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歌》:许魏洲在学习中不断翻新自我

《我们的歌》:许魏洲在学习中不断翻新自我

《我们的歌》第二期排位赛环节,第一轮演出,“清风许来”与“王炸组合”对垒,最终票数比为135:141,费玉清跟许魏洲的组合落败。第二轮演出,“清风许来”再次以84票排名第三,四组组合里,这个位置不差,但也谈不上好。

问题出现在哪里?

从竞演角度分析,两轮比赛,“清风许来”所演绎的《一剪梅》跟《爱是一个圆》在现场确实占劣势,全如费玉清所讲,他们的演出“稍微温了一点”,而对方诸如摇滚融合说唱的表演则是“精彩又热闹”。在Live的场景里,在比拼的语境里,通常都是大动态、强能量的表演会更加拔群,“清风许来”与此正好相反。

不过,这不是失误,而是他们的刻意安排。节目里许魏洲反复强调,这是“师父”费玉清封麦前参加的最后一档综艺,要尽可能表演他的作品。所以《一剪梅》跟《爱是一个圆》以及第一期节目的《你是我永远的乡愁》,更像是两位在充分满足观众们的怀旧需求。

更重要的在于,竞演其实只是《我们的歌》的一部分。关于节目有这样一段介绍:让榜样歌手与新声歌手联手同台竞演,推动华语乐坛跨越代际、走向新生,实现华语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划重点,节目所追求的并不是纯粹的比赛秀场,而是提供新老“对话”,最终完成代际接力的机会,在娱乐氛围之上是意义重大的流行文化迭代。

所以,相较于胜负,重点的是来看新老歌手如何联动呈现作品。这其中势必就要涉及“榜样歌手”跟“新声歌手”的互动。互动效果好,传承跟创新自然就会润顺。

“清风许来”的互动以师徒关系为基底,费玉清1955年出生,许魏洲1994出生,年龄差距巨大但不是问题,两者互动充沛,尤其是后者保持以学习者的态度向“师傅”取经,由此他们没有因为年代差异而产生的区隔,相处模式以融合为主线,以共进为目标,合作将老歌唱出新味道,更赋予新时代以经典成色。

因为有学习的诉求,所以许魏洲首先保持着自我辨识度的克制,从风格上贴靠,从演唱模式上调整,从姿态上谦逊,两期节目里的三首歌曲,总体上都是属于费玉清的标志性气质。

歌曲通常都以温绵呈现。

当然,学习过程里有他的个性突显,每首歌曲他都在进行个性化处理。

节目第一期“盲选配对”环节,在听过许魏洲的演唱后费玉清立刻反馈,“觉得跟我音域还蛮合的,我就喜欢这个调调”。随后两人合唱的《你是我永远的乡愁》证明那一瞬刻的认定并非冲动,费玉清的高亮头声配搭许魏洲厚实的胸声,前者清新的抒情流行气息呼应后者硬派的摇滚质感,不提完美但可谓到位。于听感,这是一段足够“养耳”且有新鲜感的合唱。

《我们的歌》:许魏洲在学习中不断翻新自我

第二期,两位奉献的《一剪梅》,同样属于经典,同样的有不同,许魏洲继续按照摇滚风格的范式为歌曲浇筑钢筋铁骨,一首婉约诗情的歌曲就此有了肆意跟磅礴。

这无疑是一种传承过程里的小创新。即便并没有那么的开创性,但它是最典型许魏洲式的加成。其中内核就是摇滚。这一直都是他的“底牌”,可以说他从未失手过。我仍然记得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里他演绎经典《沁园春·雪》时的情景,以摇滚形态展现古词牌,从而赋予本就磅礴的古词牌以能量感。如此能量积攒着时代的意味,促使经典文字散发出当下大众能够感知的恢弘。

同样的配方在《我们的歌》里继续见效。费玉清是坚守传统姿态的“师父”,而他则是寻找跟时代汇合手法的“徒弟”。

这是在机械地重复自己?我觉得不是,这其实是许魏洲在不同场景,不同作品里对于自我的反复确认。从过往作品里提取他的自我,我得到的关键词是:高亢正向,能量跟旋律共存。以上提及的《你是我永远的乡愁》跟《一剪梅》,还有同出现在第二期节目里的《爱是一个圆》,三首歌曲悉数贯穿着以上特质。发现了吗?许魏洲按照自己的方式在经典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这还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完成的是增色。

我想,节目第一期费玉清认定许魏洲能够“合拍”的原因就在于,他确定这位晚辈能够给他带来不同色彩。这一点在演唱《一剪梅》时得到最突显证明。歌曲第一段副歌结束部分,许魏洲奉上一段长直高音的输出。当时,台下观演的任贤齐讲,“有一种北方和南方的冲撞”,这就是他增色的表现,为原本只有“南方”的温婉带来“北方”的豪放与旷远。简单讲,他的演唱达成了歌曲的提振效果。跟随他铿锵人声同步出现的是宏大弦乐,此刻,歌里的苍茫更显无边,人情的飘香更近绵长。

还不止于此。也因为有许魏洲搭档,《一剪梅》的演绎方式变得丰富。前段两位采用的对唱模式,颇有跨越时代互相“对话”的意味,高音跟中音的频段互补更具饱和的听感。后段则转换成重唱模式,频繁通过和声与对位的变化来制造丰富的戏剧性以及充足的立体感。由此,原本简单精炼的歌曲,呈现出音乐剧式发展的跌宕。从这里也足够看出,他并没有机械地重复自己,虽然处理风格都可以归划到摇滚的门类下,但在具体歌曲里许魏洲富有变化。

《我们的歌》:许魏洲在学习中不断翻新自我

我把这叫做,弹性。

歌手的弹性在于面对不同作品、风格、合作者可以有多样的变化,即便是面对经典,也从不固守既定套路,被先前的圭臬所限定。在《我们的歌》两期节目里,我看到了许魏洲有点小超前的倾向,他用“硬派”的手法撬动了“文派”的温文,让传情有了声外之意,正如《一剪梅》中那一声挑战极限的“此情长流心间”似乎唱出了世间的浓烈以及人生的厚重。

“师父”费玉清表扬他这是在音域上的“尝试突破”。其实,这同样是韵味上的增强,节目里许魏洲演唱诠释出的味道,要比过往更显层次。此时的赏听就不只意味着悦耳,更有怡神。

所以来到《我们的歌》,除实现华语音乐的传承与创新的任务外,他同时完成了自我的翻新。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许魏洲抱以学习者的态度参与到节目中,他是来向前辈们取经,不放过任何可以翻新自我的机会。摇滚可以是他的标识,但没有成为阻隔他探索学习的障碍。在前两期节目里,看到更多的是他以克制的方式来配合前辈的作品跟风格,随着节目发展,我想他会逐步释放出更多属于自己的摇滚能量,那时的舞台也自然会更加彰显他的特质。

竞演总归有输有赢,但每回合表演都可以成为有收获的试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