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此民族並未消失,他們在俄羅斯留下了一個區域廣闊的地名

提示:可以看得出來,在莫斯科公國建立之前,中國的北方草原上基本沒有俄羅斯人的什麼事,而俄羅斯東擴也發生第一位沙皇加冕之後。想都能夠想得出來,這之前生活在西伯利亞的人們,不可能讓這片廣闊的區域沒有名字。所以,我們認為包爾罕、馮家升的說法是對的,即西伯利亞的名稱出於鮮卑,古代鮮卑分居在那裡,中國史書上的鮮卑不過是這個民族南遷的“散姓”。

中國古代此民族並未消失,他們在俄羅斯留下了一個區域廣闊的地名

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今天有很多人都認為他們融入了中國各民族,消失了,其實不是,他們不僅給今日中國留下了一個少數民族名稱,也為俄羅斯留下了一個龐大和廣闊的地名——西伯利亞。

鮮卑族為我們留下的少數民族名稱是錫伯。錫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原居東北地區,乾隆年間清廷徵調部分錫伯族西遷至新疆以充實當地。今錫伯族多數居住在遼寧省和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瀋陽、東港、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中國古代此民族並未消失,他們在俄羅斯留下了一個區域廣闊的地名

錫伯族

錫伯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是在滿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語言,跟滿語很接近。錫伯文是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稍加改變而成的。新疆的錫伯族至今保持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兼用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東北的錫伯族在語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同於漢族。

錫伯族,口語稱“Siwe”書面語寫“Sibe”。在漢文史書中,不同時期曾有幾十種不同譯音譯法,如須卜、鮮卑、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爾、師比、西卑、室韋、失韋、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錫北、錫窩等, 直到明末清初時才統一為錫伯。賀靈《錫伯族源考》:“錫伯之名最早見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一般認為錫伯族名是以錫伯族長期活動的地區命名的。”(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

通過“須卜、犀毗、犀比、悉比、失比”等等,不難看出錫伯其實就是鮮卑的諧音,明萬曆二十一年後才初步將這一名稱統一了音譯的規範。至於錫伯族的族源,佔主流的是鮮卑說

,還有女真說,持女真說的學者還具體指出錫伯族源於女真瓜爾佳氏蘇完部,此外,也有學者認為,錫伯族最早起源於高車人色古爾氏,發源於貝加爾湖南部的蘇古爾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遠征高車後,始遷嫩江流域。

中國古代此民族並未消失,他們在俄羅斯留下了一個區域廣闊的地名

錫伯族

說法有這麼多分支或者不同,並不奇怪,最重要的是,今天,有很多研究民族的人,通常會犯一個很低級的錯誤,那就是常把一個民族集團當作一個民族來研究。打個比方,匈奴是我國北方的民族集團,匈奴的一部人或者統治階層管理著這個集團,我們可以把他們叫匈奴族,但不能把他們管理的這個集團全部稱為匈奴族。匈奴在這種管理裡就是一個部落聯盟或者政權,有著很多很多的民族。

後來,歷史上出現的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等都是這麼個道理,而且,他們之間是有傳承關係的。

這一點,沒有什麼好爭論的,錫伯族的族源更是如此。女真說和高車說,若再往上推都會推到鮮卑、匈奴的部落聯盟裡。更何況,歷史上的女真有那麼多派別的存在,他們也曾以政權的形式出現過,今天的滿族不過是其中的一支而已。至於高車人即是敕勒人,4世紀中葉,生活在陰山一帶的他們大都已鮮卑化。著名的《敕勒歌》就是北齊時敕勒人的鮮卑語的牧歌。敕勒人在北魏時期大量參加北魏的戰爭,其中大部和鮮卑人一起逐漸融入漢族。至於西遷今新疆吐魯番一帶建立高車國的高車人,則在公元541年,被柔然滅國,而柔然最高統治部落可汗鬱久閭氏本部,也是鮮卑別部的一支。

中國古代此民族並未消失,他們在俄羅斯留下了一個區域廣闊的地名

鮮卑人

這樣一來,就基本上可以錫伯是鮮卑諧音的問題確定了下來,即使中間還有一些細節需要研究論述,但大致的方向一定不會有錯的。那麼,鮮卑族起源於什麼地方呢?請注意,我們說的是鮮卑族,而不是鮮卑部落聯盟或者北魏政權。

對於鮮卑的民族起源,史學界還沒有定論,但基本認為鮮卑為中國古代北方民族轉化而來。這中間,鮮卑族源於東胡是最廣泛的說法。《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和《十六國春秋》均說鮮卑就是東胡的餘部。晉代王沈編纂的《魏書》與司馬彪的《續漢書》等史籍也提到,鮮卑與東胡有密切的淵源關係。《史記索隱》引東漢胡廣雲:“鮮卑,東胡別種”,更證明鮮卑來源於東胡。

我們傾向將鮮卑民族按地域劃分,即:按照分佈地域不同,分為西部鮮卑、中部鮮卑和東部鮮卑。其中西部鮮卑主要指河西鮮卑、隴西鮮卑,包括吐谷渾部、乞伏部和禿髮部等;中部鮮卑包括拓跋部和柔然等;東部鮮卑包括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等。

中國古代此民族並未消失,他們在俄羅斯留下了一個區域廣闊的地名

西西伯利亞風光

西部鮮卑大體更接近於匈奴,史書裡也有本是匈奴的他們換名號稱鮮卑的記載,所謂“匈奴餘種留者十餘萬戶,皆自號鮮卑,於是鮮卑漸強”。草原上的這種更名和更迭,讓中原的王朝常常弄不清他們到底是誰,東漢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鮮卑作為民族實體第一次被中原王朝所知,當時的皇帝劉秀就說:“鮮卑……是誰呀……這個好像沒聽說過!”

