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分佈在四川阿壩、甘孜、雅安等地的嘉絨藏族,是藏族的一個支系,是由世居的土著人與唐蕃時期從西藏各地調來的駐兵及其家屬中部分成員長期融合逐步形成,他們之間的民族、文化經過長期交匯,於是形成了一種別具特色的嘉絨藏族文化。而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川西北高原南部的馬爾康所擁有的嘉絨藏族文化沉澱最為厚重濃郁,其中以西索民居為代表的傳統嘉絨民居建築是當地民族風情的重要體現之一。

位於馬爾康市卓克基鎮境內的西索民居,是一處最具嘉絨藏族文化底蘊的典型村落,它始建於清朝中葉,原是土司(古代西北、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部族頭目)制度時期的商貿集散地,是原嘉絨藏族“十八土司”中卓克基土司的屬地,土司的差人就居住在此,還有一些境內的商人、民間手藝人,經過數代繁衍逐漸形成了如今共有七十多戶民居的村落,而西索民居中的村民多為原土司差人、商人、民間手藝人的後代,現在過著以農耕和旅遊接待為主的生活。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西索民居

沿著梭磨河旁的317國道一路前行,行至西索的時候已是夜幕降臨,在網上訂的西索民居內一家客棧的老闆——一個藏族大姐早已在路旁等候,她的身後便是屹立在梭磨河畔的西索民居,夜色下的民居打著亮眼的燈光,使人看不清它本來的模樣。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西索民居夜景

當藏族大姐帶著我過橋後,在緊密相連的民居之間七拐八繞的前行時,我才明白她來接我的重要性,不然我可能就迷路了。

一個不大的農家小院,一棟三層高的藏式樓房,就是藏族大姐的家,她領著我走進屋內,門口堆放著雜亂的生活用品,一個兩三歲大的小孩子在屋裡玩著玩具,兩個老人坐在凳子上,手裡做著手工活,這是一個很普通的藏族家庭。

沿著十分陡峭的扶梯上到三樓,藏族大姐簡單的交待了幾句就去忙她的去了,而我準備第二天再去逛這個寨子。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客棧的樓梯

一早醒來,起床洗漱後告別客棧老闆,走出這棟房子,在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下我又打量了一番這家客棧,石砌的三層樓,木雕的窗戶邊框上塗著各種顏色,小院裡堆滿柴火,院子四周種著各種盆栽和植物,客棧裡身著黃色長袍的老人佝僂著腰似乎正要出門。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民居窗戶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客棧裡的老人

走出小院大門,沿著石板小路在寨子裡面閒逛,這座依山腳傍水而建的民居藏寨,內部的道路四通八達,石板小路將各家各戶緊密相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儼然一座大型堡壘。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西索民居

當地村民們就地取材,河裡的石頭是他們建房的主要材料,用石塊一塊一塊地砌成這一座座外形堅固的小堡壘,這些石頭之間有的嚴絲合縫,有的間隙均勻,外牆整體如刀削過一般的整齊,每一棟外牆上所開的窗戶形狀大小相同,窗子和木質門上畫著富有藏族特色的繪畫和圖案,門簷下有精緻的雕花,全都使用豔麗豐富的色彩。其建築工藝看似粗狂卻又處處透著精細,富有藝術美感。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民居圖案裝飾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民居圖案裝飾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色彩豔麗的民居裝飾

沉睡了一夜的西索民居早已在清晨醒來,寨子裡的村民也開始了一天的生活,而忙碌的總是那些藏族女人們,她們開始做早餐、釀青稞酒、打掃院子、澆花......寨子屋頂升起裊裊炊煙。同我一樣住在民居中的遊客們也早已起床,穿梭在石板小路中間觀光、留影,寧靜的寨子慢慢熱鬧起來。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民居外的鮮花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西索民居

從家家戶戶門口掛著的客棧、農家樂招牌可以看出,這裡的村民除了農耕為主以外還進行旅遊接待,基本每家你都可以去住宿,但這裡的住宿又不同於外面的旅館,因為他們並不是以做生意為主,平時該幹嘛幹嘛,主人也不是隨時在家,只留下一串電話號碼。這好像已成大多數旅遊古村落的一種特色,住在這裡的好處就是可以近距離體驗嘉絨民族風情。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西索民居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西索民居

走到寨子的高處,可以清楚地看見與西索民居隔河相望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它是曾經歷代卓克基土司權利與地位的象徵,這座始建於清代、別具一格、匠心獨運的建築曾被人稱作是“東方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雖然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晨曦中的官寨背影仍透出一種非凡的氣質。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卓克基土司官寨

走下寨子的時候,在鱗次櫛比的民居中間意外發現了一座寺廟——丹達倫寺,這是一座藏傳佛教寧瑪派寺廟,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最早是土司時期差人、境內商人和民間手藝人朝拜的寺廟。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丹達倫寺

紅牆黃瓦的丹達倫寺如一座小型宮殿,極具藏式風格的裝修在歷經幾百年的歲月後顯得古樸滄桑,卻又透著莊嚴之感。小心翼翼地拾階走上大門,或許是時間太早的原因並沒有開門,也不見一個人,倒是大門兩側牆壁上的壁畫很吸引人。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丹達倫寺

原來在大門外的四周牆壁上都繪滿了壁畫,有佛、菩薩和描述佛教故事的繪畫,這些壁畫所繪時間看起來與寺廟歷史差不多,令人意外的是這些壁畫的技藝手法十分自然流暢,線條優美,尤其是大門兩側的兩幅堪稱精美絕倫。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丹達倫寺的壁畫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丹達倫寺的壁畫

沿著牆壁邊幽暗的走廊前行,在欣賞完最後一面牆上的壁畫時,屋頂的燈光突然亮了,外面傳來一陣腳步聲,有人來了。回到門口,看見一位身著黃袍的老人,正佝僂著身子很艱難的打開門檻上鐵鏈拴著的鎖,突然感覺這個身影似曾相識,在大腦裡搜尋了幾秒才恍然發現,這不是剛剛我住的那家客棧裡的老人嘛!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丹達倫寺的壁畫

寺廟的門開了,出於敬畏,我並沒有進去,只在門口待了一會兒就離開了。這座寺廟承載著600多年來當地數代人的信仰,是他們精神心靈上的共同財富。我想,丹達倫寺是西索民居的靈魂所在。

西索民居,這裡曾經是商貿集散地,匯聚著土司差人、各地商人和手藝人,他們在這裡進行商品交換,往來貿易,是怎麼樣的一種繁華熱鬧景象,如今卻只剩下生活氣息。

走進梭磨河邊的嘉絨藏寨,在晨曦中感受到它的美好

西索民居

走出西索民居,回到國道上,我終於看清了它的模樣。遙望梭磨河畔那如古堡一般、充滿民族特色的嘉絨藏寨,它依偎在青山綠水、藍天白雲之下,與周圍的田園森林等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顯得那麼寧靜而美好。它值得過往行人駐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