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今年雨水很多,戈壁變綠洲,這正常嗎?

祁連山下創業者


西北地區歷來是我國最為乾旱之地。稀少的降雨量使得廣袤的西北地區存在著大量的戈壁和沙漠。進而也成為了我國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但根據今年的觀察發現西北地區的雨水較往年增加許多。許多戈壁灘上的荒漠植被得到了恢復成為了綠洲。



中國大部分地區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區,常年受著來自於西太平洋之上的暖溼氣流和西伯利亞而來的冷空氣相互影響。進而形成了從東南往西北降雨量逐漸減少的整體趨勢。越靠近東部沿海越靠近南方則越容易承接到來自於大洋之上的暖溼氣流產生的降雨。


而今年西北地區則較往年的降雨量增多。其實今年中國大地上氣候都較往年出現不同程度的異常。比如說我國的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地區出現較大範圍的乾旱情況。而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則比往年的降雨量偏多。長江流域以南也較往年降雨量偏多。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變化實際上原因有許多。首先跟今年的氣候異常有關。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正值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期。同時太陽黑子的活動也處於低谷期。這兩者疊加在一起本身就容易出現氣候反常的情況。



另外一方面則是我國長期以來堅持恢復西北地區的植被覆蓋率有關。為了根治我國西北地區植被覆蓋率稀少和土地荒漠化嚴重的問題,同時保護我國西北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響應國家的號召和時代發展的需求。國家在廣袤的西北地區修建了大量的防護林,築起了一道像沙漠進軍的綠色長城!


同時來自於民間社會的植樹活動也在西北大地紮根發芽。阿里巴巴更是號召所有的用戶和網民通過綠色出行積累綠色能量,進而由螞蟻森林在阿拉善等荒漠地區代為植樹造林的活動。

我們可以預見這樣的一種結果和未來。以後西北地區的降雨量會不斷的增加,而西北地區戈壁灘的植被覆蓋率會越來越多,沙漠荒原不斷退化,逆荒漠化現象逐漸顯現!一個更具有生機活力的西北地區正在形成。



珞珈山的貓


一、四十年來持續改善生態的結果。我說一下關中幾十年生態:

1、我老家臨近縣城。聽說四九年前村上有蘋果園、桃園、棗園、杏園、柿子園,老家族祖墳上還有柏樹等四季綠樹。個別家還有松樹、冬青等四季綠樹。一些老學校也有一些四季綠樹花。不是四季綠的榆樹、柳樹、槐樹、核桃樹等更多。四九年前有過狼等,五十年代還有野兔以外的一些動物。

可六七八十年代,基本上剩楊樹、桐樹了,果園一般在河灘、荒坡才能見到,野生動物也僅剩少量的野兔、黃鼠狼了。

2、八十年代未期,由於工作每年坐車十來次奔於十幾個縣,包括山區縣,大部分少樹,不少可見黃土一片。山區也有狼。

3、近二十年,冬天以外去各縣起碼路旁是望不盡的綠樹,包括果樹和林樹。也可見到一些四季綠的樹了。六年以來,我回老家在村旁見過幾次野雞。我向鄰里確認,他們說這幾年常見,無人敢動,那是保護動物。這可是我八十年代初在漢中山區鎮市場上僅見過一次賣的。

原因有幾個,一是許多人從事果園經濟,尤其是山區才是優質果。農民積極性很高。

二是退耕還林政策吸引了不少城裡人去包遠離村莊的荒山荒溝,有幾年發展到百畝幾百畝的,也有一次就承包千畝的。

三是有不少路旁種上了四季綠樹和冬青等,不少單位、小區、村莊都栽了一些松樹、冬青,還有我不認識的四季綠植物。

四是不少城鄉居民家裡養了不少花草,大多是四季綠的,我家就有近百盆。我遇見過不少上樓頂養花種草種菜的。

五是河道生態建設。大規模的應該以咸陽湖為發端。過去的渭河邊基本上是黃沙一片,十餘年來已經沿渭河綿延二十多公里,己由單岸變為雙岸,估計二十幾年後可橫貫寶雞到渭南五百多公里。涇河、灃河、青河等也己起步。順便插一句,我春節前去三門峽黃河溼地公園見到了萬隻天鵝的壯觀場景。親戚前些年幾次讓我去,我以為就幾十只,無觀賞意義,這次真正挺震撼。

4、那麼,我們關中就可以自滿了嗎?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的潛力還很大,我們還需要持續努力百年以上。我認為我們力所能及的如下:

一是現在的大型造景和生態工程,就應該只考慮四季綠的樹和花草了。從現在看南方的不少植物都能在我們這裡成活成才,何不一勞永逸呢?!

