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街的石板路

樟树街的石板路

樟树街的石板路
樟树街的石板路樟树街的石板路

乡愁是什么?刘皂说乡愁是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李白说乡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余光中说乡愁是小时候一枚小小的邮票。也许乡愁是每一个人对故乡的一个美好回忆,这个美好回忆或许是一座小拱桥、一弯潺潺流水、一条小深巷、亦或许是一块块石板铺就的大马路,这些美好回忆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脑海里、心田里,即使千里万里少小离家,即使千难万苦鬓毛衰微。然而,在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大楼耸立云端的时候,这些个美好回忆在钢筋水泥面前,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曾经的小桥流水、曾经的深巷、曾经的亭柱画梁的老宅、曾经的石板铺路花草满园的庭院,越来越只能依稀在梦里,儿时的记忆再难觅,故乡的根吹似浮萍。

樟树街的石板路
樟树街的石板路

樟树街的石板路

一九六二年仲春,我正在樟树中学读书,一个从乡村进城求学的孩子,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感到新鲜,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大码头。这天清晨,与同伴来到气势恢宏的上埠码头(大码头),站在望津楼下举目西望赣江,所见令我心旷神怡,回到学校后,凭自己一点浅显文墨,写下“风吹堤边柳,雾锁满江舟,微波逐细浪,隐约现誉洲。”这些文字,这是我第一次咏叹所见,因而印象镌刻于心。

我虽然是清江县(农村)人,但对声名远播的樟树镇,崇拜多于了解,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经典事物更是知之甚少,但是,在樟树镇读书三年,空余时间就会到街头巷尾散步观光,古老陈旧的街巷,稀奇古怪的街名,历史厚重的店铺,弥漫着中药气味的空气,都似石刻一般铭记在我的心房,尤其是樟树街巷的石板路。

樟树街上的石板路,其石材是麻石(钉子石),属花岗岩系列,每块石板宽一尺,长二尺,厚三寸左右,一百四五十来斤,这样的规格,按当今的说法是“最佳尺寸”,便于当时条件下的运输和铺砌。樟树镇的石板路从东门口至大码头,清一色钉子石铺就,其余街巷,诸如封溪街、朱紫巷、市背街、二井巷、大码头至三码头,街街巷巷,铺平千家门前路,车马行人达九街,气派十足。

樟树街的石板路

樟树街上的石板路,数共和路最为壮观,其长三里,宽七八丈,时至今日,两辆大卡车亦可对开,足见当时古镇经济社会之发达,祖先眼光之长远。

人一生都在路上,不是出门,就是回家。

路,先前只有两种,水路和旱路,石板路是旱路的佼佼者,它的坚固和规矩,让历代行人感到踏实。

儿时跟随父亲进城交粮卖米,购买百货,走的就是石板路,那种艰辛与石板路一样深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考入樟树中学读书,每周走的是石板路,大学毕业回来参加工作走的还是石板路。退休后,还在镇里寻找石板路散步。不是石板路特别好走,而是因为这些石板浸透着古老的文化养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现代工业文明用水泥铺路,古镇樟树街上的石板路开始慢慢的、逐渐的被水门汀(水泥)所取代。首当其冲的是新民路(县政府驻地),其次是樟树镇的脊梁——共和路。本世纪初,老城区还有为数不多的石板路,二零一一年,我曾到市背街,那里还是石板路,不过已是满目伤痕,缺失无补,当年光彩不再,显然已成为末代农耕文明。

当石板路完成其历史使命,行将消失之际,我自然为更先进的现代文明喝彩,但石板路也为我们留下了厚重的记忆和诸多猜想。

临别方知情义重,走在饱经风霜,车辙深沉的石板路上,总会浮想联翩。

古镇樟树的石板路,也许从秦汉走来,也许从唐宋元明清走来,曾经荣耀过,显赫过,她是黄金古道,光彩照人。

千百年来,坚硬的石板默默地审视世态炎凉,静观古镇冷暖,她承重担,却不索不求,方便了一代又一代,成就了无数巨商大贾,造就了名扬四海的药都樟树。

忍辱负重,豁达包容是石板路的品德。刚正不阿,宁折不屈是石板路的本质。与世无争默默奉献是石板路的风格。

石板路的诞生,无疑是古镇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古镇樟树的一张靓丽名片,樟树九街三十六巷零一突,方圆几平公里,满街满巷铺就石板路,这需要有雄厚的经济支撑,当然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但即便如此,也足够说明昔日樟树的兴旺发达。樟树药业闻名遐迩,享誉九州,我想与此是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正是当时樟树经贸发展的写照。

樟树镇的石板路,可能是衙府所为,也可能是史上商贾成功人士的慈善之举,久远的他们早就有“欲致富,广修路”的思想理念。

炎黄子孙乐善好施,往往把修桥补路作为积德行善的主要途径,富甲一方,捐资故里,樟树镇石板路因为他们而日臻完善。

今天,石板路业已完成通向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不久的将来将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我想,有必要留下一两处,定格她的尊荣和芳名,让石板路成为记录樟树镇永恒的记忆。

从石板路上走出去的海内外的游子和成功人士们,请留下乡愁,记住乡音。

不以古镇远,梦里水亦香,石路虽不在,樟树是故乡。

二零一六年正月

于江南华城

樟树街的石板路
樟树街的石板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