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本來能逃離北京城的,為何沒走成,最後竟上吊了?

崇禎本來能逃離北京城的,為何沒走成,最後竟上吊了?

崇禎皇帝

1627年9月19日,明熹宗駕崩,由於沒有子嗣,朱由檢受遺命繼承皇位,時年十七歲。

次年改年號為“崇禎”,由此開啟了朱由檢時代。

崇禎接過帝國這副重擔以後,絕對是個勤政廉政的模範。他從執政到王朝滅亡這17年,連病假都沒請過。

我們搜遍整個大明王朝,勞動模範其實就兩個,一個是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令一個就是末帝朱由檢了。

他不但嚴於律己,對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要求也很嚴,為減輕財政負擔,讓老婆做飯織布。

但他的勤勉並沒有換來老天的眷顧。

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這一旱就旱了有十年的功夫;旱災剛過去,又開始流行瘟疫。

在天災降臨的同時,人禍也來了。

崇禎本來能逃離北京城的,為何沒走成,最後竟上吊了?

大災害

人禍分三個方面。

一、朝廷內部

崇禎帝即位後,勤於政務,同時大力清除閹黨,將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但在剷除了魏忠賢這幫宦官之後,造成了東林黨的一家獨大。

可是對於崛起的東林黨,崇禎沒有有效手段來控制他們,加上又有脾氣暴戾、生性多疑和剛愎自用的性格特點,駕馭不了他們,那就換、貶、殺。

崇禎在位17年,用了50個宰相,平均每個人的在位時間不足3個月。這個速度,比皇帝換妃子還勤。這些被換掉的宰相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除了文官宰相以外,對帶兵的武職也大加撻伐。刑部尚書易17人、巡撫被殺11人、總督被殺7人,當時朝臣可謂是人人自危。

這說明崇禎個人領導能力的確很差。

崇禎本來能逃離北京城的,為何沒走成,最後竟上吊了?

魏忠賢

二、國內形勢

從公元1627年陝西王二起義開始, 陸續又有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隊伍,他們從小到大,從分散到集中,逐漸形成了氣候。

農民起義的浪潮,席捲了北方的絕大部分領土。

三、邊關外患

此時,北方的女真人已經崛起,皇太極在關外不斷騷擾入侵,造成邊關告急。

朝廷苦於這兩線作戰之中,每年的軍費“三餉”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由於經常缺餉,導致明軍內部騷亂譁變事件頻頻發生。

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中,崇禎迎來了他最後的歲月。

在最後的歲月中,朝廷本來還有起死回生的機會。但這些機會,都在崇禎和東林黨的內耗中白白喪失了。

崇禎本來能逃離北京城的,為何沒走成,最後竟上吊了?

女真

先說說和外邦的議和。

公元1642年,松錦之戰爆發,總督洪承疇領兵作戰,結果大敗後被俘虜,降清。

兵部尚書陳新甲派使者去和大清議和,後來把計劃彙報給崇禎,同時諫言道:“那邊如果肯議和,和也可以。”

崇禎聽後,默然不語;在崇禎的默許下,談判開始了。

一日,談判人員從邊關發回議和條件的密函,陳新甲看完後置於桌案上,其家童誤以為是塘報,交給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密議由此洩露。

密議暴露後,群臣譁然。惱火的崇禎為了推卸賣國責任,下旨將陳新甲處死。

隨著兵部尚書的被誅殺,明朝和女真最後一次議和的機會,就這樣喪失了。

崇禎本來能逃離北京城的,為何沒走成,最後竟上吊了?

李自成

下面再說國內的幾次決策失敗。

公元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

此時左都御史李邦華、少詹事項煜、右庶子李明睿等,都向皇帝提出過都城南遷的建議。

李明睿認為,只要向南進行戰略轉移,就能緩過這口氣來。

當年宋高宗趙構毅然南渡,在杭州建立了繁榮富庶的南宋,趙家天下又延續了150多年。

現在咱大明的條件比那時候強多了,地方比它大,物產比它豐富,關鍵是祖宗當年遷都北京時,設南京為陪都,那裡有一套完整的行政體系存在。

總之死守北京就是等死,儘快動身為好。

崇禎在他們的勸諫下,自然也動了南遷的念頭。

但是他礙於面子,不想做一個捨棄國都的逃亡之君,於是他把這個皮球踢給了手下的內閣大臣們。

他的本意是想讓內閣大臣們在會上先提,自己假裝不同意,然後他們一再勸遷,這樣的決策過程才是最完美的。

崇禎本來能逃離北京城的,為何沒走成,最後竟上吊了?

