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水 保土 保青山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進入深秋,娘娘山雪花銀裝,嫵媚動人,山下梯田裡不見了秋日麥浪,覆蓋整片田間的桔梗昭示著豐收的喜悅。這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水土流失治理之後的一片田野,這幅場景,正在向該縣的山山溝溝延伸。

11月1日,記者驅車來到大通縣遜讓鄉遜佈村山腰間的一片梯田上。

“自從實施了坡改梯項目後,這裡的梯田已經可以滿足大型農用機械所需的作業條件。”大通縣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副站長哈進菊說道。

哈進菊說,這裡曾經都是坡地,耕種模式二牛抬槓。一到雨季,田間的泥土、肥料都會被雨水沖刷走,是最令莊稼人頭疼的——“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

2014年起,大通縣啟動了坡改梯專項改造工程,遜讓、多林、青山等偏遠腦山地區的近4000公頃坡地由此變成了梯田,原先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與此同時,坡改梯工程建設的114公里的田間道路,也改變了腦山地區原先機械使用率低、百姓勞動負擔重、週期長的缺點,機械化耕作解放了當地百姓的生產力,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從事副業,增加收入。

如今,大通縣坡改梯工程仍在繼續,那些在這個收穫季仍在坡地上勞作的百姓,即將在來年春季享受到梯田帶來的益處;而已經體驗過梯田機械化運作好處的百姓,卻已經在這個原本還是農忙的季節裡,開始享受冬日溫暖的陽光。

在遜讓鄉安寧灘村,薛國勝、張國良正在廣場上享受著午後的陽光。今年對於這兩位莊稼漢來說,可以算得上是一個豐收年。“地裡種的東西和以前沒啥不一樣,但是單產卻比以前高了不少。”張國良說,他現在有大約1.5公頃的耕地,分別種植小麥、土豆和油菜,其中,僅0.1公頃的土豆田裡今年收穫了大約1500公斤土豆,這在坡改梯工程實施之前是不敢想的。“改了梯田之後,作物生長穩定了,施肥也不擔心被水沖走,收成自然就好了。”

“以前這裡基本就是靠天吃飯,莊稼成熟的時候一遇到雨雪天氣就沒法上山收割,很多時候明明有好的收成,就因為收得慢了,很多莊稼都會被凍死在田裡。”薛國勝說,坡改梯之前,這個時間段大家都還忙著在田裡收莊稼呢,哪有閒工夫在廣場上聊天。

薛國勝所說的也正是大通縣未實施坡改梯工程之前,各個腦山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哈進菊說,以前這些腦山地區由於機械使用率低,全靠人力勞作,莊稼收割時間平均都在40天左右,如果遇到雨雪天氣,人員無法上山,就只能眼睜睜看著莊稼被凍死在田地裡。

實施坡改梯工程之後,這樣的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如今農用機械能進到梯田裡收割,一兩天功夫就把以前40天的農活全乾了,這讓我們有了充裕的時間去從事副業,增加收入。”張國良一邊說著,一邊仔細用心地擦拭著他的小汽車。

農民增收,環境改善,大通縣坡改梯專項工程不僅惠及了當地百姓,更讓這裡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到了夏季,梯田環繞的村莊,層疊綿延的梯田,金燦燦的油菜花,綠油油的春小麥,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彷彿一幅風景油畫,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走進黃家寨鎮洪水溝,溝道內到處可見骨幹壩、中型壩、小型淤地壩、谷坊。當年一下雨溝道里就流淌著渾水的村莊,現如今已變得乾淨整潔。橋頭鎮胡基溝村通過清潔型小流域和世行項目綜合治理,家家戶戶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沼氣灶,配置了垃圾箱,溝頭防護工程解決了困擾群眾多年的溝道侵蝕擴張問題。“到了夏季,溝沿上栽植的丁香花、刺玫花散發著迷人的花香,一改往日淤泥堆積、臭氣熏天的村莊環境。房前屋後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村莊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哈進菊說。

不僅如此,過去由於溝道內流淌的渾水攜帶著大量泥沙最終匯入到周邊的河流,致使河道淤積,河水也變得渾濁,給沿河村民的飲水安全也帶來了極大隱患。“現在河水變清了,溝道內的渾水淤泥也都不見了,村子裡的環境比以前乾淨多了”。遜讓鄉八里村村民蘭福雲說。

哈進菊說,大通縣全縣總面積3090平方公里,2011年測定的水土流失面積為1040平方公里,佔全面總面積的33.66%。多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降雨時間集中,極易造成水土流失。為此,該縣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將水土保持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以“四個紮紮實實”為依託,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群眾參與共建的水土流失防治機制,始終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林、草、景、田、園、路、村、鎮“十位一體”綜合治理。

截至目前,大通縣已治理水土流失約614平方公里,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數字可以簡單的用減法從1040平方公里當中剔除。治理不易,鞏固更難,如何保證在治理剩餘水土流失面積的同時,保持住已初見成效的青山綠水,這既需要長遠的眼光,也需要相應的政策支撐。

好在,大通縣已有了這兩方面的應對之策。

近年來,大通縣先後開展了黃河水土保持生態一期、二期工程、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工程、基本口糧田建設工程、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清潔型流域治理工程、日元貸款及世行貸款工程、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以工貸賑工程等項目,累計治理小流域26條,村莊美化清潔小流域45公頃,建成淤地壩185座,谷坊1252座,溝頭防護185座,累計完成投資3億元。全縣森林覆蓋率超過43.3%,縣城綠地覆蓋率達37.72%。

哈進菊說,通過多年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大通縣嚴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植被覆蓋率顯著提高,為農、林、牧的發展創造了有力的基礎條件,促進了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使小流域形成了梯田、林帶、淤地壩層層設防,節節攔蓄,多層次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改變了當地小氣候和人居環境條件,從而也改變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條件,達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逐步形成了“山頂戴帽子,山腰纏梯田,溝臺穿裙子,溝底壩庫穿鞋子”的生態新格局。

有了治理成果就要保護好。明年大通縣計劃開展清潔型流域治理,將村莊美化、汙水處理、廁所革命等納入到水土流失治理當中。同時著力解決好保護和開發的矛盾,把預防監督作為水保工作的生命線來抓,強化監督管理,督促開發建設單位編報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並按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採取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措施,落實“三同時”制度,不斷鞏固流域治理成果,為生態建設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