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年紀輕輕,為什麼要給努爾哈赤殉葬?

顏煥原


1626年八月初七,清太祖努爾哈赤逝世,享年65歲。隨後諸貝勒皆言:努爾哈赤遺命,要求大妃阿巴亥殉葬。阿巴亥先“支吾不從”,諸貝勒以“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為由施壓,無奈被逼自盡,時年37歲。實則為君主,未妥善安排身後事,引發的一起血案。

努爾哈赤的煩惱

努爾哈赤面臨了,半個世紀之後,其曾孫康熙也面臨的接班人問題。是時,太子代善指責次子碩託,說其是叛逃明朝,一再請求將其賜死。查明真相後,實則代善因聽信繼妻讒言所致,加上代善居功恃傲,眾貝勒都畏懼,努爾哈赤廢黜了他的太子之位。如此,便要考慮新太子人選:


  1. 二貝勒阿敏,努爾哈赤的侄子,首先排除;
  2. 三貝勒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第五子。性格粗暴,為博歡心,手刃其母,嚴重影響威望。帶兵打仗尚可,恐怕不是治理國政的料;
  3. 四貝勒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雖軍功卓著,但自負甚高,非嫡福晉所出;
  4. 寵愛的阿巴亥所生三子,最大的阿濟格15歲,多爾袞8歲、多鐸6歲。無論立誰,未建立寸功的他們,都不能令人信服,恐怕也震懾不住哥哥。

努爾哈赤是有私心的,偏愛阿巴亥母子。言“爾等八子為八王,若八王同議,可無失矣”,制定出八旗旗主“共治國政”聯邦制,也有一部分出於此考慮。汗位由旗主公推,平衡各旗勢力,防止一旗勢力過大,碾壓平衡。並將兩黃旗交予阿巴亥母子,為其保駕護航。故在阿巴亥陪伴的最後4天,努爾哈赤未做出其他安排。

代善推舉皇太極

以代善的資歷,以及坐擁兩紅旗的實力,本應是新汗的有力爭奪者,但他出乎意料推舉了皇太極,原因有二:

  1. 明朝問題棘手。努爾哈赤兵敗在寧遠,本人遭火炮所傷,患毒疽不治而亡。後金軍隊勢如破竹之勢受挫,士氣低下。此消彼長之下,明朝守將袁崇煥修復工事,趕製兵械,大有收復失地之勢。
  2. 代善本人,太子之位被廢黜,威望受損。其兩個兒子嶽託、薩哈廉為能征善戰,是代善處理軍政大事重要幫手。與皇太極關係密切,兩人極力勸說代善推舉皇太極。

如此,老大都發話了,莽古爾泰、阿敏等人屬旗並未有損失,相反推舉皇太極,不僅削弱兩黃旗,自己還有擁戴之功,都不說什麼了。至於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雖說有實力最強的兩黃旗,但資歷尚淺,話語權不足,加上代善的兩紅旗、皇太極的正白旗,擁有三旗,實力勝於雄辯。

逼死大妃阿巴亥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未當選新汗也就算了,還沒緩過神,母親阿巴亥又遭諸貝勒逼著自盡,說是努爾哈赤的遺命。何以至此?

  1. 多爾袞兄弟勢力崛起過快。阿濟格、多鐸各領一旗,當時努爾哈赤還打算,賜一旗於多爾袞,這是“子憑母貴”的結果。但讓眾位年長的,為後金出生入死,才有一丁點牛錄的各位哥哥,情何以堪?
  2. 阿巴亥是狽,多爾袞兄弟是狼崽,尚小。一旦長大,後面又有阿巴亥的運籌帷幄。坐擁勢力最強的兩黃旗,假以時日,捲土重來,相信諸貝勒是非常擔心的,先下手為強。


後記:

一大幫大老爺們出主意的出主意,默許的默許,編出努爾哈赤遺命,逼死了阿巴亥,這位努爾哈赤的未亡人。母親一死,多爾袞兄弟便不足為懼了。可憐了這孤兒寡母的。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年輕美麗的阿巴亥殉葬的原因,說法有兩種,

1。認為是努爾哈赤的意思,是他生前留下了遺命。 阿巴亥的比努爾哈赤小31歲,在嫁給努爾哈赤的時候真正的豆蔻梢頭二月初,只有12歲。當時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已風華正茂了,已是19的年齡,比天真的阿巴亥年長7歲。阿巴亥被封為大妃之後,先後生下了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個兒子。由於阿巴亥受寵,努爾哈赤即將自己的得力部隊兩黃旗,交給了多爾袞三兄弟管理。


