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國家寶藏》總導演於蕾:此生不悔入華夏

於蕾,CCTV《國家寶藏》總導演,她用“前世到今生”的方式去講解文物,《國家寶藏》得到了老、中、青、幼全齡觀眾群的關注,節目中的博物館也成為網紅打卡地,一個個滾燙的硬數據都是最好的回饋。

CCTV《國家寶藏》總導演於蕾:此生不悔入華夏

於蕾

在B 站上打開任何有關《國家寶藏》的視頻節目,彈幕裡都會徐徐飄過一個稱呼“三娘”—這個愛稱的後綴,往往是一些愛文博的粉絲們火熱的表白。“於三娘”本名叫於蕾,作為央視春晚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總撰稿,她參與了四屆春晚,見證過太多輝煌光鮮的時刻。《國家寶藏》從創意起始到最後推出的過程更長,但是有三個月的釋放期,可以一直與觀眾交流、碰撞,這讓她享受其中。而作為“現象級綜藝”的《國家寶藏》創造了“大型文博探索類”的原創節目模式,也解答了“我們,為什麼是今天的我們?”這個最初的追溯。“如果完全不知道自己的過去,我們何談立足當下?只有自知,才能擁有自尊。沒有自信,何來自強?”

於蕾說,《國家寶藏》到底一檔什麼節目,有個比較得意的解讀—這是一檔關於歷史、關於文化的節目,“歷史”的英文是“history”,拆開就是“hi story”。這就是這檔節目要做的—對中國的歷史、自己民族的故事“say hi”,把這些歷史變成一個個激情澎湃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一個純原創的節目團隊,沒有任何參照物的指引,節目誕生前最大的困難,就是需要無數次地問自己:“我到底要幹嘛?”“這麼做對不對?”在不停驗證中,不停尋找出路。於“三娘”就是帶領著團隊這麼走出來的。而接下來,“觀眾到底喜歡什麼內容?”“有沒有節目的界定?”“受眾如何分層?”“播出是給誰看的?”同樣有太多的問題,提給團隊也提給自己,不解決這些問題,就是一個傳播工作者的“自嗨”行為,而最好的傳播也不是迎合,而是找到有價值的東西,然後用一種觀眾能夠感知到的方式傳遞出去,當他聽懂了,接受了,就一定會產生相應的感受,這種感受可能是快樂、傷心,可能是激情澎湃、捶胸頓足,所有情緒都可能產生。更優秀的作品還有“二次傳播”,讓觀眾有想傾訴的願望,會成為這個節目的“自來水”,對周圍人廣而告之。

經過時間的檢驗,《國家寶藏》當之無愧成為了這樣的作品。

提到做節目的初心,她說:“一是希望通過一檔文化與綜藝相結合的節目,讓更廣大觀眾發自肺腑地熱愛中國的文化和歷史,為自己的民族驕傲;二是希望吸引大家走進博物館,讓所有的博物館都‘火’起來;三是希望打破央視綜藝頻道‘只吸引中老年觀眾’的魔咒,得到更多年輕人的喜愛。”

央視不乏忠實的中老年觀眾,“如何吸引年輕人?”成為“三娘”和她的團隊做這檔節目的一個重要訴求。要知道如何在臺詞中融合各種年輕人喜歡的“梗”,舞臺設計既現代又中國,她的製作團隊沒有輕視年輕人的欣賞門檻,而90 後觀眾也用他們的熱情來作為回答,《國家寶藏》第一季上線,一夜之間成了爆款,這種現象級的播出效果非常驚人。

《國家寶藏》的前綴是“大型文博探索類節目”,這是一個聽起來極其陌生的節目形態,以綜藝形式呈現浩繁的文博世界。前有高口碑作品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其他同類綜藝更是層出不窮。那麼,如何兩者有機結合,又能“破圈”?這條路“三娘”帶領她的團隊走了兩年零七個月。“文博”是節目的硬核,有關“探索”,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給予了一個全面解讀:“探索有兩層含義,一是在歷史維度上,探索古代文明與藝術之源,二是從傳播層面上,探索如何利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手段,將文物恰到好處地呈現出來。”即在尊重歷史客觀性的前提下,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暖起來。