二是我們的城鄉屋頂綠化還極少,其實個人或物業等單位都可為。就是普通的冬青也可長很大的。

三是許多家庭沒有養花種草的習慣,其實很可惜。首先,改良空氣、美化等,受益的首先是自己,並且,種花養草其樂無窮。

四是無論單位或個人,無論城市或農村,有條件,有興趣,有愛心的人,都可以在補種的時候,甚至替換的時候種上雪松等四季綠植物。城鄉現在的許多楊樹等,根本就無人要,種上雪松等,雖然長的慢,可一旦成才,價格高著呢。不過,這是典型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二十幾年成涼觀景,百年成木。

五是就是山裡的林木,也可以逐漸向這方面改進。這些財主有錢了,就可考慮留百年千年名了。

二、大西北聽聞點滴。年輕時,基本上走遍全國,可惜就是未去過大西北。只能談一點聽聞了:

1、在新疆、甘肅的大規模種棉花。我一親戚九十年代去新疆種棉幾年,半途而廢。可是,有不少人一堅持就是幾十年,一點一滴開荒種棉,有的己達萬畝十萬畝了。我一同學她丈夫是甘肅棉農的知名技術指導,那裡的棉農很多,每戶規模也有大有小,小的概念是百畝。

2、大西北生態建設應該與關中大同小異,應該比關中晚幾年,目前應該是方興未艾,如火如奈。聽說還有有志治沙的。

從關中的情況看,尤其是北山旱山旱原的迅速改觀看,大西北的生態改善是可為的。一是可從河湖溝發端,也可依賴國家打深井等等。二是不是一蹴而蹴的事,而是要幾十年,幾代人堅持的。過去的地主是怎麼練成的,除了極少數分封的,絕大多數都是一代一代積累的。

留待大西北五十歲以上的有心者補充吧。

三、西北近年雨水多,應該是好事。國家和專家們是否研討一下怎麼利用這個機遇。比如飛機播種一些更適合在乾旱和沙漠中生根發芽的植物種子,也許是治沙治戈壁的低成本方法。或許十幾年後,大西北閃現出大片的糧倉。

我奇怪的是少有農林專家發聲。


魚磊衛靜


西北今年雨水很多,戈壁變綠州,青海荒山長出了綠草,青海湖湖水面積正在不斷擴大,黃河上游龍羊峽水電站提前20天到達汛期水位,甘肅敦煌遭到洪水襲擊,@百威天山BRAVEWORLD頭條朋友去西北旅行,多次聽見青海牧民反映,這些年牧區雨量增多,這在筆者看來,這一切還算正常,只不過是氣候發展過程中的波動現象,而今年雨多並不是普降大雨,個別地區仍是乾旱,乾旱還是西部地區主調。

從西北地理位置來看,這裡是世界距離海洋最遙遠的地方,四周都是高山,特別是青藏高原的阻擋,水汽難以到達,這裡的乾旱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從緯度位置來看,西北地區恰恰處於西風環流控制的地帶,西風波動帶來的的降水,畢竟雨量小,多是陣雨,而且空間不均勻。沒有持續性大規模降水,滿足不了戈壁變綠州的條件,想要成為人類可宜居的土地不太現實,生態修復還得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要,成為人類宜居的家園。

西北雨水漸多,我們放長眼光來看待這件事情,我們只能認為這是氣候當中的一個小的波動,西北氣候的形成不是幾十年雨水變多了我們就認為氣候改變了,相反它是第四紀喜馬拉雅運動之後,6500萬年以來,不斷演化變成今天的結果,而且一直再延續。從地球的地質歷史事件中也可以證明,每一次大規模滄海桑田變化之後,全球氣候才重新調整。而第四紀以來地殼活動進入了一個平靜期,氣候不會改變。