努爾哈赤很早的時候,曾許諾將皇位傳給代善。在努爾哈赤晚年的時候,阿巴亥為了討好、巴結代善,同代善關係超過了一般小媽與兒子的關係,變得非常親密,有了通姦行為。此敗露後,代善被取消了儲君的職位,阿巴亥也被努爾哈赤疏遠。得由於對她三個兒子的喜愛,努爾哈赤一直到去世,都沒有剝奪多爾袞三兄弟掌握八旗最強大的兩旗的權力。於是,努爾哈赤去世前對著貝勒們說:“等到我死之後,一定要讓阿巴亥殉葬。”。 因為阿巴亥曾經背叛過自己,努爾哈赤心中充滿了怨恨,殺母留子。所以,在臨死前逼迫她殉葬。這有符合情理的一面。

2.另一種說法比較流行,是說皇太極偽造努爾哈赤的遺命,逼迫阿巴亥殉葬的,目的是為自己繼位掃除障礙。 能征慣戰的皇太極自己掌握的部隊只有一個正白旗,力量有限,根本無法同多爾袞兄弟相抗衡。皇太極能夠坐上皇位,靠的是自己拉攏人心的手段和縱橫捭闔的政治謀略。在當皇帝前,他自己並沒有強悍的軍事實力。

當時,實力最強的就是多爾袞兄弟和代善。 而代善和阿巴亥關係眾人都心知肚明,多爾袞又是阿巴亥的兒子,這樣的格局對皇太極十分不利。不言而喻,阿巴亥殉葬的最大的受益人將是文武雙全的皇太極。而阿巴亥的三個兒子中,年齡最大的才只有21歲,阿巴亥殉葬後,她的兒子根本無法同皇太極爭奪皇位。 於是,皇太極偽造了遺命,這種可能性很大。我傾向於這種說法。


在當時的背景下,滿清貴族大部分人都已經支持皇太極上位了,如果阿巴亥不肯接受殯葬遺命,想要起兵反抗的話,肯定會為多爾袞兄弟帶來不良後果,甚至滅頂之災。 所以阿巴亥犧牲了自己,在明知是假遺命的情況下,殉葬而死。


希望星晨58298869


天命十一年,皇太極以先皇之命為由,勒令大妃阿巴亥為其殉葬!作為努爾哈赤呢第四任大妃,有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個兒子,阿巴亥比努爾哈赤小了整整37歲。在阿巴亥僅僅12歲的時候嫁給了努爾哈赤,而在此時努爾哈赤已經有了七位妃子!關於阿巴亥的被逼殉葬,成為前清堪稱最撲朔迷離的謎團!我想是有以下幾種原因的!

努爾哈赤有意讓其殉葬(女真的有殉葬的傳統)

1寵幸。努爾哈赤對於阿巴亥可以說是很寵幸的,最為一個最沒有資歷的妃子卻被封為了太妃。我想除了有些政治因素之外,努爾哈赤對於其的寵幸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會不會因為寵幸她,而讓她去陰間繼續服侍?這誰也說不準!而殉葬是女真人嗯一種傳統!

2不滿。據說阿巴亥與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有某種私情,這些事情努爾哈赤都看在眼裡。再加上阿巴亥過於年輕,又有權利。會不會擾亂下朝的朝綱?努爾哈赤會不會考慮到這些而令其殉葬?

皇太極削弱兩黃旗實力的考量

在八旗制度下,旗人都會對旗主非常的效忠。兩黃旗的實力有很大部分都歸多爾袞與多鐸和阿濟格。這三個人都是阿巴亥的兒子。這樣一來,阿巴亥的政治勢力就不容小覷了!新君繼位自然要考慮排除異己!所以阿巴亥的死或許是政治鬥爭導致的一場悲劇。

在電視劇《孝莊秘史》中,是這麼說的,努爾哈赤把汗位傳給了多爾袞。但是這隻有阿巴亥知道,皇太極和另外三個阿哥密謀篡位,就把阿巴亥逼死了!



樹敵太多

還有一種說法是,阿巴亥生性善妒,不善交際。另外,阿巴亥太多承受努爾哈赤的恩寵,並且年紀輕輕就成為太妃。這肯定會得罪不少的妃嬪以及政治勢力!


