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於雀舌,忠於傳承——通派盆景蟠扎技藝傳承人袁華的雀舌之道

精於雀舌,忠於傳承——通派盆景蟠扎技藝傳承人袁華的雀舌之道


袁華,通派盆景蟠扎技藝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一直專注於雀舌盆景的研究,致力於將通派獨具特色的鄉土盆景發揚出去,走進大眾的生活,將藝術與生活結合,傳承雀舌盆景文化。

精於雀舌,忠於傳承——通派盆景蟠扎技藝傳承人袁華的雀舌之道

袁華喜愛盆景的緣由,並非偶然。他的祖父輩都是盆景愛好者,受良好家庭氛圍的影響,袁華年少時就跟隨家人學習盆景的製作和養護;成年後他常與同行交流技藝,與通派盆景藝術家朱寶祥亦師亦友,共同探索盆景之道,尤其是在雀舌提根方面頗有研究。

雀舌羅漢松是江蘇南通特有的盆景樹種,葉片細短形似麻雀舌,故稱“雀舌”。它是老一輩園藝愛好者經幾百年從羅漢松的變異種中選育出來的,具有生長緩慢、造型後不易變形的特點。它姿態多樣,可清奇可古樸,深受大眾喜愛。

通派館盆景

精於雀舌,忠於傳承——通派盆景蟠扎技藝傳承人袁華的雀舌之道

精於雀舌,忠於傳承——通派盆景蟠扎技藝傳承人袁華的雀舌之道

袁華告訴記者,盆景的製作並非一朝一夕,需要時間的打磨和沉澱。一盆好的盆景在苗期就要“謀篇佈局”,把大致的模樣在心中描繪出來,挑選好的胚苗進行人工培育,因為毛胚的養護與後期盆景根系生長、枝幹走勢、葉片佈局息息相關。

盆栽的雀舌從苗期就在盆中生長,與下地地栽後再上盆的快速培養的雀舌有很大的差別,這決定了雀舌盆景的品質;所以袁華在雀舌盆景養護方面也格外講究,逐年換盆,兩到三年提一次根,從而讓根部變得粗壯,根系更發達,根與幹協調優美,整體造型會更出眾。這樣精工細作出來的雀舌盆景,是市面上那些粗糙盆景無法匹及的!

精於雀舌,忠於傳承——通派盆景蟠扎技藝傳承人袁華的雀舌之道

另外,袁華認為人工培育的盆景更適合大眾,而且有利於保護生態。雖然山採的原生態盆景,形態自然放縱,無人工氣息,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讓人不由得喜愛,但是山採的盆景不易成活,還會造成山土流失,破壞了生態環境。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人豪邁大氣,喜愛的盆景是松柏類耐寒耐凍,養護方便的樹種;而嬌氣的雀舌顯然更符合性情平和的南方人的審美,因為養護雀舌需要格外的耐心,成品也是精緻玲瓏,姿態豐盈。現存在中南海的雀舌盆景,在三代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會議上作為佈置使用至今,而這些盆景皆出自南通。由此看來,高品質又精緻的雀舌盆景無論在哪兒受人喜愛!

但如今有一個現象讓袁華痛心,通派雀舌盆景已有衰敗之勢。在交流中,袁華道出雀舌盆景衰落的原因。本地苗農把雀舌商品化,無論從盆土、養護,還是造型方面,苗農提供的雀舌品質都較差,喜愛雀舌的顧客將它買回去又不會養護,不出一個月就枯死,讓喜愛它的人也不願意購買了,久而久之,整個雀舌市場就蕭條了。

精於雀舌,忠於傳承——通派盆景蟠扎技藝傳承人袁華的雀舌之道

市場上大多數雀舌盆景都是粗製濫造,精緻上乘的雀舌盆景少之又少,部分苗農只是膚淺地看到經濟價值,而看不到文化價值,但實際上藝術化與商品化是可以並存的。袁華認為,要想提高大眾對盆景文化的認知,首先要學會養護,其次是懂得欣賞,最後才是學會製作。

精於雀舌,忠於傳承——通派盆景蟠扎技藝傳承人袁華的雀舌之道

他說,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鑑日本的做法。日本在盆景養護、知識宣傳和科學技術上都超過我們,在盆景理念方面的思想更完善。最重要的是日本國民注重文化內涵的傳承,一個好盆景傳承了幾代人,這就是一個家庭財富的象徵;而非國內大多數國民通過豪車、首飾這些膚淺的財富來做表象。

精於雀舌,忠於傳承——通派盆景蟠扎技藝傳承人袁華的雀舌之道

目前,袁華在花木大世界(如皋)國際園藝城擁有自己的工作室——藝林苑,他想借助這樣一個良好的花木大市場、花木盆景旅遊平臺、盆景文化傳承基地,讓更多的人瞭解通派盆景,理解雀舌盆景文化的內涵,體會到養護盆景的樂趣,最重要的還是要發揚通派盆景,把雀舌盆景文化傳承下去。

“作為南通的特色盆景,我們不應當任由雀舌衰落,反而要重振它的輝煌。”袁華說。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