從歷史上人類發展來看,樓蘭文明的興盛,古絲綢之路的繁華,也許是我們今天的現狀,雨水再變多,荒山長出了綠草,人類活動才開始增多起來,走向了繁華。之後隨著氣候波動,降水減少,樓蘭文明開如衰敗,絲綢之路變得冷落,人跡漸漸減少。也許今天又在重複著昨天的故事。

西北雨水增多,也恰恰是反映了我國的氣候模式發生了變化,雖然我們還找不到其發生原因,但我們仍覺得華北地區乾旱還有緩解的那一天,畢竟夏季風對人類的歷史來說是永遠存在著,這些強弱變化不足改變氣候,只能是波動。


地理縱橫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給出答案:既正常又不正常。是不是有點懵了,懵就對了,且看以下分析。

我國大西北地區由於深居內陸,受海洋水汽影響較小,且處於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海拔較高四周群山環繞,地形相對比賽,因此屬於乾旱半乾旱氣候區。對於我國大西北而言,雨量增多總歸是好事,畢竟靠自然降水實現“戈壁變綠洲”可以打消一些人“海水西調”的念頭,而且還可以減少“藏水入疆”等一些配套工程,但是也需要合理利用避免造成土地鹽鹼化加劇。

不過,如今的天氣是越來越捉摸不透了,總體而言呈現出的是“南澇北旱”之態勢,比如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跳長時間在南方地區徘徊,主雨帶北移緩慢,導致黃淮地區的山東、蘇北等地出現了58年來最為嚴重的旱情。為了緩解旱情,山東日引黃河水達9262萬立方米,創造了引黃河水每秒1072立方米的最大記錄。

今年入夏以來,太平洋中、東部海域海面溫度上升明顯,導致了北半球出現了厄爾尼諾現象,這種天氣現象會往往會造成乾旱和洪鬧災害,甚至引發森林大火,給農作物的生長、人民生民財產安全帶來威脅,而這種現象通常每隔幾年(一般4~5年)都會出現,因此可以說是既正常又不正常。

儘管我國總體雨量呈現出南多北少、夏半年和冬半年季節性差異較大的時空分佈不均的現象,但也有局部地區的個例,而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使得這些不確定的天氣現象發生的概率增大,出現旱的旱、澇的澇或者是原本乾旱的地區出現洪澇災害,而原來降雨豐富的地區出現乾旱現象,像黃淮局部的乾旱和西北雨量增多就是很明顯的兩個例子。

前面講到了,我國西北之所以形成草原和荒漠廣佈的自然景觀,其根本原因是由地理位置和地形條件決定的,因此對於大環境而言局部氣候波動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了。但是地球的地表形態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地球內力(地殼運動、火山噴發等)和外力(風化、侵蝕等)以及人類的生產活動(水利樞紐、南水北調等)的共同作用下,地球的外表形態也在無時不刻發生著微妙的變化,或許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質變時,地表的形態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也就是人們常常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地理那些事


西北降雨逐年增多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從三江源開始綠化,恢復植被。到這幾年環保意識增強。不斷加強人工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增加了植被,涵養了水源,調節了氣候。據不完全統計,近十來年共增加林地上萬畝。其次,國家有效調水機制,從額濟納旗到民勤青土湖,生態逐步恢復完善。從石羊河,疏勒河延線整體規劃,統一實施調水機制,以及節水農業技術實施,也為水保持做好了鋪墊。有效加快生態改善。最後,氣溫上升,冰川消融加快,使青海崑山雪山,祁連冰川,天山冰川消融水變多,區域氣候發生改變。另外加上厄爾尼諾,和馬尼拉現象交織變化,使西北區域降雨增多!