巴爾考研


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是最後一個為丈夫殉葬的皇后。

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大妃,相當於皇后。歷史上皇后為皇上殉葬的也是絕無僅有的。阿巴亥不幸,成為了為皇上殉葬的皇后。

1.阿巴亥不是主動要求殉葬,而是被迫殉葬。

努爾哈赤死後,諸王爺拿出努爾哈赤遺囑,說是努爾哈赤要求她殉葬。

此時,阿巴亥的大兒子阿濟格二十二歲,多爾袞和多鐸分別是十五歲和十三歲,都還年幼。

阿巴亥無奈,只好赴死。死前她表示是自己願意追隨先帝:“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

阿巴亥說完冠冕堂皇的話後,請求在場的兒子們,好好善待她的孩子。大家一致答應善待弟弟們,37歲的阿巴亥從容受死,被弓弦勒死。

2.阿巴亥死,有皇太極忌憚她的身份和勢力的原因。

阿巴亥丰姿俊美,頗有心機。她能籠絡代善,也能籠絡其他人,因此,她有一些勢力。

孝莊太后就輔佐自己的兒子上位了。如果阿巴亥活著,她很可能輔佐自己的兒子上位。影響朝廷的穩定。

3.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太優秀,引起皇太極的警惕,如果阿巴亥活著,他的位置就不穩定。

阿巴亥很受努爾哈赤寵愛,她生育了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和第十五子多鐸。這三個兒子都被封為貝勒,每個人都是旗主。

後金一共八旗,皇太極有兩旗,阿巴亥的兒子佔據三旗,阿巴亥的力量不可小覷。

其他幾個旗主也忌憚阿巴亥的力量,所以阿巴亥只能死。

4.跟著阿巴亥一起殉葬的還有兩個庶妃,阿巴亥只能接受殉葬的事實。

阿巴亥死後,她的兒子多爾袞和多鐸迅速成長起來,為了清朝入關立下了不朽功勳。

阿濟格的女婿是大清朝康熙年間的名臣明珠,外孫子是大名鼎鼎的納蘭性德。


潤楊閬苑


如果我問,皇太極和多爾袞,哪個更狠更壞?估計好多人會回答是後者,但實際上,皇太極要比多爾袞更狠,因為同樣面對著孤兒寡母,多爾袞選擇了輔佐時做個權臣,而皇太極選擇的是直接除掉。



沒錯,阿巴亥很可能是被皇太極假傳遺詔逼死的。

阿巴亥出身女真烏喇部,12歲便嫁給了努爾哈赤。不久後,大妃葉赫那拉氏去世(皇太極的生母),阿巴亥小小年紀被努爾哈赤封為大妃。

阿巴亥為皇太極生下了三個兒子,分別是:阿濟格、多爾袞、多鐸,這三個兒子深受努爾哈赤喜愛,讓他們分管了八旗中的三個旗。

這麼說吧,如果努爾哈赤能活的再久一點,下一任皇帝人選很可能就出自這三個人,你皇太極雖然年長,但母親死了就意味著失去了大半的靠山。

可惜的是,1626年,皇太極忽然染病,在清河溫泉療養,但病情加重,便緊急回瀋陽,同時努爾哈赤害怕去日無多,便召大妃阿巴亥前來相見。

阿巴亥在渾河見到了彌留之際的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吃力的傾吐著最後的話,所以,努爾哈赤最後的遺命不應該出自皇太極,而是來自阿巴亥。

努爾哈赤終沒能撐到瀋陽,在距離瀋陽40裡的靉雞堡去世,終年68歲。

這下可苦了阿巴亥,她雖有努爾哈赤最後的遺命,卻是死無對證。

“假作真時真亦假”,回到瀋陽後,阿巴亥發現天變了,以皇太極為首的諸位王爺貝勒,拿出了努爾哈赤的“遺命”,讓大妃阿巴亥殉葬。

女真人最早也有人殉習俗,但早就被廢除了多久了,更何況阿巴亥有著努爾哈赤的孩子,按常理,是無需殉葬的。

所以阿巴亥絕望的抗爭著,說自己還有孩子要養活,但皇太極帶領著人說,您放心,我們來養。

最終阿巴亥還是沒能抵擋群臣諸王的逼迫,這個可憐的女人自盡後,與努爾哈赤一同葬在了瀋陽福陵。

與其說阿巴亥死於殉葬,不如說是死在了皇太極策劃的一場政治陰謀中。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清初並沒有大汗崩讓后妃殉葬的制度,何況殉葬的是汗夫生前寵愛的嫡妻。但努爾哈赤去世後,卻有三個妃子為他殉葬,一個是大妃烏拉納喇氏阿巴亥,兩個是庶妃代音察、阿濟根。