朝議

果然在會上,有人提出南遷的動議,但崇禎一著急,不知怎麼的竟說出一席讓他後悔終生的話來。

他做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對群臣說道:“形勢都這樣了,我想親自上前線,戰死疆場,你們都別拉著我。”話已出口,就有些後悔了。

“夫國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復多言!”(《明季北略》)

他當然要後悔,既然皇上都說了這個狠話了,諸臣再也沒有人提議南遷之事了。

試想,皇上歷來剛愎自用,過去的經驗說明,在此場合下敢於犯顏直諫的,不是被貶就是被殺了。剩下的都猴精猴精的,誰還敢再觸犯他的逆鱗,吃飯的傢伙還要不要了?

於是,皇帝狠話一出,內閣大臣們都爭著要為領導分憂,代皇帝出征,就是沒人再提南遷這個茬。

崇禎心裡這個憋氣呀,但是卻有火發不出,最後只好決定: “早朝廷議公而決之”。

崇禎本來能逃離北京城的,為何沒走成,最後竟上吊了?

反對

這樣一折騰,一個多月就過去了,形勢更加兇險。

李自成本是個在朝廷的驛站出苦力的粗人,並沒有什麼高瞻遠矚的政治眼光。對迅速到來的勝利毫無思想準備,當部隊打到復興門一帶時,他居然給崇禎寫信,要求和談。

這是匪首主動拋過來的橄欖枝,並且要價不高:割讓西北一帶給他,西北實行高度自治,不向朝廷彙報工作;朝廷撥付100萬慰問金給他,他替政府打擊敵對勢力,包括虎視眈眈的東北滿人集團。這簡直就是一樁天大的好事,但是大家都不表態。割地賠款這頂政治帽子太大了,沒人敢碰。

但還得發言呀,於是內閣大臣們一個接一個慷慨陳詞,憤怒譴責敵人的狼子野心,決心血戰到底,與北京共存亡。

李自成憑空送的大禮,沒人議論了,左都御史李邦華竟提出這麼一個方案,說皇上應該堅守京師,讓太子下江南。潛臺詞就是說萬一北京有個閃失,至少有太子在南京主持大局,可為大明王朝留一條後路。

哪成想反對派官員光時亨拋出了靈武奪位的典故:“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

崇禎聽聞此言,立刻就勃然變色。怒斥道:“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孩子家做得了什麼大事?”

崇禎本來能逃離北京城的,為何沒走成,最後竟上吊了?

進京

崇禎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應?

那是因為靈武奪位所描述的內容是安史之亂的時候,唐玄宗李隆基逃出長安,結果太子在靈武自立為皇帝,直接就將唐玄宗的皇位奪走,唐玄宗從此成了有名無實的太上皇,最後鬱鬱而終。

崇禎擔心太子一到南京,便會將自己取而代之,所以一聽到靈武奪們的典故就斷然拒絕了李邦華的提議。

這時的大臣們其實心裡都明白,皇帝自己本想南逃,卻硬要眾大臣說出來,死要面子。

他們又一想,如果皇上南遷,一些大臣們便會留在京師輔佐太子,變成替死鬼;而那些隨駕南遷的人,一旦京師失守,說不定也會因力主南遷而替人受過,這實在是個兩面不討好的苦差事。

對於崇禎的心理,大家都看得透透的。誰也不想背這個黑鍋,於是個個沉默不語。

崇禎卻不知眾人心裡想些什麼,見無人表態,還連連催促群臣想對策。

結果群臣議來議去,還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到了最後,也只是下了個“入京勤王”的聖旨,等待各路大軍來京護駕。

崇禎本來能逃離北京城的,為何沒走成,最後竟上吊了?

朝議

最後一次朝議,崇禎急不可耐了。在開會前,甚至把話說白了:“老陳,這事兒請您替我擔待著點兒!”

他是對首輔大臣陳演暗示,讓他提出前兩天私議的南遷之事。

但陳演很有定力,在會上一直笑而不言,崇禎幾次逼他發言,他都是笑笑而已,氣得崇禎當場踢翻了椅子。

此後幾天,勤王的軍隊沒到,告急奏摺卻像雪片一樣飛來,如再憂鬱就什麼都來不及了。

崇禎終於忍不住了,他果斷跟李明睿等人攤牌:“不管他們了,這事我說了算,咱們立刻南遷!”

李明睿嘆口氣:“來不及了,沿途我軍都被打散了,北京城連只蒼蠅都飛不出。”

崇禎本來能逃離北京城的,為何沒走成,最後竟上吊了?

上吊

崇禎開始準備後事了,派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至皇親周奎、田弘遇處,然後又命皇后、貴妃自殺殉國,最後親手殺死年幼的公主。

做完這些,崇禎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

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此時天色將明,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此時才絕望的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最後跑到景山上,在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

他的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

崇禎帝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現在看來,《明史》所載的這份遺書,應該是偽作。

當時倉促逃跑間崇禎根本不可能隨身攜帶筆墨硯品、照明燭火這類東西,也不會有心思去整理思路,說些大義凜然的官話。

當然,有了這些,只是在崇禎悲慘的結局中,添加了悲壯的一筆而已。

《明季北略》明·計六奇

《明史》 清·張廷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