206524354


西北雨水增多,綠色初現,這要從三方面看。

一、也許這是全球性氣候變暖的徵兆。因為,氣候普遍變暖,同一等溫線日趨沿山脈上升,冰川融化提速,雪線不斷上移,雪水大量下瀉,大山變瘦,水流彌川。這種情形並非好事,初期有融雪有降雨,慢慢的雪無蹤、雨無痕,大地無生機,大氣無潤風,人間一片荒蕪。

二、也許這是新一輪盛唐氣候的前兆。唐太宗一直到唐玄宗統治期間,明君輩出,氣候也很給力,那時正處於小冰期結束後的溫潤氣候期。彼時,大唐西北地區氣候遠比今天溫溼,千山萬壑,春滿綠色,秋滿瓜果,冬夏均少有極端天候。人們在如此佳年良季,又恰逢隋末動亂結束民心思安思富,明君登高一呼,萬眾奮勇創富,一個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朝代於焉而誕!

三、這或許只是氣候短暫的調適而已。眾知,祖國西北自古乃幹寒之地,雨豐難改天爺寡德,水少猶存大漠厚心!西北的氣候乃因地理位置所決定的,深處亞歐大陸中心地帶,幸虧有西高東低的地勢傾向,否則甘肅青海新疆藏北蒙西又豈容人類生存歟?

因此,氣候輪迴,冰期循環,日月奔流,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萬不可地產愈薄,人索愈苛,與自然為敵,跟規律作對!如若反斯,則敬畏蕩然無存,人類不可活也!


巽風之子


有數據說,地球上每年綠色植物以百分之五的速度增長,其中亞洲變綠速度最快,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地球變綠一半以上要歸功於中國,因為中國人的努力栽種,辛苦培育,退耕還林的結果;而印度變綠主要來源於農作物面積的擴大。中國綠地面積的增加是積極向上的,而印度的綠地面積的增加隱患很大,令人堪憂。


我國綠色植物增加,植被面積擴大,要感謝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記住我們的植樹節,還記住和小編一樣收取綠色能量捐樹的人,記住那些千千萬萬默默無聞的開荒種樹者,他們才是最可愛的人,有今天的成績都是大家不斷努力的結果。然而在我們勤勞的中國人努力改變生存的環境同時,“老天爺”好像也在“幫”我們的忙,今年我國西北雨水很多,乾旱的沙漠戈壁變成綠洲,這正常嗎?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我國西北地區,深處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降水少,氣溫高、光照長、植被差、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加上千山萬水的阻隔,暖溼氣流很難達到,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及溫度沙漠性氣候,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卡拉瑪幹沙漠位於此地,被稱為“死亡之海”,我國最乾旱的地區之一。

近些年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氣候變化異常紊亂,“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的頻發,導致我國西北地區降水明顯增多,像新疆的南疆盆地、青藏地區、河西走廊等降水超過往年的兩部還多,直接導致塔里木盆地公路被沖毀,黃河汛期提前到來,青海湖面積增大,羅布泊上游的臺特瑪湖的重新再現,也導致了我國西北乾旱地區出現大面積綠洲。



西北地區變綠變溼這點的確令人欣喜,但是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呢?這意味著什麼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氣候特殊波動所引起。西北地區的降水來源於印度洋的暖溼氣流過於活躍,與青藏高原的異常“高溫”有關。比如,前段時間阿拉伯半島最大沙漠魯卜哈利沙漠,二十四小時總降雨量為278mm,是該沙漠九年降水之和,由“梅爾庫努”颱風影響所致,這也屬於印度洋氣候變化的一個特殊波動。又比如,青藏高原的異常炎熱,海拔3000多米的拉薩溫度突破了30℃,打破了有歷史以來的最高記錄,這也是不太尋常的,跟印度洋氣候波動有一定關係。西北地區大量降雨,看似緩解了西北旱情,有利於綠洲出現,但同時也對我國東部地區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導致華北地區旱情嚴重,高溫持續,降水遲遲不肯到來,而且遼寧開源出現罕見的龍捲風,多地受災嚴重。西北地區氣候特殊波動,降水在不該出現的時間,出現在了不該出現的地方,且戈壁變綠洲,可能警示我們氣候異常變化“危機”已經到來,我們人類要時刻警醒,做好防範準備,方為上策,自求多福吧。



謝謝閱讀


這麼近那麼遠F4


這個很正常,人類有記載的歷史不到1萬年,通過地質年代,人們知道的更多久遠的事情。恐龍時代的,雨水和氧氣的含量以及大氣溫度遠遠高於現在的水平。

西北的雨水今年比較多,不是壞事。比如,

第一,吐蕃在唐朝的時候攻佔了西寧,稱為青唐城,青就是鬱鬱蔥蔥的意思,說明那個時候森林茂密。雨水能少嗎?