阿巴亥被殉葬從制度上和事實上不可能是努爾哈赤的本意。

後金天命十一年七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身體不舒服,到清河溫泉沐養,八月初七身體情況嚴重,“上大漸,欲還京,乘舟順太子河而下,使人召大妃來迎。”(《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努爾哈赤臨終前急匆匆召見的人是大妃阿巴亥

,不是其她妃子也不是子侄,可見對阿巴亥極為信任。

然而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在返回都城盛京(瀋陽)的途中、距瀋陽四十里的靉雞堡病歿,當夜阿巴亥扶柩回宮。豈知第二天黎明時分,努爾哈赤屍骨未寒,那些手握兵權的子侄們就逼迫阿巴亥殉葬了。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對這件事的記載語焉不詳,更早的《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則是自相矛盾。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說:“上於國家政事,子孫遺訓,平日皆預定告誡,臨崩不復言及。”更早的《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也說:‘為國事子孫早有明訓,臨終遂不言及。”但《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又說:“留之(阿巴亥)恐為國亂,(努爾哈赤)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殉之。”於是諸王以此遺言為藉口逼阿巴亥殉葬了。

但既然努爾哈赤平時早有明訓,若有讓阿巴亥殉葬的意思,阿巴亥怎麼不知道?努爾哈赤臨終為何獨獨要見阿巴亥訣別?既然臨終“遂不言及”,怎麼又說有對諸王的遺言?那又是何時對諸王說的?

到了《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裡乾脆把這段話刪掉了,只說“大妃以身殉焉”,並沒提殉葬理由和前因後果。

據朝鮮史籍《春坡堂日月錄》記載,或言太祖命多爾袞繼位,代善輔政;或言太祖命代善繼位,兩種說法均無命皇太極繼位之說。而《皇考開國方略》說:“……眾請皇太極繼位。太宗辭曰:皇考無立我為君之命,……”皇太極自己也承認努爾哈赤選的繼承人不是他。

那麼努爾哈赤的本意是立誰繼位?臨終前他召見阿巴亥又有什麼囑託?阿巴亥身為努爾哈赤的遺孀,地位高貴,如果她按照汗夫的意見執行,無論努爾哈赤立的是誰,皇太極都不能登上汗位!阿巴亥成了皇太極通向汗位的最大阻礙。

阿巴亥一死,眾人請皇太極繼位,為何請他繼位?還不是因為他的兵權!如果他沒有兵權,又沒有遺命,憑什麼繼位?難怪多爾袞說“太宗之位,原系奪立。”(《清世祖實錄》)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歸結阿巴亥的罪狀時還說她“心懷嫉妒,每至帝不悅……”她會嫉妒誰呢?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的時候只有十二歲,而且“饒丰姿”“有機變”既漂亮又伶俐,深得努爾哈赤寵愛,何必嫉妒別人?

要知道此時還有一個人比她地位高,比她受寵,那是“丰姿妍麗”的大福晉孟古姐姐。努爾哈赤很愛孟古姐姐,稱之為“愛妻”,孟古姐姐病逝後努爾哈赤十分悲痛,為其停靈三年,“愛不能捨”。如果有一個人可以令阿巴亥嫉妒的話,那也就是孟古姐姐了。而阿巴亥嫁來兩年之後,年僅二十九歲的孟古姐姐便病逝了。阿巴亥取而代之成為後宮之主,被立為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福晉。

孟古姐姐,就是皇太極的母親。

除了阿巴亥,另兩個殉葬的庶妃代音察、阿濟根是怎麼回事呢?畢竟努爾哈赤其他的側妃和庶妃都沒有殉葬。

代音察曾經多次在努爾哈赤面前告阿巴亥的狀,一次的結果是阿巴亥的一個婢女納札被處死,阿巴亥受到申斥。另一次是告阿巴亥和大貝勒代善關係曖昧,最終結果是努爾哈赤險些處死阿巴亥,但念及子女尚幼,一旦生病需要母親看護,才免其一死。

代音察如此低微的庶妃敢把矛頭指向大妃和大貝勒,膽子未免太大,有說是皇太極幕後指使,也不無道理。阿濟根不知道是不是也是這些事件中暗中相助之人。

如果不是為了滅口,何必讓她們也殉葬呢?留著若是洩露出當年的什麼隱情,豈不是糟糕?


