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農機具補貼的問題?

東北小麗


農機補貼環節裡經銷商和農戶都是被折騰的人

我們這裡要申報補貼一共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個步驟

1、農民付款買車填寫購機材料開發票;

2、拿著購機材料交給驗機的人(農民一自己不會做材料,二不知道核機人在哪);

3、交完檔案等監管部門核查(可能檔案交了一兩小時不來人、節假日馮放假不來核機、領導安排去做別的人不在核機崗位,這三都是常態);

4、核機完成後,讓核查者在自己的申報材料上簽字(這一步簽字的人也會出各種情況不在崗位);

5、簽字後再找辦理行駛證的機關補行駛證(這比辦汽車行駛證還難,要交十幾頁材料,農民根本不懂,而且一個縣市就一個辦證崗位,辦個證可能要跑好幾天);

6、證辦好了再去找核機的人把購機者和機器合影傳給申報補貼崗位。

7、去財局辦理糧補卡(農民一家只有一個人又糧補本,糧補本不是購機者本人名稱的還得去辦個糧補本,這裡都是一大堆程序);

8、現在才是正式申報補貼步驟,把檔案交過去排隊。一般一個縣市就一個到兩個人在辦理。申報窗口一般9點上班,11點半下班,下午三點上班,五點半下班。而且沒有叫號系統,農民自己去排隊排一天都排不上都是常事。今天排不上明天再來。

9、等補貼款下來,一般一年就下兩次補貼款,有的地方一年就下一次補貼款。一等就是大半年。

再來說國家對農機購機要求的流程,舉個例子農民要買一臺開票價10萬元的拖拉機,這臺拖拉機國家補貼3萬。現在國家要求的是農民先出10萬元把車買回去,以後再去申領這3萬元的補貼。

但是這樣操作有兩個難題:

第一、農民群體經濟不寬裕,買車錢都得東拼西湊,能一口氣拿出全款買車的人寥寥無幾。

第二、看看上面辦理補貼的流程,農民受教育程度又普遍不高,以農民能力根本無法憑藉自己能力去拿補貼。而且現在在家從事農機的大部分都是五十多歲中年人,很多人智能機都不會玩,更別說自己去申報補貼了。

第三、補貼金額不足,這才是原罪。基本上國內農機市場大的縣市每年的補貼金額都不足。我遇到最離譜的情況是補貼系統四月份開放,還沒到五月補貼金額就用完了。別說讓農民自己去申報補貼了,很多經銷商因為關係打點不好自己都申報不到補貼。

這三個問題疊加以後出現的情況就是農民沒錢全款購機,也不敢全款購機!都怕全款購機了自己拿不到補貼!這個擔憂是非常現實的,河南、安徽和黑龍江很多全款購機農民因為沒關係自己拿不到補貼款。

最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就是,農民和賣車的經銷商達成協議,10萬補貼3萬的車,農民就出7萬把車拿走,打3萬欠條給經銷商,然後把糧補本押在經銷商那裡。經銷幫農民完善檔案,帶著農民去辦理補貼,補貼款下來已經再把糧補本還給農民。補貼資金沒有下發的這段時間就相當於經銷商給農民墊付了補貼款。

這個環節裡經銷商其實是最想農民全價購機的,這樣經銷商賣一臺車賺一臺車的利潤,不用給農民墊付補貼款,不用承擔任何風險。但現實是經銷商不給農民墊付補貼款,農民就不在你這裡買車,因為一個縣市多則十幾家經銷商,本地經銷商不給墊付,就去相鄰的縣市買,反正總會有不怕死的經銷商給農民墊付補貼。

不過近兩年農機行業下滑嚴重,補貼資金慢慢夠用了,基本上買了車的都能拿到補貼,但是農民依然沒錢全價購機,自己也不會去申報補貼,申報過程太折騰人了。

至於說補貼以後車價更貴的說法我是不認同的。現在市場上買農機的經銷商一個縣市都很多家,覺得這家賣貴了去另外一家買就是了。選擇權在購機者手裡,經銷商是沒有能力抬高價格的。

十幾年前沒補貼時候一臺紐荷蘭704要賣7萬左右。現在一臺國產一線品牌704價格都在5萬左右個, 而且配置要豐富多的多,現在車質量絕對還比以前老車要強。

收割機價格相比十年前是貴了,但是車型完全不同了。打個比方,十年前你花三萬買了臺QQ。十年後你買十幾萬吉利博越!博越確實比QQ貴,但是車好啊。

說句心裡話農機補貼促進了中國農機產業的飛速發展,國產農機這十幾年的發展可謂是突飛猛進!產品從滿足了內銷開始轉向出口!農機企業、農機手、農機經銷商都得益於購機補貼政策獲得了各自的發展。企業技術越來越強,開始像外資品牌發起衝擊。很多農民買了農機從事農機出租行業,一年增加四五萬收入很普遍,也保障了國家糧食的安全。經銷商也靠銷售農機賺到了錢。

這幾年農機補貼主要產生的問題是拖拉機大馬拉小車,以前40馬力底盤現在配100馬力發動機,在安裝一個大輪胎當做大馬力拖拉機賣。農民不懂車,只知道這車馬力大還便宜,很多人買這種車上了當。

再次問題就是申報補貼太難了,太不便民了。應該讓農民自己選擇差價購機和全價購機,農民不願出補貼款,經銷商自己又願意墊付的,讓農民和經銷商自己協商。強迫農民全價購機確實引發很多糾紛。部分差價購機的農民拿了補貼款又不還給經銷商,最後被經銷商起訴,被法院拉黑徵信。還有的經銷商為了回收補貼款和農民發生暴力衝突。這些都不利於社會和諧發展。