第二,暫且不說全球氣候變暖,鄙人認為是個偽命題。就算變暖是真的(人類造成的),那也是有好有壞,比如西伯利亞這些年就呈現凍土帶解凍的現象,連猛獁象都露出來了。未來西伯利亞有可能成為大片良田(姑且認為)。西寧應該是向好轉化,應該高興。

第三,氣候變化是不以人類的意志力,為轉移的事情,人類只能適應。就是太陽黑子的微弱改變都會引起,地球的氣候改變和輻射改變。所以說,人類不要做杞人憂天的事情,說句不好聽的,就人類的那點能力想影響氣候,是高抬自己了。


朝陽紫藹入室來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大西北地區都是氣候非常乾旱的,原因就是地理環境的原因引起,畢竟內陸環境比較特殊,還是高原環境,海洋季風很難達到的地方,加上崑崙山喜馬拉雅山以及周圍山脈的阻擋,西北地區形成了乾旱少雨的氣候環境,形成了植被稀少沙漠荒漠隔壁的乾旱景象。


這裡冬天寒冷乾旱,夏天炎熱乾旱,降雨稀少不適合植被生長,西北地區大部分地區屬於中溫帶和暖溫帶大陸性氣候,部分地區屬於高寒氣候,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從東部500毫米到中部200毫米左右到西部50毫米以下,乾旱特點主要是大陸性乾旱半乾旱和高寒氣候。

西北地區主要以高原,盆地和山地為主,原本的環境並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只不過在好多年前因為地殼運動導致的地理環境變化,在加上人類的活動越來越頻繁,破壞了原本就脆弱的當地生態系統,使得生態系統一天天的惡化得不到恢復,最後形成了現在大西北的樣子,很多地方寸草不生,在過去雖然不說這個地方跟南方比,但是至少這個地方還存在不少的植被還有河流湖泊的存在。



現在由於特殊的原因導致了植被消失氣候惡劣,加上人口增長導致的水源的改變,曾經的許多地方原本自然環境不錯的,現在也完全消失,人為的使河水斷流改道湖泊乾涸,動植物的消失,原本的生態系統完全毀壞,這也是造成了大西北一天天的環境惡化,完全看不到生機。



西北地區的河流大部分是內陸河,河水來源於高寒山區的冰川融化形成的水源,在自然環境沒有很大提高的情況下出現河流的水變大,那上面的氣候周圍變暖,高寒山區的冰川在加速融化,這可不是什麼好事情,水源是動植物必備的生存條件,有水的地方生態系統就比較完整,西北地區河流湖泊水流量變大,並不是說環境變好,而是說環境越來越不受控制。


冰川加速融化形成的大水流量,這種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大西北地區現在地下水水位下降非常的嚴重,地表水的增加是冰川融化的結果,地下水位下降是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的結果,當然瞭如果是降雨造成的當地水量變大那當然是好事,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畢竟這些年全球氣候變得非常的異常和不穩定,西北地區的大量雨水也是全球氣候異常的結果,我們不知道這種氣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好事還是壞事,但是大量的雨水對於西北地區的生態來說是好事。


想要真正的讓西北地區變得恢復生態,光靠自然的力量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人類的參與進去修復生態系統,在環境保護和修復上面需要更多的努力才可以,如果我們只知道索取和破壞不知道保護和修復,大西北就算下再多的雨恢復的生態系統也頂不住人類的破壞。


無法超越的足跡


不光是西北,很可能整個地球都在進入一個溫暖潮溼的時期。這種氣候對我們是好事。因為中國整體氣候是偏乾燥的,溫暖潮溼的氣候有助於擴大耕地面積,減少荒漠地帶。中國歷史上的幾次盛世都多多少少與這種氣候的出現相關。當然這種氣候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水患會增多,百年,甚至千年一遇的大洪水出現的機率會增加。所以統籌規劃,加強水利基礎建設會變得更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