笑影May


努爾哈赤去世,四大貝勒逼阿巴亥殉葬。

天命十一年(1626年),在寧遠之戰中被袁崇煥打敗的努爾哈赤含恨而終,終年68歲。由於努爾哈赤在生前並沒有對繼位人的人選做出安排,因而在努爾哈赤死後,後金大汗之位虛懸。

但就在汗位爭奪的最關鍵時刻,四大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卻以努爾哈赤臨終留有遺命的為由,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在萬般無奈之下之下,阿巴亥自盡殉葬,也有說法是,阿巴亥並非自盡而亡,而是被弓弦直接勒死了,而勒死阿巴亥的人有的說是皇太極,有的說是莽古爾泰。


作為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最大的政治靠山,大妃阿巴亥必須要死。

烏拉那拉·阿巴亥,烏拉部滿泰貝勒女,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年僅12歲的阿巴亥嫁給了比她大31歲的努爾哈赤,兩年後被努爾哈赤封為大福晉,而她也是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阿巴亥在萬曆三十三年(1605)為努爾哈赤生下十二子阿濟格,萬曆四十年(1612)生下十四子多爾袞,萬曆四十二年(1614)又生下了十五子多鐸。從嫁給努爾哈赤到努爾哈赤去世,前後長達二十五年的時間裡受到了努爾哈赤特殊的寵愛。

正是因為努爾哈赤對於大妃阿巴亥的喜愛,對於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努爾哈赤也予以了特殊的照顧,甚至計劃著由多爾袞繼承自己的大汗位置。為此在努爾哈赤的晚年,將親統的兩黃旗中授予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牛錄,其餘自己統帥做親軍,同時努爾哈赤還明確的指示阿濟格統領鑲黃旗,多鐸統領正黃旗,自己死後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後賜一旗給多爾袞,就在努爾哈赤去世前不久,已經把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下,有很大的意向就是要安排多爾袞繼任鑲白旗旗主,這樣一來,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的軍事力量佔有很大的優勢,沒有一個其他兄弟可以與他們相比。

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阿濟格22歲,多爾袞和多鐸都只是只有十幾歲,阿巴亥成為了他們最大的保障和依靠,如果失去了阿巴亥,別說讓多爾袞去與四大貝勒爭奪大汗之位,三兄弟就連自保很難。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將多爾袞等人排除在汗位爭奪之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除掉阿巴亥,讓多爾袞兄弟失去靠山,而當時四大貝勒又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所以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成為了必然。


阿巴亥的死很大程度上也同她自己的失誤有關,而也正是因為此,不僅自己失去了生命,也讓多爾袞失去了汗位。

努爾哈赤去世後,汗位的爭奪實際上就是在皇太極與多爾袞兄弟之間展開的。

四大貝勒中,大貝勒代善,因為當年與阿巴亥的謠言,為努爾哈赤所厭惡,又因治家無方,失去了繼位資格;二貝勒阿敏,本身就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天生就不具備資格;三貝勒莽古爾泰,赳赳武夫,曾為了討好努爾哈赤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不僅是努爾哈赤,就連滿洲貴族所有人都極力反對莽古爾泰;所以在四大貝勒中,剩下的只有皇太極,一方面皇太極戰功卓著,聲望很高,另一方面,不得不說皇太極的心計是四大貝勒最重的。

在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在為爭奪汗位積極籌劃準備的時候,阿巴亥只顧著悲痛傷心,沒有做任何的部署,這也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後果,不僅自己身死殉葬,自己的兒子多爾袞也從此失去了汗位,葬送了前程。

首先,讓原本奉努爾哈赤命支持自己的代善,轉而支持了皇太極。

努爾哈赤生前曾表示,自己死後將阿巴亥與多爾袞兄弟託付給了代善,代善也是欣然接受的,這就確定瞭如果是多爾袞繼位,代善攝政王的輔政地位。

但是,代善的兩個兒子嶽託與薩哈廉極力反對代善支持阿巴亥的兒子登基,畢竟當年與阿巴亥的事件讓代善家族失去汗位爭奪資格本就令二人不滿,加上二人戰功卓著,自然不會服氣從未有尺寸之功的多爾袞等人,所以強烈反對,並且表達了堅決支持皇太極繼位的態度。

