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水泊瓦埠湖

能在煙波浩渺的瓦埠湖裡橫渡,來一次盪舟興遊,這是我多年的心願。可作為壽縣籍的淮南人,如果對自己的家鄉,擁有如此原生態的美麗的傳奇的這麼好的

千年水泊瓦埠湖,都沒有去遊覽過,實在是一種缺憾!

為了彌補這種缺憾,那是在幾年前的一天,尚處在“秋老虎”的悶熱季節裡,我與文友們相約,滿懷興致地驅車直奔瓦埠湖。那天,空氣中沒有一絲絲的風,早上還見東方的朝霞在烏雲裡忽隱忽現的閃爍,不時的放射出幾道金光。行進中,天空漸漸的陰沉下來,預示著今天可能要下雨。而天氣並沒有改變我們的行程計劃。

千年水泊瓦埠湖

一路上,駕駛員在全神貫注地開車,我們幾個閒坐車的人,在海闊天空的胡侃,不覺意就來到了瓦埠湖的渡口。下車望去,瓦埠湖煙雲裊繞,碧波盪漾,水天一色。湖岸邊搖曳著翠綠的垂柳、蘆葦,一望無際的湖水輝映著遠山、村舍、農田……彷彿使我們這些久居於鋼筋混凝土式的宅中和處在喧囂的城市裡的人們,突然進入澤國水鄉如此美麗的畫卷之中,於是便產生了一種迴歸自然、親近自然,放飛自由的那種奇妙的感覺!

關於對瓦埠湖的認識,以前多侷限於書本上、網絡上,或人們的閒談之中,零距離地親近遊覽它還是平生第一次。陸放翁早就告訴我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於一個旅遊愛好者、地域文化研究者來講,實地遊覽考察自然人文景觀,對旅遊文化由感性認識,再上升的理性認識,這是必須的功課。

千年水泊瓦埠湖

瓦埠湖原本是東淝河中游的一段河道,東淝河上游是起伏不平的丘陵,中下游地形趨於平坦。瓦埠湖因黃河奪淮,造成了黃泛淤積而逐漸形成了湖泊,又因毗鄰瓦埠古鎮而得名。瓦埠湖系江淮之間最大的行洪湖泊,是安徽省五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面積達24萬餘畝,匯諸流經合肥市的肥西、長豐,六安市的金安、裕安,淮南市的壽縣、謝家集等水系,至東淝閘,過東津古渡,最後匯入淮河。

千年水泊瓦埠湖

早在1500年前,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就有記載:東淝河因“水積為陽湖”。清同治十三年(1874),咸豐狀元、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孫家鼐,在回鄉探親之際,倡導並率領家族及州民重修壽州沿城石堤及東門橋之後,官府曾立有碑記曰:“壽州為淮南重鎮。北負山、西節湖、湖之外長淮限前。東津渡匯東南諸水,由城東繞西北、循山麓而與淮水會。隔隔數十里瓦埠湖,芍陂塘諸水利,盛漲時,亦汪洋巨浸。其水皆以淮為歸”。這是歷史資料中最早出現瓦埠湖的名稱。光緒《壽州志》記載:“淝水出於合肥西北將軍嶺,西行入壽境,北流至東津渡,即古之長瀨津,過長瀨橋,又名淝橋,再西北流,於八公山南麓入淮。”

自古以來,壽州就是繁華商埠和重鎮要津。遙想當年,與淮水暢通時,在壽州的東淝河上,一定是千帆競過,萬人鹹集,無數讀書人、達官、商人、百姓,從合肥方向而來,經瓦埠湖,過東津古渡,來到鬧市壽州。而瓦埠湖渡口則是個古老渡口,以前直到今日,是當地人們去壽縣縣城,選擇以過渡方式作為捷徑。

千年水泊瓦埠湖

我們一行下車後,一邊指指點點地觀景,一邊等待著乘船過渡。而來自不同方向的三三兩兩的群眾,也不時的集聚到渡口,在這裡等待渡船。此刻之際,湖中的渡船慢悠悠的在水面上飄蕩著,遠遠的就能聽到渡船的柴油機在不緊不慢地發出低沉的突突聲,彷彿像一把重錘在不停地敲擊著在這裡焦急等待著的眾多渡客人的心。加上天氣悶熱,人們感覺有些焦躁不安,汗水對外直冒。不多一會,渡船靠岸,我們便迫不及待地登上船去。

這時,好像開始起風了,立刻感覺涼爽起來。矗立在船頭望去,水面上佈滿了無數的星星漣漪,微風吹過,湖水盪漾,搖碎了滿湖的星輝……

我對瓦埠湖的想往,除了迷戀其一望無際的水景之外,還因為壽縣的老鄉們,每每給我講起曾經發生在瓦埠湖這個千年湖泊裡的許多鮮為人知的、令人費解如迷的一些逸聞趣事,令我一直十分好奇。

千年水泊瓦埠湖

其迷之一

我們走在瓦埠湖的岸邊,可以隱隱約約地看到在湖中心有個小島,當地人稱這個小島為風水寶地。島上曾居住過兩戶人家。瓦埠湖是一個季節湖,每年到了汛期的時候,無論洪水多大、多麼兇猛,總是不會淹過小島,好象小島和湖水在一起漲高落低一樣。1991年的大洪水,幾乎那裡的人家全都被水淹了,唯獨小島沒有被淹。想象一下,簡直有點不可思議,但又不得不承認這是事實。

