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澶淵之盟”有大功的人,一個得重用,一個被整死

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十二月七日,澶州城。真宗遣使持盟約與遼國使者一同赴城外的遼營報聘;五天後,遼向宋回致盟約,於是宋、遼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歷史上的一重大事件,在當時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促成南北化干戈為玉帛功勞最大的,在遼國任職的“漢臣”韓德讓,除此之外就算王繼忠了。

促成“澶淵之盟”有大功的人,一個得重用,一個被整死

王繼忠,祖籍開封,其父王珫在趙匡胤時期曾經統兵戍守遼、宋邊界重要關口--瓦橋關,出任武騎指揮使。而繼忠則隨父左右,忠懇為事,以“謹厚”受到皇帝賞識。宋真宗做王爺時,王繼忠等人侍奉左右,入鬧市私訪。宋真宗喚算卦人來給諸從人卜相,惟獨到了王繼忠,看相人大駭:“此人真讓人吃驚,半輩子食漢祿,半輩子食胡祿。”宋真宗等人當時還大笑,哪知後來果然都應驗。

真宗繼位後,他不斷受到重用。歷任補內殿崇班,殿前都虞侯,雲州觀察使,深州副都部署,鎮定、高陽關三路鈐轄,擔負該地區屯戍、營防守衛的重任,兼河北都轉運使,之後則為高陽關副都部署。

遼、宋望都大戰之前,王繼忠奉真宗旨意,出任定州路副都部署(相當於副帥)。要知道,在宋朝北邊整個防禦系統中,定州始終是重點防線。《續資治通鑑長編》載,直至雙方開戰以前的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北宋方面還以開塘渠,興屯田的方式加強當地防禦,“設險以限戎馬”,因此派駐定州的守將多數都是經驗豐富的人。如主帥王超,即為鹹平二年(999)宋皇帝大閱禁兵20萬於東郊時的閱兵總指揮,而真宗派王繼忠出任定州副帥,主要還是基於其能力以及對其信任。

遼統和二十一年(1003年),南府宰相耶律奴瓜、南京統軍使蕭撻凜率數萬遼軍南下,駐紮望都。王繼忠自動請纓出戰,與遼軍主力激戰於康村,從白天廝殺到二更。由於繼忠身先士卒,指揮得當,迫使遼軍後撤。次日清晨,遼軍突然改變戰術,除了集中兵力攻擊宋軍東偏師,海派兵繞到陣營後面,截殺糧道,企圖動搖宋軍軍心。

面對這種局勢,主帥王超卻害怕被遼軍斷了糧道,竟擅自開始撤退,卻沒有救援前線激戰的部隊。這樣一來,王繼忠部只好孤軍奮戰。

促成“澶淵之盟”有大功的人,一個得重用,一個被整死

即使這樣,王繼忠仍率軍奮勇往前衝,殊死奮戰。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載,因服飾和普通將士有所區別,他成為遼軍主力重點攻擊的對象,其部下都受重傷。王繼忠只好邊戰邊退,沿西山向北到了白城。由於連續激戰,王繼忠和殘餘宋軍幾乎兩天軍不解甲,馬不芻秣,但是最終除了王繼忠被俘外,全軍覆沒。不過,對於王的下落,《宋史》載:是以“陷”或被遼(俘)“獲”。當時宋真宗等人根據前線報告,認為繼忠已經戰死,十分震驚,於是下詔追贈他為“大同軍節度,冒賻加等”,以較高的待遇處理後事,慰問其家屬和後代。

由於王繼忠是宋真宗府邸舊臣,契丹蕭太后和韓德讓十分重視,不僅授予其“戶部使” 重職, 還主動為他謀劃娶妻事宜, 將最早效力契丹的漢臣康默記之族女嫁給他,可謂關心備至。