而此時的阿巴亥並沒有向代善進行許諾和拉攏,而代善也在家人的勸阻和建議下,放棄了支持多爾袞,轉而支持皇太極。

其次,沒有拉攏阿敏和莽古爾泰。

努爾哈赤死後的汗位爭奪,有兩個人是自始至終沒有資格的,這兩個人就是阿敏和莽古爾泰,而他們兩個則也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同時更多的也是在觀望,畢竟兩個人手中握著的是正藍旗和鑲藍旗兩大勢力,是可以完全左右局勢發展的。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更加看重的是利益與地位,誰能給予他們的更多,他們就支持誰。

而此時的阿巴亥,並沒有對於阿敏和莽古爾泰進行拉攏,也沒有向二人進行求助,更沒有進行政治利益的許諾與交換,也使得阿敏和莽古爾泰也站在了皇太極一邊。

再次,就是缺乏對於皇太極行動的掌握。

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後,阿巴亥也沒有及時的關注皇太極的動向,沒有了解到皇太極以及其他三位貝勒的情況,沒有做到知己知彼,因而就在僅僅幾個小時之後,當四大貝勒站在她面前的時候,等待著阿巴亥的也只有被逼殉葬的事實了。

而伴隨著阿巴亥的殉葬,當時只有十四歲的多爾袞根本無力同四大貝勒相抗衡,即便真的是努爾哈赤留有遺命將汗位傳給多爾袞,也是無濟於事了。只是皇太極並沒有將他們趕盡殺絕,而是讓他們繼續統領兩黃旗,之後黃白對調,改為統領兩白旗。

經過滿洲貴族議會的推舉,皇太極最終登上了汗位,改元天聰,起初朝政繼續由四大貝勒共同治理,“南面同坐、共受朝拜”,在相繼除掉莽古爾泰和阿敏,代善退出後,皇太極“南面獨坐”,開始獨掌大權,並於1636年在盛京(今遼寧瀋陽)稱帝,國號大清,改元崇德。


雍親王府


政治鬥爭的背後,永遠都是血淋淋的慘案——阿巴亥的殉葬,可以說是無可奈何

而這一慘案的幕後黑手,就是新任大汗皇太極,可以說是阿巴亥錯誤的估計了皇太極的能力,而自己和代善之間的緋聞也沒能有效的處理

最終阿巴亥遺憾殉葬,其子多爾袞也沒能如願以償成為新任大汗!


一個細節揭示——如若不是皇太極從中作梗,新任大汗勢必是多爾袞

這要追溯到滿族也就是後金的生產軍事合二為一的社會組織——牛錄製。所謂牛錄類似於部隊番號,一個牛錄有多少人,整編為一隊。而這些牛錄則在八旗之下,標準意義上來說每旗各有牛錄若干,所以擁有牛錄的多少,直接代表了實力強大與否。因為牛錄就是兵權!

由於努爾哈赤十分寵愛阿巴亥,所以其所生三子均有不少的牛錄,所以幼年時期的多爾袞三兄弟就列席軍事議會,這也反應了努爾哈赤愛屋及烏的心理,以及對這三子的寵愛。後來,努爾哈赤毒瘡迸發而死,其手中所握的親兵牛錄則交由其幼子多鐸也就是多爾袞的弟弟掌管,由於三兄弟尚且年幼,實際上這部分兵權的控制者就是阿巴亥

三人本就各自擁有15個牛錄,加上努爾哈赤給的20個牛錄,這三兄弟手中的兵權已經足以跟任何一個貝勒抗衡,而且代善和阿巴亥的緋聞無論是否真實,其當時的表現的確是有要倒向這三子的勢頭,所以加上代善手中的牛錄數量,阿巴亥是有實力扶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多爾袞上位的,可是早已洞察一切的皇太極,並不甘心於此,在他的多方活動下終於戰勝了看似強大的阿巴亥母子四人

