”,讓它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對消費者剩餘的榨取;另外,互聯網信息同時也武裝了消費者的頭腦,讓消費者變得更加精明,具備了打破價格歧視的能力。

所以,我們應該學會運用價格歧視,知道其背後的套路,同時也要看透商家的伎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做一個明明白白的運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