得到如此“厚愛”, 王繼忠十分感動,於是他決意以義報德,最終促成“澶淵之盟”。

盟約簽訂後,每次北宋特使前往遼國,都會攜給王繼忠一份真宗皇帝親筆御封的名貴茶葉、中藥。

當然,面對舊主如此厚愛,王繼忠也很會做人,每次都會當著蕭太后與遼聖宗的面“稱未死臣,哭拜不起”,跪受賜物,從不私下與宋使談聊。

而蕭太后與遼主認為這是忠臣王繼忠的正常行為,從沒有猜忌他。

實際上,王繼忠還是想回到宋國的。據史書載:(王)多次對宋使講,要宋真宗出面寫信給遼聖宗讓自己回去,宋真宗怕節外生枝,就沒有允許,並手詔答覆:“假如國主(遼主)自己主動答應放還愛卿,朕當重金相謝。”言外之意就是北宋不會主動出面要人。

遼聖宗當然不願意放王繼忠走啦,當然,待他還是十分優厚的,還賜其姓名為耶律顯忠,《宋史》載“日後不知其所終”,可能是王將軍後來之事應該是沒有人記載了吧。

至於真宗親征的背後策劃人寇準,在盟約簽訂後,就沒那麼受待見了。

據相關史書載,盟約簽訂後,寇準“頗自矜澶淵之功”“準在相位,用人不以次,同列頗不悅”。你說你平時吹吹自己在“澶淵之盟”中立了“大功”也就罷了,還專愛選拔資歷低的人越級當官,同僚怎能不妒忌?但是,妒忌歸妒忌,誰也不能拿寇準怎麼樣,連真宗也要高看一眼,惹得同僚只能背後乾瞪眼。

促成“澶淵之盟”有大功的人,一個得重用,一個被整死

不過,有一個人就是不怕寇準,那就是王欽若。

王欽若,字定國,江西新喻(新餘)人。他進土及第後,在地方、中央的職位上都幹得不錯。曾和王欽若同一部門的毋賓古哀嘆:“一些百姓從五代拖欠賦稅迄今,官府的催辦從未停過,老百姓被逼得很苦,我將奏求皇帝減免這些前朝欠稅。”王欽若於是組織官吏核實數目,一夜間算清這些歷史遺留的陳年舊賬,次日讓宋真宗翻看這些賬目。宋真宗驚問:“先帝難道不知這些事嗎?”“先帝當然知此,只是他想留待與陛下收攬人心。”王欽若答得不錯,不僅恭維了趙匡胤,還讓宋真宗爽了一把。於是,宋真宗當天就下令釋放3000名因欠稅而入獄的人,減免老百姓所欠賦稅。可見,前期的王欽若還算得上是一位能臣。

只是到了後來,王欽若逐漸成為劉太后的馬前卒。

對於寇準這種人,王欽若當然恨不得吃其肉啖其髓。一次朝會結束後,寇準先退了出去,王欽若卻走到真宗跟前,問:“陛下如此敬重寇準,是認為他於社稷有功嗎?”

“當然”。宋

“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反認為寇準有功,好奇怪啊。”

真宗吃了一驚,問:“愛卿你這話怎講?”

王欽若道:“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乃城下之盟。陛下以萬乘之貴,屈尊與遼朝定城下之盟,實乃大恥!”

真宗想了想,於是“愀然不悅。”

王欽若又添油加醋,說:“陛下您懂賭博吧,賭博的人,輸急眼的時候,就把他所有身家全部押上,這就叫‘孤注’。澶淵之役,寇準就是拿陛下您當作‘孤注’,細想一下,為臣我真為陛下捏一把汗!”

此後,“帝顧準漸衰。”沒過多久,宋真宗藉故罷了寇準相位,貶至陝州,啟用王旦為相。

宋真宗彌留之際,太監周懷政想擁皇太子為帝,殺丁謂等人,並準備啟用寇準為相。事洩,周懷政被殺,儘管寇準不知內情,還是牽連,被貶得更遠了。

促成“澶淵之盟”有大功的人,一個得重用,一個被整死

宋仁宗繼位,多為在朝大臣聯手,將寇準連貶為雷州司戶參軍、衡州司馬。

由於衡州天氣炎熱,暑氣侵襲,犯官又不能坐轎,只得騎馬,一路顛簸,沒多久寇準就病死。時年六十三。十一年後,寇準才得以“平反”,恢復太子太傅之銜,諡“忠愍”,贈萊國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