核心關鍵人物的倒戈,直接促成了阿巴亥集團的失敗

曾貴為太子的代善,原本是努爾哈赤最為欣賞的兒子,但由於他跟阿巴亥之間的緋聞,讓努爾哈赤十分不滿,並最終廢掉了他的太子之位,雖然這二人之間真真假假,究竟是否真的有一腿實屬難以斷定,但太子之位沒了倒是真的

從努爾哈赤生前的表現來看,他的確是有想要阿巴亥之子繼承汗位的打算,故而才會在其三子尚年幼之時便給予大量牛錄甚至掌旗。甚至說他自己也默認了代善和阿巴亥的關係,並理所當然的認為代善會幫助阿巴亥,這樣一來大汗之位是唾手可得

皇太極深知其中利害,於是找代善談判,他手中所握資源和阿巴亥旗鼓相當,唯有代善的倒向,才是最終的一錘定音所在。首先皇太極遊說的便是代善的兩個兒子。理由也很簡單,你爹之所以當不了大汗,就是因為阿巴亥,你氣不氣?不用說,肯定很氣,所以從兒子層面肯定是一萬個不同意自己老爹跟阿巴亥聯盟

再後來,皇太極又告訴代善,“你別看現在幫了阿巴亥,等到多爾袞這小子長大了,知道你和他老媽的關係,他能讓你好過?自個琢磨琢磨吧!”

終於,兒子們的贊成票,加上自己家族利益的驅使,讓代善做出了決定——支持皇太極

女人的心思,終究還是太天真,孩子們也終究鬥不過老狐狸

自認手握一切的阿巴亥沒想到,代善竟然選擇倒戈皇太極,而他這一決定也獲得了其他年長貝勒們的同意,於是皇太極就任後金大汗,並作出了那個殘忍的決定——責令阿巴亥殉葬

此時的多爾袞三兄弟尚且年幼,主心骨就是這個年輕的母親,失去靠山和支持的阿巴亥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的結局會是這樣,縱使她有一萬個不願意,也沒有辦法再做反抗。畢竟兒子們尚且年幼,無論是發動政變還是造反,都不具備勝利的條件

就這樣,年輕的多爾袞目睹了自己的母親死去,而他卻無能為力。或許是因為愧疚,或許是因為忌憚三兄弟手中的兵權,代善和皇太極都沒有在阿巴亥死後為難多爾袞,多鐸和阿濟格,而是一手拉扯他們,給他們機會成長,最終也促成了一代攝政王多爾袞的功成名就

不得不說,這一場鬥爭中代善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的倒向直接決定了後金的新一任繼承人,說句馬後炮的話,他的這個選擇是非常正確的,避免了幼主即位導致國家動盪,與此同時又促成了多爾袞的成長,好讓他在後來的入關大業中大放異彩

隨著皇太極的死去,多爾袞已經成為後金第一號人物,無論是其政治能力還是軍事水平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而逐步取得權力中樞並直接操控滿清發展的多爾袞,也選擇為自己的母親做一點事情

先不說他後來囚禁豪格、跟大玉兒傳緋聞。在他當上攝政王並權傾天下之後,他做的是將自己的母親追封為皇后,並配享太廟,也算是了卻了母親的遺憾

當然,三次錯過機會成為皇帝(大汗)的多爾袞,也和其母阿巴亥一樣,讓人唏噓不已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阿巴亥,烏拉部主滿泰之女,父親去世後由叔父布佔泰收養。為了巴結努爾哈赤,年僅12歲的阿巴亥就被叔父送給了努爾哈赤。

阿巴亥年輕貌美,聰明善解人意,能夠隨機應變,深得努爾哈赤的歡心,在13歲那年被封為大福晉,當然其中有努爾哈赤想籠絡烏拉部的因素,更是出於對阿巴亥的寵愛與信任。阿巴亥也很爭氣,為努爾哈赤生下三子,分別為:十二子阿濟格、十四子多爾袞、十五子多鐸。

就在阿巴亥生活美滿時候,烏拉部與努爾哈赤翻臉,努爾哈赤直接滅了烏拉部,所幸努爾哈赤沒有遷怒於阿巴亥,還令三個兒子開始掌握軍權,可見盛寵有加。

如此受寵的阿巴亥,為何努爾哈赤要逼她殉葬呢?

