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在濟南市章丘區曹範街道南部山區,高聳的寨山腳下,有一條狹長的山谷自寨山南部山腳向西南方向延伸,與歷城區搭界。北鄧、南鄧、東核桃峪、西核桃峪、宋家廟、東陡道、西陡道等七個小村像北斗七星一樣,散佈在這條山谷之中,被稱為“一峪七村”。其中宋家廟、東陡道、西陡道三個村位於山谷的盡頭,構成了北斗七星的斗柄。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宋家廟、東陡道、西陡道雖是三個行政村,卻被當地人合稱為四陡道。原來,宋家廟曾經叫做東陡道,而現在的東陡道當時分為上陡道、下陡道兩個村,加上西陡道,故而被稱為四陡道。“陡”在這裡的村名當中念“zou”,在當地有“宋家廟子不住——陡(走)道”的歇後語。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宋家廟村因廟得名。據《章丘市地名志》記載,“明代,宋姓從棗強遷來建村,並修了一座廟,名宋家廟。”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幾百年的歷史滄桑,原來的小廟早已不存,在原址上有近幾年重新修建的小廟一座。小廟周圍五棵高大的側柏,見證著宋家廟村和宋家小廟的歷史變遷。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這五株側柏植於村廟遺址的石欄內。樹身高大,枝幹粗壯,且稍向南傾斜,樹皮皸裂,盤枝錯節。古柏樹冠或傘形或狹長或三角形,形態各異。雖歷經400餘年,仍森茂蔥鬱、枝葉婆娑,成為山村歷史的見證。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廟旁有一通石碑保存完好。該碑立於清嘉慶二年(1797),為當時重修七聖堂廟的碑記。據村裡的老人講,當時的七聖堂廟門朝南,有七行臺階,三十二塊欄干石。廟前的道路南通趙莊、清泉,西通曆城,往來的路人客商和周邊十里八村的村民都捐資修廟。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廟前的石碑是四陡道合立,碑身的石頭出自河崖南側的山崖。石碑做工精細,刻字的一面打磨的光潔平整,像鏡面一樣能清楚的照出人來,因而該碑被附近的村民稱為“透明碑”。可惜經過二百多年的風雨侵蝕,碑面早已風化的坑窪不平,失去了當年光潔照人的風采。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東陡道位於宋家廟西,因民房的建設擴展,宋家廟、東陡道、西陡道之間幾乎看不出分界線,外鄉人走到這裡,往往把這三個村當成是一個自然村。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據東陡道《李氏祖塋碑》記載:“明萬曆年間(1573-1620),李、劉、石三姓先後從棗強遷來立村。”李姓立村山腳下,名下陡道;劉、石二姓立村最上端,山高道陡,名上陡道。現上、下陡道已聯成一片,成為一個行政村,又位於西陡道之東,統名東陡道。原上陡道、下陡道兩自然村名同時註銷。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東陡道村中南北街上,有一棵老槐樹,樹身粗壯高大,枝繁葉茂,樹幹上有巨大的空洞。這株老槐樹究竟植於何時、樹齡多長,村裡人也很難說得清,只知道祖祖輩輩都是看著這棵老槐樹長大的。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三個村中,西陡道立村最晚。據西陡道《宋氏家譜》記載:“清乾隆年間(1736~1795),宋姓由下陡道西移至半山腰,故名西陡道。”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西陡道位於山谷的最裡面,與東陡道之間民房相連,一棵老柿子樹是東西陡道的分界線。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這棵柿子樹不粗壯,也不高大,可樹齡卻不短,樹幹根部突起的疙瘩和黑黑的空洞,顯示著它所經歷的歲月滄桑。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四陡道地處山區,石頭是最方便的建築材料,因此,道路用石頭鋪就,地基、圍牆和房子都是用石頭壘成。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村裡的路面大多都換成了水泥路,石屋、石牆、石磨、石碾卻很好地保存了下來,成為山村一道獨特的風景。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愛看章丘」章丘曹範的四陡道與透明碑

淳樸善良的山裡人,具有勤勞、堅毅的性格,他們在這偏僻的大山裡,耕種著貧瘠的土地,種出了優質的核桃、花椒、小米等特色農產品,豐富了城裡人的菜籃子、米袋子,也為自己創造著越來越美好的生活。(圖文:王振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