千年水泊瓦埠湖

其迷之二

人們清楚地記得,在2007年的麥收季節,有一天,湖面上突然起大霧,大霧過後即是大風。據當地人說,那個風颳得呀真叫嚇人!當時在樓頂上曬麥的人都不敢下來,嚇得沒有辦法,只能死死地抱住裝滿麥子的袋子,才沒有被狂風吹下來。等風小了之後,人們又看到湖水在不停地翻滾,慢慢的水往湖中心流去。人們當時模模糊糊地看到,水面上現出巨大的黑影,時高時低,同時還有駭人的叫聲,當地人不知其故,稱之為“豬妖”。當時,有幾個漁民由於沒有來得及撤回岸上而命喪黃泉。安徽省電視臺在第一時間曾報道過此新聞。這種現象,幾乎每過幾年就會重複出現一次。

千年水泊瓦埠湖

其迷之三

等到每次發大水之後,湖岸邊都會帶出來一些瓦礫、碎瓷、古玩之類的東西。人們分析其緣由,估摸著,這可能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經被淹沒於而又慢慢被埋葬在湖下的古城或古墓,當被洪水沖刷泛起後,而把那些古蹟又帶到了地面。但是,到底是什麼原因?還不得而知。

千年水泊瓦埠湖

我們把車子停在渡口,坐船在瓦埠湖渡了一個來回,詳細觀看了瓦埠湖的水景,但似乎還沒有過癮。上岸之後,我們又特地走近漁家,點頭哈腰地上煙說好話,意思是想乘漁船到湖心裡玩一玩。漁家老漢看我們不是本地人,一問是淮南來的,他說,淮南人就喜歡到這裡來釣魚、吃魚、遊玩。還說,他的親戚也在淮南,話越說越投機,漁家老漢就同意划船載我們到湖裡玩玩了。

瓦埠湖是一個原生態湖泊。

湖邊上水草叢生,蘆葦、蒲草一叢叢,一排排,在風中搖曳;一大片一大片的芡實,平鋪在水面上,生機蓬勃,密不透風;碧綠的荷葉,象一把把小傘,排滿湖面;與此相伴的,還有成規模的紅菱,透過明澈的湖水,似乎能清晰地看見結在水下的菱角。我的同伴央求老漢再靠近一些,老漢隨和地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他把船隻輕輕搖擺到紅菱中,我們屈腿傾身翻摘湖中即將成熟的紅菱,採摘到手裡,喜出望外,剝開嬌嫩的外殼,露出潔白的果實,放嘴裡嚐嚐,又甜又嫩,這可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態果實啊,而且,我們可能還是嚐鮮的第一人哩!大家都會心的露出了非常得意的笑容,暗想,今天我們著實地賺了!

千年水泊瓦埠湖

我們與老漢攀談著,特別的放鬆與喜悅。內心十分欣賞和感謝老漢那淳樸憨厚的愛心。這時,天空中仍然烏雲密佈,老漢怕颳風下雨不安全,催促我們快上岸。回岸時,小船悠悠,湖波盪漾,成群結隊的蜻蜓在我們身邊飛來飛去;一行白鷺在我們的頭頂上掠過;不遠處,一個頭戴斗笠的牧童,正看護著幾頭悠閒自在的水牛在湖岸上吃草……我們置身於湖中的小船上,盡興地遊湖觀光,掬水逗趣,逐浪飛舟,目睹人與植物、動物、灰色的天空、碧藍的湖水,零距離的親切地與這裡的自然美景融入一體,彷彿進入了夢幻般的仙境,是那樣的舒心愜意!

千年水泊瓦埠湖

我們上岸後,又在渡口上觀看了一下漁民們剛從湖裡捕捉的各類魚鮮,幾個人都帶著羨慕而又想買非買的心態,向漁民們詢問和砍價。浩瀚的瓦埠湖水域,盛產銀魚、毛刀魚、白蝦、河蟹等幾十種談水無汙染的魚類,給古老的集鎮周邊的民眾帶來了豐富的水產品。而晶瑩剔透的瓦埠湖銀魚,在明末清初時就被列為貢品。如今,無論在壽縣、合肥、淮南、六安等地,很多飯店都高懸著“正宗瓦埠湖魚館”之類的招牌,瓦埠湖魚成為地域特產和餐飲品牌。尤其值得一提地是,瓦埠湖水是地地道道原生態無汙染水,成為周邊城鄉居民最為青睞和信得過的飲用水!瓦埠湖啊,在給人們帶來洪害威脅的同時,也在源源不斷地造福人類。

千年水泊瓦埠湖

這次我們專程來到瓦埠湖遊玩,除了盡一盡“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遊興之外,主要還是對於淮南市關於“三山鼎力”、“三水環繞”、“三城互動”、“四煤戰略”、“兩型發展”等市情概括和戰略定位,就“水文化”現狀與內涵進行一次必要的考察調研。關於湖東岸的千年古鎮瓦埠鎮,對其久仰的鎮情風貌和歷史文化,我們將作專程的遊覽考察,並有專文介紹,在這裡恕不贅述。

(本文源自《古韻新風話淮南》,作者孫治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