滿人有父親死了,兒子繼承家產和庶母的慣例。當時的努爾哈赤年事已高,而阿巴亥小他31歲,三子年幼,他擔心母子四人在自己死後沒有依靠,打算讓自己當時屬意的繼承人代善娶阿巴亥。代善與阿巴亥也明白這層用意,卻等不及努爾哈赤去世就搞在了一起,被努爾哈赤的小福晉告發。

努爾哈赤大動肝火,畢竟自己還沒死呢,你們就如此迫不及待,反而打消了將阿巴亥許給代善的想法,找個由頭將阿巴亥休了。

之後的一年,阿巴亥帶著三個孩子在一個破木屋裡生活,後來努爾哈赤又接他們回來,恢復她的大福晉地位。由此來看,努爾哈赤是真心喜愛阿巴亥的,思念強過憤怒,他才會接她回來。

後來,努爾哈赤與袁崇煥一戰後臥病不起,因毒瘡發作而死。臨死前,他想到阿巴亥與代善的往事,又考慮到阿巴亥善妒,怕她擾亂後宮,下旨要阿巴亥為其殉葬。

阿巴亥三子尚幼不願殉葬,奈何四大貝勒苦苦相逼,只能自縊身亡。

換個角度想皇太極也不能讓阿巴亥活著,皇太極繼位按理要娶阿巴亥,可是她已經和哥哥代善有染天下皆知了,娶她代善不高興,不娶她皇家面子不好看。再者,阿巴亥是個厲害的女人,是大福晉還有三個兒子,日後她很可能會幫著自己兒子奪皇太極的汗位,所以阿巴亥必須得死。

可憐年少的多爾袞三兄弟,眼睜睜的看著母親被哥哥們逼死卻無能為力。多爾袞當上攝政王后追封阿巴亥為皇后,葬入太廟,算是替母親了卻些許遺憾。


史論縱橫


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大妃,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的母親,努爾哈赤死後,她為努爾哈赤殉葬,實在是可惜可嘆!

《太祖武皇帝實錄》較為詳細地記述了阿巴亥被逼殉死的情景:
“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後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總的來說,阿巴亥必須為努爾哈赤的邏輯有很多條:

1,為了皇太極順利繼承皇位,阿巴亥必須死。對於任何企圖爭奪汗位的諸子或者將來繼位的新汗而言,大福晉都是一個潛在的政治威脅。因為烏拉那拉氏身為後金的國母,地位至尊,如若不讓她殉葬,等到她的三個兒子長大成人之後,倘若出現母子聯合的局面,那麼對即位的新君將是一個巨大的政治威脅。權衡再三,也只有先下手為強,藉此良機先行除掉大妃。


2,阿巴亥自己性情善妒,從不懂得掩飾自己的情感,估計也得罪了不少人。努爾哈赤在世之時,人們尚且有所顧忌,諸人不敢輕舉妄動,不敢對大福晉流露出半點兒的不敬。但等到努爾哈赤死後,他的遺孀大福晉也就成了待宰的羔羊,並且無力還手。於是在四大貝勒眾口一詞要求殉葬,三個兒子沒有異議的情況下,之後殉葬換取新皇帝善待三個兒子。

3,努爾哈赤有可能確實要求過讓阿巴亥殉葬。事實上,阿巴亥雖然還是大妃,實際上早已失寵。最有可能保護她的丈夫努爾哈赤有可能是害死她的主謀,而她的三個兒子有可能是幫兇。



4,阿巴亥和代善的私情,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棵稻草。小福晉德因澤告發說大福晉阿巴亥送食物給代善和四貝勒皇太極吃,皇太極心機深沉,他接受而未食但代善接受而食之;小福晉德因澤又告發說大福晉經常深夜出宮到代善家去;還告發說舉行聚會時,大福晉精心打扮和代善眉來眼去。


這件事的真相有可能是,德因澤的告密就是皇太極指使的。這一告密事件,打擊了了代善,讓他無法成為合法繼承人,也打擊了阿巴亥,讓她地位寵信降低她的三個兒子也喪失了繼位機會。而努爾哈赤一死,皇太極讓阿巴亥和德因澤一起為努爾哈赤殉葬,這件事成了永遠的秘密!代善,更是老老實實當皇太極的奴才了

阿巴亥殉葬這件事,往往不是個人的意願,充分證明了一件事。在皇權時代,男權時代,一個女子不管多聰明,最後肯定鬥不過男人。

也許正是這種殘酷的鬥爭,讓清朝皇帝始終保持著較高的素質,不敢懈怠,因為一旦懈怠,就會被人弄死!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丹水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