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藏高原上的水流向印度洋而不往新疆流呢?還是流下去又被蒸發掉了?

過了今晚上


1、糾正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來糾正一下題目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分別如下:

1、在地理意義上確實有西藏高原這種說法,它指的是喀喇崑崙山脈以東、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脈以北、崑崙山脈以南的區域,也就是說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而且這一區域全部在我國境內。

2、並不是發源與青藏高原上的所有河流都向南流入印度洋,成為印度洋水系,例如我國的母親河長江與黃河以及國際河流之一的瀾滄江-湄公河水系等也都發源於青藏高原上,但卻是向東或東南流,成為太平洋水系。

2、我國的地勢特徵

經過認真分析並結合實際情況,題主想要表達的意思應該是發源於青藏高原上的河流為什麼很少出現向北流的現象,畢竟發源於青藏高原北麓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條內流河。

儘管這個問題看似比較複雜且信息量較大,但只要搞清楚青藏高原的地形體徵一切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我們都知道,我國的地勢總體呈現出西高東低的特點,陸地地勢可劃分為三級階梯,即第一級階梯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第二級階梯為海拔在1000~2000米的高原、盆地和山地地形,第三級階梯則主要是海拔在500米以下的平原。因此就我國而言,這種地勢階梯狀的分佈特點就直接決定了我國的絕大多數河流自西向東流,畢竟水往低處流嘛。

3、青藏高原的地形特點

儘管我國總的地勢是西高東低,但各地理單元又各有特點,比如橫斷山區出現的“山高谷深、三江並流”以及黃河巨大“幾”字形等奇特現象就說明了這一點。而作為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彷彿一頭巨大的“鯨魚”橫臥在亞歐大陸中部偏南(我國的西南部),是由崑崙山、喜馬拉雅山脈以及橫斷山構成地形骨架,許許多多的地形區鑲嵌其中。

實際上從青藏高原自身的地形特點和地勢特徵來看,由於海拔高空氣稀薄且溫度較低,高原上雪山連綿、冰川廣佈,表現為山間高原面海拔高差較小、起伏較為和緩;而地勢則呈現出西北高、東南低,大致上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而且,青藏高原除了西北部的藏北高原(也稱“羌塘高原”)保持了相對較為完整的高原地形外,其部分均有眾多海拔較高的巨型山脈組成,例如北部的崑崙山和巴顏喀拉山、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的橫斷山脈以及中部的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買等等。

由於青藏高原海拔較高且總面積高達約250萬平方公里,通過自身的熱力作用和機械阻擋作用影響周邊乃至更大區域的大氣環流,就青藏高原的機械阻擋作用而言,一方面受其影響西風帶在這裡分支繞行回合東流,從而形成了北半球最強大的西風帶;另一方面則是阻擋了西南來自印度洋暖溼氣流向內陸地區深入,受地形的阻擋在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形成豐富的地形雨,同時來自亞歐大陸內部的冬季風也無法越過這座“世界屋脊”,使得位於青藏高原南側的廣大區域常年氣溫要比同緯度偏高。

4、總結

從上文的分析來看,由於青藏高原獨特的地勢特徵和地形環境,因此出現了不同方位發源的河流最終的歸宿不盡相同,例如長江和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最終分別注入東海和渤海,而雅魯藏布江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的傑瑪央宗冰川,在扎曲大拐彎上游流向大致呈自西向東,後180度大拐彎向南流,最後在我國西藏的巴昔卡附近流出國境被改名為布拉馬普特拉河,最終注入孟加拉灣。

受青藏高原的阻擋,來自於印度洋的暖溼氣流在青藏高原南部形成豐沛的降雨,因此對青藏高原以北的區域影響較弱,並且青藏高原北側處於夏季風的背風坡,而背風坡的焚風效應本就明顯,因此降雨稀少。

正因為以上種種原因,才導致了印度洋的水汽無法影響到我國南疆乃至整個大西北的廣闊區域,加劇了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氣候的形成,因此沙漠廣佈。


地理那些事


西藏高原上的水向南流入印度洋主要是西藏地區的地勢地貌決定的,直接向東或者向北都不具備徑流條件,況且西藏的河流大多分佈在東部以及南部,向北靠近新疆地區幾乎沒有大型河流,更多是湖泊。首先說一下向南徑流的原因,眾所周知西藏的高海拔是由於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擠壓而產生的隆起,在擠壓邊緣誕生了喜馬拉雅山等高海拔山脈。高海拔山脈影響的不止有印度洋暖流,同樣也影響著西藏的河流走向,西藏南部的河流基本就是沿著喜馬拉雅山脈東西徑流,在林芝地區山脈才出現缺口,以此河流才向南折轉,比如著名的雅魯藏布江。
而西藏東部的河流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獨龍江等南北走向的河流向南徑流則是因為橫斷山脈。橫斷山因為獨特的山脈走勢,彷彿山子褶皺般位於西藏東部和四川的交界處,西藏地區高山融化雪水都順著橫斷山的褶皺向南徑流,想要跨越橫斷山往東,自然環境下根本行不通,除非有計劃的在橫斷山之間穿鑿人工通道。至於藏北靠近新疆地區,與西藏南部的降雨量有天壤之別,基本上全西藏的降水,百分之八十以上集中在南部,而藏北基本屬於無人區,沒有大型的河流分佈,也屬於乾旱區,即便有地表水基本也會被湖泊截流,根本不可能流向新疆,而且這之間還分佈有很多沙漠、戈壁,地表水在沒有形成有效徑流前已經滲入了地下。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我用幾張圖來說明一下,下圖為水汽爬升山脈時衛星圖,水汽隨著海拔的升高,越來越稀薄,甚至被高山擋住了去路,一部分水汽只能順著溝谷進入更遠的內陸。

下圖為青藏高原海拔圖,青藏高原寬度達1000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佔據了西風帶三分之一,遇到這樣的屏障,水汽已無法跨越了,只能繞道而行,分為南北兩支前進。

那麼是往南支的水汽多,還是北支水汽的多?水汽遇山為雨,我們來看一下青藏高原的降水分佈圖。可以看出降水主要分佈在東部和南部,而西北地區則相對較少,而我國的新疆恰恰就在青藏高原西北方向。

靠著豐富的降水,於是青藏高原東部也發育出多條大河,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岷江、黃河,南部也有恆河。而西北只有幾條靠高山冰川融水的河流,徑流量根本無法與東部的河流相比,青藏高原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分水嶺。

所以青藏高原上的降水其實大部分流向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部,然後流入太平洋。為什麼沒流到新疆,可能要怪青藏高原的高度和寬度。


崑崙還東國


大氣經過高原後到新疆水蒸氣含量極低罷了 就高原本身來說 降水主流是向東流到太平洋 流到印度洋的少 至於喜馬拉雅山以南的地形降雨更不必多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