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內江登上《人民日報》,獲贊“土辦法” 挺管用

大內江又登上《人民日報》啦

今(7)日,《人民日報》生態版以《“土辦法” 挺管用》為題,內江點贊“五清”行動。

剛剛,內江登上《人民日報》,獲贊“土辦法” 挺管用

全文如下:

和家人坐在“幸福古宇農家樂”內,望著潔淨的村莊和碧綠的古宇湖,四川省內江市隆昌市古宇村的村民邱德兵不禁感慨:“想不到村子變得這麼幹淨,不然哪敢投資30萬元回鄉創業。”

邱德兵外出打工20年,農家樂6月開業至今,營業額已近20萬元,“還照顧了一家老小,自己覺得很幸福”。

邱德兵的幸福感,源自於內江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創新開展的“五清”行動。

2017年7月,內江市委提出“五清”行動,即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清河、清渠、清溝、清路、清院行動,通過抓好農村垃圾分類試點示範及農村面源汙染治理、“廁所革命”等,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由單打獨鬥到共同擔當”,內江市城鄉環境治理辦公室分管負責人王仲明說,以前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由“治理辦”一家牽頭擔責,具體工作全壓在鄉鎮村身上,工作推進有難度。“五清”則整合了多方力量,共同推進整治工作。如“清河”,牽頭單位變為市水務局;“清路”,牽頭單位為市交通運輸局、市公路局;“清院”的牽頭單位為市委農辦、市城鄉環境治理辦等。

對“五清”的好處,威遠縣禾豐村村支書劉玉平這樣評價:“五清”既為基層減了壓,關鍵還在於把環境整治細化到了實處,幹部知道抓什麼、村民知道做什麼、工作知道標準是什麼、遇到問題和困難知道該找誰。

最難當數“清院”,而難中之難又在觀念轉變。古宇村村支書洪家友對此感觸頗深,“多年積習,一朝難改”。一些群眾不理解——“我家乾不乾淨,關你們什麼事”“我家的垃圾,幾十年都這樣倒”。

針對這些頑疾,內江探索出一些管用的土辦法,變“要我做”為“我要做”。

利用“面子”,在全市開展評優活動。洪家友說,一個村的人相互都熟悉,對“面子”上的事,嘴上雖不說卻暗裡較勁,對此,古宇村每季度評出20多戶“五星示範戶”,門前貼五星標識,“評上的覺得有‘面子’,長期落後的‘臉上掛不住’”。

對一時想不通不想幹的村民,則“做給你看”和“我幫你做”。在古宇村,對一時難以轉變的村民,由村幹部和黨員幫其清理環境。多示範幾次,村民嚐到了整潔衛生的甜頭,也就發生了轉變。在禾豐村,對有困難的村民,採取每個黨員包三戶的方式。

對衛生死角和難點,內江市市中區組織了三支隊伍:“五清”護衛隊、黨群志願服務隊、巡查糾察隊。該區黃桷橋村黨支部副書記黃冬勇說,村裡利用公益性崗位聘請7位貧困戶,分片負責全村道路、溝渠的清理。

“從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實際問題抓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內江市委書記馬波認為,“五清”成為當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抓手、整治突出環境問題的著力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