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種子供給的“常備庫”

長城網訊(記者 李代姣)秋天,他們像候鳥一樣從全國各地飛來;春天,他們帶著沉甸甸的收穫,將希望的種子撒向大地。超過700家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種業機構的近7000名科技人員,因為這年復一年的例行“遷徙”,有了一個共同的稱謂——南繁人。11月5日,記者跟隨“壯麗新時代,美好新海南”——2019全國重點網媒走進海南自貿區(港)大型採訪活動探訪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三亞南繁研究院”)。

南繁——种子供给的“常备库”

採訪團成員觀察種子。記者 李代姣 攝

什麼是南繁?據三亞南繁研究院工作人員介紹,南繁是指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科研人員利用海南三亞周邊能夠滿足植物週年生長繁殖的熱帶氣候與環境條件,開展農業基礎研究、品種選育、種子鑑定等活動。“可以說,南繁是中國飯碗的創新底座,是農業科技的創新高地,是培養科研人才的搖籃,是轉化科研成果的引擎。”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南繁作物主要以糧食作物為主,197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南紅農場技術員馮克珊在海南省三亞市南紅農場,發現了野生稻花粉敗育型雄性不育株(簡稱“野敗”),袁隆平利用這株“野敗”,於1973年在南繁基地成功實現了雜交水稻的三系配套,1976年,成果在全國範圍大面積推廣。

“海南南繁基地,在加速農作物品種改良進程方面,具有全國絕無僅有的光溫資源優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據介紹,一個新的農作物品種的選育一般需8-10代,在內地,冬季不能從事大田科研生產,一年只能完成一代,育種週期為8-10年,而在海南南繁基地,一年可以完成2-3代,大大加快了優良新品種推廣的步伐。

南繁——种子供给的“常备库”

南繁基地種子拼成的中國地圖。記者 李代姣 攝

據統計,南繁雜交水稻在全國累計種植面積超過3億公頃,佔全國水稻種植總面積的60%以上,累計增收稻穀4.5億噸。

“南繁是種子供給的‘常備庫’,是我國農業人才培養的‘搖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南繁培養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矮稈水稻之父”黃耀祥、“西北瓜王”吳明珠、“玉米大王”李登海、抗蟲棉發明家郭三堆等眾多科學家。同時,南繁不僅促進了地方農業結構優化調整,還培育了一批農業科技創新企業,為南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積累了實踐經驗,對推動瓊南地區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亞南繁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三亞南繁院以服務國家南繁育制種基地建設為載體,為“一帶一路”搭建產學研結合的兩座“橋樑”。一座是利用南繁搭建海南與內地農業科研院校的連接橋樑,匯聚全國農業科技成果,服務三亞農業;另一座是利用海南氣候、南繁聚集優勢,搭建海南面向“一帶一路”沿線熱區國家的南繁成果轉化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