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高處並不寒

科研高處並不寒

能源、生命、地球系統與環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工程技術是我國重大科技設施發展的主要方向,在這些方面,高校學子的科研能力之強,必須點贊。

從2007年生命學院的本科生到2014級生物醫學工程博士生,在北京理工大學的12年,楊春華從良鄉校區的首屆本科生成長為我國空間生命科學研究一線的青年人才。

空間載荷,一般指的是航天器上裝載的為直接實現航天器在軌運行要完成的特定任務的儀器、設備、人員、試驗生物及試件等,是航天器在軌發揮最終航天使命的一個重要分系統。2010年10月,中國“神舟八號”飛船發射一年前,北理工爭取到在此次發射任務中搭載科學載荷的機會——將自主研製的基因擴增裝置送入太空,以實現中國首次太空基因擴增實驗。

大三的楊春華加入課題組,與團隊解決了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實現快速精準地溫度控制這一嚴峻挑戰。2011年11月1日清晨,伴隨著“神舟八號”飛船成功發射,由北理工作為總體牽頭單位設計製造的“微流控芯片基因擴增裝置”遨遊太空,實現了北理工實驗裝置載荷登入太空、中國微流控芯片技術太空應用、中國在空間環境下開展基因實驗三項“零的突破”。

讀研期間,楊春華相繼參與了2016年6月“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搭載“空間細胞和微生物培養實驗裝置”、2017年4月“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搭載“空間微流控芯片生物培養與分析載荷”的研製任務。完成“天舟一號”載荷任務後不到半個月,楊春華和夥伴們又跨越太平洋,連續作戰。2017年6月6日,由北京理工大學研製的“空間環境下在PCR反應中DNA錯配規律研究的科學載荷”搭乘SpaceX公司“龍飛船”,成為首個登入國際空間站的中國空間科學項目,標誌著中美空間科學合作取得了“零”的突破,引發國際關注。

“楊春華已經熟知了國內和國際常規科學實驗載荷項目的實施流程及相關航天產品的質量管理辦法,他是我們團隊的一個寶!”北理工空間生命科學研究帶頭人鄧玉林教授熱贊楊春華。

2019年4月,電子科技大學的博士生羅鴻禹榮獲“王大珩光學獎-高校學生光學獎”,這是自1996年設置該獎項以來,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生首次獲此殊榮,不僅填補了學校在該獎項的空白,也體現了歷經20餘年的不懈努力,電子科技大學光學工程學科在基礎前沿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的發展與進步。

羅鴻禹自2011年起一直從事“中紅外光纖激光”方向的研究工作。該方向於2012年被光子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Photonics》進行了聚焦報道,將其與“中紅外光頻梳”和“中紅外量子級聯激光”並列為未來中紅外光子領域的三大發展方向。

在該研究方向上,羅鴻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Optics Letters等著名期刊已發表和錄用SCI論文30篇,EI論文6篇,ESI高被引論文2篇,Google Scholar總引用587次,SCI他引337次。研究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基礎研究類)類”,並獲得“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候選推薦。

郭玉婷,中國科學院大學2016級細胞生物學博士生,她的科研工作——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登上了“2018年中國十大科學進展”榜單。郭玉婷作為該項成果的重要貢獻者,收穫了人生中的第一篇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Cell》上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論文。這是一項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李棟課題組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Eric Betzig博士、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博士合作開展的科學研究。科研人員通過掠入射結構光照明顯微鏡(GI-SIM)技術,挑戰超分辨觀測極限,捕捉和再現了活細胞內細胞器的運動方式和軌跡,揭示了多種細胞器間相互作用的新行為,為探索細胞內微觀世界變化提供了新的視野。

文章選自《大學生》9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