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1)·尋找與西夏王朝有關的遺蹟

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江南魚米鄉

2015年初春,我們駕車沿青銀高速一路西行,目的地是寧夏首府銀川。

這條高速幾乎筆直的橫亙在中國北方,一路上途徑呂梁、吳堡、綏德、靖邊、鹽州,這些曾經的軍事重鎮是古代中原王朝的最後一道屏障。汽車在臨河鎮第二次跨過黃河大橋後,便駛入了寧夏平原,公路兩旁開始出現大片連綿不絕的湖泊,湖中蘆葦抽青,碧波盪漾,與之前蒼涼的邊城形成了鮮明反差。隨即我們把車內音樂換成了蘇陽的《寧夏川》:“寧夏川,兩頭子尖,東靠黃河,西靠那賀蘭山,金川銀川,米糧川……”

寧夏銀川(1)·尋找與西夏王朝有關的遺蹟

河蚌繪·銀川景點分佈圖。

銀川平原地處西北乾旱區,年均降水降水只有200毫米,蒸發量卻有2000毫米,如此的氣候本不適於人類居住,但黃河的哺育卻使這裡成為獨一無二的塞上江南。自漢成帝修建北典農城開始,銀川立城已超過兩千年,這兩千年也是人們引黃河灌溉的歷史。如今在城市周邊還分佈著唐徠渠、漢延渠、惠農渠、大清渠、泰民渠、西乾渠等不同年代修築的灌溉河道,河道與湖泊相連形成富饒的綠洲。臨近銀川城區的時,水網更加密集,我們駕車經過一座座河橋,河水清澈,湖泊縱橫,恍若置身江南,無怪有“天下黃河富寧夏”的說法。

寧夏銀川(1)·尋找與西夏王朝有關的遺蹟

銀川海寶湖。

銀川歷史上有“七十二連湖”之稱,月湖夕照、南塘雨霽等景觀成為當時西北盛景。海寶寺這塊地方從前是一個小島,每年四月初四廟會時,人們都要從北門坐船來此。


南北朝時期,匈奴首領赫連勃勃脫離後秦獨立,他自認匈奴為夏朝後裔,於407年建立大夏政權,國都統萬城(今榆林北白城子)。大夏真興八年(424年)赫連勃勃將北典農城改建為皇家園林“麗子園”,今日銀川的麗子園街就得名於此。“胡夏”是十六國時期最後一個政權,史書稱為“赫連夏”或“胡夏”,夏國滅亡後,這裡開始改稱為夏州,唐末開始一直被党項拓跋部控制。

寧夏銀川(1)·尋找與西夏王朝有關的遺蹟

西夏景宗李元昊(1003—1048),党項族,西夏王朝開國皇帝。

拓跋家族通過數代人的打拼,逐步控制了以夏州為中心,包括夏、綏、宥、銀四州的廣大地區。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銀川稱帝,建國號仍為“大夏”,宋人稱為“西夏”。極盛時期的西夏,佔據著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涼、瓜、沙、肅數州之地。夏州之地物產豐饒,既有以鄂爾多斯南部地斤澤地區為核心的肥美牧場,又有宋夏交界的七里平為代表的農耕區域,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和糧草,更有絲綢之路沿線大量的稅收作為保障。這使得偏居西陲的王朝竟能與宋、遼、金長期對峙,歷經十帝,享國189年,盛極一時。

寧夏銀川(1)·尋找與西夏王朝有關的遺蹟

河蚌繪·西夏國都興慶府示意圖,根據寧夏博物館資料圖繪製。

興慶府城為長方形,周十八里,南北各兩門,東西各一門。道路成方格形,街道較寬,有崇義等二十餘街坊;皇家手工業作坊集中於宮城宮廳;宗教場所有承天寺、高臺寺、戒壇寺、佛祖院等。

承天寺·昔日的皇家寺院

我們第一站是承天寺塔,因位於銀川老城西南,當地人俗稱西塔。這是一座平面八角形樓閣式磚塔,共11層,通高64.5米,與西安大雁塔差不多高,由於附近已經蓋滿了住宅樓,我們穿行好久才從樓群中看到它標誌性的綠色塔剎。承天寺始建於西夏天佑垂聖元年(1050年),西夏國主李元昊死後,皇太后沒藏氏為保佑繼位的幼帝李諒祚“聖壽以無疆,俾宗祧而延永”而建立的。

寧夏銀川(1)·尋找與西夏王朝有關的遺蹟

承天寺塔,綠色的桃形塔剎是其標誌。

承天寺塔位於前院後部,坐落在平面八角的塔基之上,塔寺建成後,沒藏太后將西域僧人進獻的佛骨,以金棺銀槨貯埋於塔基下,至今猶存。塔身由青磚砌成,沒有過多裝飾,只點綴一些綠色琉璃花磚作為通氣孔,外觀簡潔樸素,頂部是一個巨大的八邊形綠色琉璃桃形塔剎,形狀有點像圖畫中西夏國主的八角王冠。