中部鮮卑拓跋部和柔然,在今日中國的正北方,從地域的角度講,他更接近於匈奴+東胡;東部鮮卑來自於東胡,他們雖然在血緣上顯得相對“純”一些,但東胡仍然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個民族部落的聯盟。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對於鮮卑的民族起源,史學界很難有定論,而所謂的鮮卑族也有著東部、中部和東部的分別:他們就是一個名號下的三個大部落,三個大部落之下,又有著不同民族的眾多的小部落。所以,《三國志》、《後漢書》、《晉書》和《十六國春秋》雖說都記載“鮮卑”族名是“依鮮卑山,以山為號”,《魏書》記載為“大鮮卑山”,但這些說法也不知道是就哪一支鮮卑而言的。儘管,據今天的學者考證,鮮卑山即為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中旗的蒙格罕山;而大鮮卑山則位於發現有嘎仙洞的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境內的大興安嶺北段(這也是一種假說,原因是鄂倫春旗有個嘎仙洞),依然存在著一個不知道是哪一支鮮卑的問題。

中國古代此民族並未消失,他們在俄羅斯留下了一個區域廣闊的地名

北魏石窟

同時,鮮卑這個民族不管是西部、中部還是東部,在歷史上都建立過或大或小的政權,相同的族名與不同的政權名稱,又讓鮮卑的起源地更加混亂和模糊了起來,要把它侷限於某一地實在是有些牽強甚至是錯誤的。這種牽強和錯誤可能是這樣的:對東部鮮卑來說可能是對的,但對西部鮮卑和中部鮮卑就不一定,反之亦然。所以,鮮卑的起源應該是中國北方(包括西北、正北和東北)這一廣闊區域內的存在,而不能侷限於某一地。

現在可以回到西伯利亞這一北亞地區的一片廣闊地帶上來了。在學界還有一種說法,大鮮卑山在俄屬伊爾古斯克省北,通古斯河南。歷史上的鮮卑族派繁衍,部落極多,分佈在西伯利亞各地,所以就用鮮卑的族名,給這片土地起名。包爾罕、馮家升在《西伯利亞名稱的由來》一文也稱西伯利亞的名稱是出於鮮卑,他們認為,古代鮮卑分居在西伯利亞,中國史書上的鮮卑不過是這個民族南遷的“散姓”。

中國古代此民族並未消失,他們在俄羅斯留下了一個區域廣闊的地名

北魏壁畫

西伯利亞西起烏拉爾山脈,東至傑日尼奧夫角,北臨北冰洋,西南抵哈薩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至蒙古、外興安嶺,面積約1322萬平方千米,絕大多數被俄羅斯控制,只有西南有一小塊在哈薩克斯坦。依據地形可分為三部分: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今天,很多人都說,“西伯利亞”意為“寧靜之地”,名稱源自蒙古語“西波爾”(泥土、泥濘的地方),古時西伯利亞就是一片泥濘的地方,住在這裡的蒙古先民以地形為這個地方取了名字,當俄羅斯人來時,將此音譯為“西伯利亞”。

我們認為,這多少有些臆想,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之前,蒙古先民當然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但那時候並不會有所謂的蒙古或蒙古語,蒙古先民分明還有著其他的名稱,蒙古語當然也有著其他的叫法。至於俄羅斯則是一個在中國元朝時才有的國家,他們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

中國古代此民族並未消失,他們在俄羅斯留下了一個區域廣闊的地名

鮮卑人長相復原

公元882年—公元911年,羅斯部族形成了一個以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國家——基輔羅斯,但到了12世紀30年代以後,統一的羅斯國家已不復存在,羅斯歷史進入封建割據時期。13世紀初,蒙古帝國入侵,在東歐建立了欽察汗國,羅斯人臣服於欽察汗國。此後,羅斯人的發展中心轉移至東北部莫斯科一帶。

1283年莫斯科公國正式建立,這個時候是中國元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在位的時期。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俄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而這一年是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伊凡四世只有僅17歲,成為俄國第一位的沙皇。

中國古代此民族並未消失,他們在俄羅斯留下了一個區域廣闊的地名

可以看得出來,在莫斯科公國建立之前,中國的北方草原上基本沒有俄羅斯人的什麼事,而俄羅斯東擴也發生第一位沙皇加冕之後。想都能夠想得出來,這之前生活在西伯利亞的人們,不可能讓這片廣闊的區域沒有名字。所以,我們認為包爾罕、馮家升的說法是對的,即西伯利亞的名稱出於鮮卑,古代鮮卑分居在那裡,中國史書上的鮮卑不過是這個民族南遷的“散姓”。(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