CCTV《國家寶藏》總導演於蕾:此生不悔入華夏

於蕾

用“前世到今生”的方式去講解文物,《國家寶藏》得到了老、中、青、幼全齡觀眾群的關注,節目中的博物館也成為網紅打卡地,一個個滾燙的硬數據都是最好的回饋。

同時,故宮博物院有180 萬件館藏,陝西曆史博物館也有100 多萬件,入選的幾個博物館每個都至少有幾十萬件的館藏,每件文物都很有價值,但最後卻只選擇三件來講,就是因為它不僅有極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同時又能夠關照現在。其中既有古人創造它時所帶有的審美和價值觀,也能影響當下,代表著中國人的一種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我們講述的這些‘今生故事’也包含了我們的反思。有哪些是不如祖先的?有哪些光榮的歷史和良好傳承被丟掉了?有哪些需要繼續發揚光大?而哪些要繼續去打磨?”

回顧這個“光明又曲折”的過程,於“三娘”說,“所有觀眾都會認為CCTV 理所應當光榮、偉大、正確,理所應當節目做出來好看,理所應當不犯任何文史錯誤,理所應當沒有任何爭議……”人們覺得CCT V 有全中國最好的傳媒資源,所以“理所應當”做出最好的節目—這個“理所應當”也正是節目組揹負的巨大壓力。

正如《國家寶藏》請來明星嘉賓做國寶守護人。每一位嘉賓都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而來,這來自於對歷史的敬畏,對文化的尊重。比如讓黃渤擔綱演繹皿方罍,他擔心自己從未嘗試過古裝造型而影響節目效果,反覆和節目組溝通,當專業的服化團隊為他做好定妝,走上舞臺時,他已沉醉地“穿越”回商代……播出當晚,“國寶皿方罍” 這五個字衝上了微博熱搜榜,觀眾由此記住了國寶的內容和話題,這些國寶也走進了觀眾內心。正如原臺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員傅申先生送給節目組的四個字“曲高和眾”,概括了節目的價值,也是真實的褒獎。

在《國家寶藏》所呈現的舞臺上,沒有明星、大咖、流量擔當,只有國寶守護人,國寶是真正的主角。同時,它也以同樣的姿態告訴大眾:我們沒有躺在歷史的錦灰中,而是傾聽著它的心跳,充滿力量地邁向未來。“當那些歷經歲月洗禮的寶物走到人們面前,訴說它們的前世今生,人們終於發現國寶其實一直活著,活在我們的血脈裡。它們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信仰,從它們身上尋找到中華文化的底氣和民族基因的底色,這才是文物存在的真正價值。”

生活中,“三娘”特別喜歡英姿颯爽的感覺,她很喜歡京劇《穆桂英掛帥》裡的唱詞“桃花馬上威風凜,敵血飛濺石榴裙”的瀟灑豪情,她的能力和拼勁在央視是出了名的,所以被稱為“拼命三娘”。但是這位走路帶風,又酷又颯的人說,她也很喜歡節目播出等彈幕“養肥”後,扒在屏幕前看鬼畜、學網絡熱詞的時刻。她也會在回覆《國家寶藏》節目製作精良問題時,開玩笑地引用網友的話;也會感動於一篇10 萬+ 網友寫的《國家寶藏》觀感文章《這世上,初心易得,始終難守》……這時,“拼命三娘”變成了一個自帶萌感的小女生。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在CBD 的地標—央視新臺址拍攝採訪的間隙,於“三娘”笑著說:“我們還希望做中國節目模式海外輸出的先行者,如果能輸出到國外去,將會成為這個行業一個很大的突破,成為海外輸出的一個全新案例。希望有一天,不僅是節目以各種不同語言傳播到各個國家,這個模式還能轉換成其他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版本,例如英國版《國家寶藏》、意大利版《國家寶藏》、以色列版《國家寶藏》……我們希望它能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