午夜電三輪飆車狂魔


農機補貼政策,是國家為了加快我國農業機械化,而出臺的惠民政策。由於購機扶持力度大,農民們都紛紛加入了購機的行列,農村機械化的進度有了飛躍的發展。


農村萬象本人就是農機手,對購機補貼的情況有些瞭解。

首先由購機人提出申請,購賣所需的機型,並填寫購機報表。然後將身份證複印件交到農機交售處,並填寫購機者的家庭具體住址,和手機號碼。


我們這裡購買農機,購機補貼是農機消處代辦的,將農機的價款減去補貼款,剩下的購機款由農機購買者一次性付清,但是,必須把糧補摺子交給農機消售處,等農機補貼款打到折上,由農機消售處把農機補貼款取了,再把糧補存款折還給購機人。大體得一年的時間,才能把所有的手續辦完。

雖然辦手續的時間長,但並不影響農機手的效益,把購機款交齊了,就可以把農機開走開始幹活,什麼時間把購機手續辦完,什麼時候通知購機人去取購車發票和糧補本。

雖然現在國家出臺了購機補貼政策,但是,真正得到實惠的並不一定是購機人。

對農機的價格,是農機消售商說了算,以前購買農機沒有補貼,現在有了農機補貼,農機的價格和以往懸殊不大。

就拿農村萬象本人購買的東方紅100來說吧,04年沒有農機補貼,價格是6.8萬元,現在按政策補貼款應該是2.4萬元/臺,除去補貼款,購機人還得付6萬才能把農機開走,比沒有補貼的只算便宜8千元,其餘補貼款去了哪裡只有農機消售商才能明白。

國家的政策是好的,可地方執行起來,好像就化學啦。真正得實惠的不是農民,而是那些地方上的饞貓。白白浪費了國家對三農的一片心意!

總之,國家對政策的執行情況缺乏應有的監督機制,以致於讓饞貓和蛀蟲們鑽了空子。

農村萬象洞察農村,分享農村裡的新鮮事,如果喜歡,請觀注農村萬象,有什麼不同意見和看法,請留言評論。


農村萬象


如何看待農機具補貼的問題?

農機具補貼,是個好東西,能夠減輕一些村民購買農機的壓力。而且,對於現在的農機補貼標準來說,我沒記錯的話是延續到2020年吧。而且,各地會根據各地的實際生產情況來制定當地的補貼機型、補貼標準。

總的來說,如果想知道自己購買的機型是否有補貼只需要去當地的農機推广部門諮詢一下就可以了,補貼金額、補貼類型(敞開補貼、搖號補貼)等需要問清楚。而且,補貼的手續來說各地也都有區別,有的地區只需要2-3個月就能發下來,有的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需要帶著農機銷售合同、戶口、銀行卡去當地的農機推广部門辦理就可以了。現在還有一些經銷商墊付補貼的方式,購機價格直接抹點補貼的剩餘價格進行購買,補貼由經銷商自己去辦理,也算是比較省事的方式了。

按理說,農機補貼是個好事,能夠提高農民購機的積極性,但是現在的廠家有些變味了。比如說沒有補貼之前農機賣5萬,後來有補貼了5000,銷售價也直接提高到了5.5萬。您能說這5000塊錢的補貼到底是怎麼補貼的嗎?是補貼給農民了還是補貼給廠家了。所以說,現在的農機補貼讓農機廠家搞的有些變味了,補貼失去了本來應有的積極意義。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農機具在中國農業的發展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1991-2000年的時候,種水稻插秧用人一個苗眼一個苗眼的插,每人每天0.2-0.3公頃,收割一刀一刀的割每人每天0.2公頃左右,脫粒人拿著稻捆一捆一捆的打,投入的人力、物力相當的大。

放在今天,2019年,水稻插秧有插秧機,一臺小型插秧機每天插秧面積在1.5-2.5公頃,水稻收割有收割機,每臺小型收割機每天收割面積2.0-2.5公頃,並且直接脫粒。


所以,一臺插秧機≈8-10個勞動力,一臺收割機≈15-18個勞動力。
可以看出農機具的快速發展對農業成本控制,人力節省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效果。


目前中國農業發展由小農戶向規模化、集約化轉變,而基層種地問題比較凸顯,“人工貴,但貴都不好找人”,“誰來種地?怎麼種地?”所以說當今農業發展,怎麼能穩定產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相當關鍵的,用機械化代替人工是非常好的解決辦法。

2004年開始,農機補貼政策正式實施,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補貼金額逐步提升,農機具補貼種類範圍持續加大,大幅提升基層農機具的裝配水平,在幫助農業接本增效、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農業早班車


我認為要實現農業大豐收,農業機械化是關鍵!國家對農民購買農機產品實行定限補貼是值得稱讚!


老胡爹


其實都是經銷商的套路,農民買農機具跟本不知道國家補多少,都是經銷商說了算


用戶7922305485948


對不起,這個我真的不瞭解,都是有關政策的事,別弄錯了麻煩!抱歉,請諒解!


陳正陽


自己買農機掙錢不應給補貼,大戶包地同樣種地也多給補貼,國家錢亂花七八花都叫專控子人套走了,真正種糧的人得不到,奇形社會。


天翼用戶6952852462418


局部受益,農民沒有從中受半點利益,社會不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