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蓮花寺一個農民出書的辛酸經歷

一個農民出書的辛酸經歷

記者 劉 兢

張汝衡是馮芬仙的老伴,生前是華縣蓮花寺鎮東莊頭村的農民,一生熱愛文學。馮芬仙評價丈夫:多才多藝,只是有些“生不逢時”。雖然從小聰明好學,愛寫愛畫,也曾考上西安美術專科學校,可因為家庭成分的緣故未被錄取,他卻因此越發執著於自己的愛好。

“老頭子,你總算可以閉眼了!你生前一直想有本自己詩集的心願總算實現了。我們把它和你視為珍寶的《詩刊》放在一起。你看到了嗎?”,51歲的華縣農婦馮芬仙悲喜交集。

張汝衡,馮芬仙的老伴,生前是華縣蓮花寺鎮東莊頭村的農民,一生熱愛文學。馮芬仙評價丈夫:多才多藝,只是有些“生不逢時”。雖然從小聰明好學,愛寫愛畫,也曾考上西安美術專科學校,可因為家庭成分的緣故未被錄取,他卻因此越發執著於自己的愛好。他喜歡詩,喜歡寫詩,他一直都有個心願,要有一本自己的詩集。可因為沒錢,就一直拖著。直到2006年3月21日,他突然離世,也沒等到詩集問世的那一天。

2003年就準備好了詩稿

早在2003年,張汝衡就準備好了第一本書的詩稿。為出書,他還和馮芬仙鬧過一陣子“經濟獨立”,說自己的錢攢下是為出書的,讓妻子不要“打主意”。當2003年8月一場洪水突然襲來時,張汝衡從家裡最先抱出來的,是自己的書稿和《詩刊》,而家園卻在頃刻間不復存在。

無奈之下,馮芬仙決定讓大女兒、女婿和小女兒南下打工,既減輕家庭負擔,還可另闢一條經濟來源。而他們老兩口帶著1歲多的小孫子,擔負起重建家園的責任。原想著打工掙錢能攢點下來,圓了老張的心願。可孩子們打工第一年的收入太低,只能維持生活。

雖然生活上應付過去了,不過馮芬仙深知丈夫的心願,2004年開始,她給在外打工的女兒們下達了“硬指標”,每人每月攢下500元,儘早攢夠父親出書的錢。大女兒張兆潔說,當時沒有別的念頭,就是想盡快替父親了了心願。平日裡就簡簡單單地過著,從不隨便花錢買衣服什麼的。

書上籤下名字獻於父親墳前

2006年10月,馮芬仙和兩個女兒張兆潔、張兆靜總算積攢夠了1萬元。當兆靜和母親到西安找到出版社時,對方開口的15000元又讓孃兒倆心裡“咯噔”了一下,還是不夠啊!

馮芬仙說,老張年輕那會兒就想出書,因沒錢一直擱著。直到去世前,還說,這一生沒有結果,沒臉見人啊。當聽到出版社說出的價錢時,真是不想替他出了。倒是女兒堅持說,再苦再累都要完成父親的心願。後來是老張的一些好友幫忙,最終出版社同意出版了。

老張的詩集終於問世了,但此時他已經去世一年多了。馮芬仙用她那雙因勞作過度似枯樹皮一般皸裂的手摸了又摸,看了又看;兩個女兒也覺得心上的一塊石頭落下了。

略顯活潑的張兆靜說,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今有兩女替父出書,沒什麼稀奇。遺憾的是父親沒能親眼看到他的詩集問世。不過我們在書的扉頁上籤下了他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獻於墳前,父親地下有知,應該會看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