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外放 吃東西……今後這些地鐵行為被禁止

每日商報 通訊員 丁嵐 記者 駱靜怡 文/攝

請大家試想這麼一個場景:早晨元氣滿滿的你打算坐地鐵去上班。結果,候車的乘客佔滿上下車通道;地鐵剛停穩,身後的乘客硬生生地非要往前擠;上了地鐵後,座位左邊有人看視頻還把聲音放得很響,右邊又有人在吃味道很大的肉包子……換做任何一個人,應該都不會太開心。

從2012年11月底,第一條地鐵線開通以後,杭州人民的出行越來越依賴地鐵。自然,大家對文明乘車的標準也一再提高。七年過去了,地鐵上的乘客表現如何?是否還存在不文明行為?昨天,記者來到了幾個熱門站點,一探究竟。

志願者三天只看到一人衝門

亂排隊 聲音外放等不文明行為較少見

“列車進站,請先下後上、文明乘車,注意腳下安全……”下午2點半,56歲的徐阿姨站在武林廣場站往湘湖方向的站臺層,通過擴音喇叭提醒乘客注意秩序。徐阿姨是一名地鐵志願者,昨天剛好是她上班的第三天。“沒想到秩序會這麼好,我要打95分。”徐阿姨直言上班前,心裡還有點緊張,怕引導不好,來了以後才發現乘客都非常自覺。“這三天,我就看到了一起衝門的事情,不按劃線區候車的情況也不多見。”

在武林廣場進站廳,李勝文和兒子在宣傳欄取閱《乘客安全指南》。李大伯今年70歲,土生土長的杭州人,平時出門坐地鐵的次數也不少。可以說,這些年他是看著杭州地鐵一條條通車的。說到乘車時的不文明行為,李大伯告訴記者,杭州剛通地鐵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懂規定,在地鐵上吃東西、插隊的情況確實蠻多的。“現在宣傳得多了,大家也都比較講規範。我也在其他城市坐過地鐵,相比起來,還是杭州的蠻有秩序的。”

記者在武林廣場站的站臺層轉了一圈。由於當時是平峰期,坐地鐵的乘客不是很多,在等車時基本上都能按上下車的區域自行站立,也沒有衝門的現象。

當日值班站長駱彩虹說,平峰的情況比早晚高峰好一點。高峰期一來,地鐵站內比較擠,有些人為了趕時間,衝車門的情況會比較多。“這種行為非常危險,人多、行李多,而且衝門也不一定就能擠進地鐵,很容易被門夾住。但是總體情況確實還不錯,附近商圈多,年輕乘客也多,整體素質就高了。”

手機外放、上車乘客不讓下車乘客

是大家最討厭的行為

下午3點半,記者坐1號線從武林廣場站去鳳起路站。記者不遠處坐著一位年輕小夥將手機橫著,在打遊戲,非常投入。當時車廂裡已經有些擁擠,聲音比較嘈雜,但隔著好幾個位子還是能清楚地聽到遊戲裡傳來的聲音。記者發現這節車廂裡玩手機的人不少,但除了這位小夥子,其他人要麼戴著耳機看視頻、聽音樂,不戴耳機的都是在回微信、刷微博等。

周越是下沙一名大三的學生,與記者偶遇的時候,她正在鳳起路站拍愛豆的海報。作為一名追星族,周越經常看愛豆的各類視頻,包括在公交和地鐵上。“就是因為我也會在地鐵上看視頻,所以非常懂其他人的感受,耳機是包裡必帶的東西。萬一哪次忘了,就直接調成靜音看視頻。所以,公放視頻絕對是我最討厭的行為之一。”

不按規定排隊和手機外放是地鐵上最常見的不文明行為。但還有一些被忽略的情況,也常常會讓其他乘客難以接受。記者隨機問了幾名乘客,他們最討厭的不文明行為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還包括情侶之間摟摟抱抱、太親密;進站乘客不讓出站乘客;夏天穿背心、體味較重;霸佔候車廳的休息石凳等。

明年4月開始地鐵上電子設備聲音禁止外放

杭州文明乘車開啟3.0版本

遇到這些不文明情況怎麼辦?目前,杭州地鐵依照的是自2019年3月1日起施行《杭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鳳起路站的當日值班站長韓穎告訴記者,如果碰到條例上禁止的,比如乞討、兜售宣傳品、掃二維碼、在列車上吃東西等,工作人員會及時制止,情節嚴重的按條例處罰。

這幾天,一個與地鐵不文明行為相關的討論登上熱搜,引發了大家的討論。2020年4月1日起,我國將實行新發布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

其中,大家最關心的是對乘客行為規範方面的內容。這一《辦法》明確了影響運營安全的10類禁止性行為,以及影響秩序的7類約束性行為。

比如在7類約束性行為中,包括了攜帶有嚴重異味、刺激性氣味的物品進站乘車;推銷產品或從事營銷活動,乞討、賣藝及歌舞表演,大聲喧譁、吵鬧,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騎行平衡車、電動車(不包括殘疾人助力車)、自行車,使用滑板、溜冰鞋等。

“肯定支持的,碰到看劇喜歡把聲音外放的乘客,就有點惱火。但是有些人態度不太好,讓他聲音調小點,他還反駁你管不著。”志願者徐阿姨表示。

“目前我們還沒有對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的行為做限制,今後將按接到的通知要求處理。”韓穎說,杭州市地鐵集團一直在宣傳文明乘車。

從2015年開始,杭州地鐵聯合杭州文明辦推出“先下後上乘地鐵,文明一米迎嘉賓”活動,啟動“地鐵文明乘車1.0”版本;2018年11月24日,設立地鐵文明乘車日,舉行“文明地鐵迎亞運”系列活動,開啟了“地鐵文明乘車2.0”時代。如今,地鐵文明引導將逐步向車廂內、向站廳層等地方延伸,地鐵文明乘車開啟3.0版本。

昨天,杭州地鐵聯合阿里3小時公益共同推出“杭州地鐵文明乘車3小時公益”活動,第一批面向社會招募30名志願者。

志願者通過支付寶APP或者淘寶APP搜索“3小時公益”,在平臺上進入志願服務板塊,勾選“杭州市”,下拉菜單找到“杭州地鐵公益3小時”發佈的活動,點擊報名即可。

記錄個人信用不良信息 罰款

各地出臺政策抵制不文明行為

其實,針對地鐵上的各類不文明行為,不少城市都有好的做法,值得借鑑。

今年5月15日,《關於對軌道交通不文明乘車行為記錄個人信用不良信息的實施意見》發佈,北京地鐵正式實施“禁食”規定。

根據規定,逃費、佔座、列車上進食、推銷營銷、大聲播放視頻音樂等屬於記錄個人信用不良信息的不文明乘車行為。對不文明乘車行為勸阻制止不聽的,地鐵運營單位有權拒絕提供乘車服務,並報告公安和交通執法部門,市交通執法部門將其記錄個人信用不良信息,公安機關依法進行處理。因不文明乘車行為記錄個人信用不良信息的行為人,可以通過主動參加軌道交通志願服務進行不良信息修復。

如果你去過香港的地鐵,會發現列車裡一直是“靜悄悄”的。因為按照港鐵附例,任何人不得在港鐵付費區內大聲喧譁,即入閘後所有範圍,包括月臺及車廂等,否則可罰款2000港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