寧夏銀川(1)·尋找與西夏王朝有關的遺蹟

承天寺。

承天寺現存兩進院落,坐西朝東,我們由山門進入,迎面是一棵參天的柏楊樹,樹齡已達四百年,是明初重修時種下的。山門後依次為五佛殿、韋陀殿和臥佛殿,院中松柏繁茂但香客寥寥,已經遠不能同西夏皇家寺院的盛況同日而語。

李諒祚是開國皇帝李元昊幼子,李元昊晚年縱情聲色,他見到太子寧令哥的妻子貌美,就奪媳為妻,太子寧令哥進宮弒父,旋即也被誅殺。李元昊年僅一歲的幼子李諒祚繼位,太后沒藏氏攝政,其兄沒藏訛龐總攬西夏大權。沒藏太后崇信佛教,召集數萬兵役歷時六年修建了承天寺,建成後沒藏太后請回鶻高僧登座講經,皇太后經常攜小皇帝即席聆聽,希望借佛教來穩固統治。然而隨著小皇帝的長大,帝后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幾年後沒藏氏在一次出遊時被朝中反對勢力所殺,不久後沒藏訛龐也被誅殺,李諒祚開始親理朝政,是為夏毅宗。

寧夏銀川(1)·尋找與西夏王朝有關的遺蹟

承天寺塔內部結構。

承天寺在元明時期,遭兵火和地震的破壞,到了明朝初年時僅存一塔,現在的寺院格局是明代重修時圈定的,承天寺以“梵剎鐘聲”名噪塞上,成為明代寧夏八景之一。清初寺塔又在地震中受損,清嘉靖年間再次重修,保留了原有形制,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一西夏時期的珍貴文物。

寧夏銀川(1)·尋找與西夏王朝有關的遺蹟

承天寺內部明代磚雕。

西夏文·至今無法完全破譯的神秘文字

西塔附近是銀川著名的古玩市場,沿街開滿文玩商鋪,我們大略的逛了一下,其間古玩字畫魚龍混雜,獨具特色的是西夏文書法作品。西夏文是李元昊稱帝前命大臣野利仁榮創制。其結構仿漢字,用點、橫、豎、撇、捺、拐、拐鉤等組字,三年始成,共五千餘字。西夏文字整體方正,筆畫繁冗,曾在西夏王朝所統轄的今寧夏、甘肅、陝西北部、內蒙古南部等廣闊地理帶中通行了約兩個世紀。之後的元明兩朝,西夏文仍在一些地區頑強流傳了約三個世紀。西夏文的創立是民族文化發展到成熟階段的重要標誌,也體現出統治者想要與宋、遼平起平坐的雄心。

寧夏銀川(1)·尋找與西夏王朝有關的遺蹟

《西夏紀事本末》中的西夏地形圖。

漢字書法有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傳世西夏文獻中已發現篆、楷、行、草四種書體,未見隸書。西夏文中包括六種造字方法,包括會意、音意、對稱、互換、反切、長音等六種合成法,與漢字六書(象形、 指事、 形聲、 會意、 轉註、 假借)大致相同。創制成功後,元昊即下令推行國中,詔令國民悉用蕃書。以法令的形式確立了西夏文的地位,並設立“蕃字院”,選拔西夏貴族子弟加以教之,以期傳播。西夏文專家李範文認為,全部西夏文字共計5917字,而實際上有意義的字共5857字。

寧夏銀川(1)·尋找與西夏王朝有關的遺蹟

元代刊刻的西夏文佛經。

西夏滅亡後,文字並未完全消失,元代稱為“河西字”,元人用它刻印了大批佛經,明初時期亦曾刻印西夏文經卷,到了明朝中葉,還有人以西夏文刻於經幢。近代既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西夏文本的地藏經殘本,此時距創造文字已歷時約500多年。

寧夏銀川(1)·尋找與西夏王朝有關的遺蹟

《番漢合時掌中珠》的發現者柯茲洛夫,1909年他從黑水取走《掌中珠》,原件現藏於俄國。

西夏乾佑庚戌二十一年(1190年),党項人骨勒茂才完成了西夏的第一部西夏文中文雙語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1909年,這部珍貴的字典在黑水城遺址(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出土。

寧夏銀川(1)·尋找與西夏王朝有關的遺蹟

《番漢合時掌中珠》

《番漢合時掌中珠》書中每一詞語都並列四項,中間兩項分別是西夏文和漢譯文﹐右邊靠西夏文的漢字為西夏文注音﹐左邊靠漢譯文的西夏文為漢字注音。這部書籍的出土為人們揭開神秘的西夏文面紗提供了一把鑰匙,中外專家學者如今已基本掌握了西夏文的結構與部分語音,使西夏學的研究有了明顯的突破。

寧夏銀川(1)·尋找與西夏王朝有關的遺蹟

今人書寫的西夏文書法作品。

今天大部分西夏文已經成了無法辨識的死文字,但從西塔市場中懸掛的大小條幅上還可以回望那段久遠的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