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企是否跟風建“無人工廠”?看完就知道

紡企是否跟風建“無人工廠”?看完就知道

一些製造企業有點浮躁,上來就要建4.0水平的智能工廠,這可能脫離實際。

推行智能製造和數字化工廠,企業應該量體裁衣,從點到線再到面逐步推進。無需開始就追求所有環節都網絡化、自動化、智能化,應該根據企業的現實從一些環節切入。

纺企是否跟风建“无人工厂”?看完就知道

"無人工廠"、智能工廠在近年來掀起的智能製造浪潮下備受推崇,但中國工程院製造業研究室主任、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則在剛剛閉幕的"第十六屆中國製造業國際論壇"上"潑了冷水"。

無論是智能製造、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如果沒有一個堅實的基礎,都不會取得很好的成果。"我們很多企業家有一點浮躁,上來也不管其他要素,就要建4.0水平的智能工廠,要建十到十五年都不落後的智能工廠,這確實是脫離實際。"屈賢明在"第十六屆中國製造業國際論壇"上發言時說。

中國製造業和世界其它製造強國相比究竟存在哪些差距時?

屈賢明表示:首先是創新能力薄弱。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企業沿著一條測繪、仿製、引進技術、消化技術再創新的跟隨路線前進,最核心的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國外,即使中國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和先進水平的一些產業,也缺乏原創精神。"中國一些即使處於世界領先和先進水平的一些產業也缺乏原創精神。

中國什麼是原創技術?找來找去,找到一項,九陽豆漿機是中國人的原創技術,因為外國人不喝豆漿。" 屈賢明說。其次,過去中國專注於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對於促成它的最關鍵的零部件、元器件、材料,特別是軟件等,沒有給予應有的

關注。因此現在出現了一個大的裝備很漂亮,但是空殼,裡面核心的東西不是中國企業自己造的。

因此,怎樣解決技術基礎、產業發展基礎是當前製造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屈賢明表示,中國從2012年開始推行智能製造的計劃:一個是智能製造裝機專項,另一個是智能製造工程專項,他是這兩個計劃的初始推動者之一。"到現在已經推行了七年,非常遺憾,忽視了基礎",因此出現了幾個情況:一些企業投資了幾個億,投資太大,超過了自身的能力,結果做到了一半就破產了。

有的企業投資了好幾個億,建成生產線,結果發現還不如原來的好,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屈賢明認為,這些企業的事例使大家深刻地認識到,無論是智能製造、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如果沒有一個堅實的基礎,都不會取得很好的勝利。

我們很多的企業家有一點浮躁,一上來也不管這些,就要建4.0水平的智能工廠,要建十到十五年都不落後的智能工廠,這確實是脫離實際。

據瞭解,日本的三菱電機等企業曾對屈賢明提出,中國企業總是推崇西門子和GE,其實日本的企業做法倒是值得中國借鑑。

於是,屈賢明到日本進行了考察發現,推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製造最主要的是打好基礎。

  • 第一是質量要好

  • 第二是推行精益生產

  • 第三要進行工藝優化

  • 第四要有單元智能化

有了這些再搞數字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才會有成功的可能。屈賢明建議,"十四五"發展物聯網、大數據這些東西的過程當中,政府要特別強調打好基礎,強調這個東西會給企業和用戶帶來最大的經濟效益,這一點在中國非常重要。

質量效益是中我國建設製造強國的主要發力點,要力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升級, 必須依靠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質量增長,提升產業體系質量,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因此,屈明賢曾在不同場合提出,企業發展智能製造應該注意幾個關鍵問題:

  • 第一、企業智能製造的產品是什麼,是否有市場

  • 第二、不要著急上線自動化,而要先把基礎工作做好

  • 第三、應該從局部做起,從點到線再到面

  • 第四、培訓相關人才非常重要

  • 第五、不要追求所謂無人化的"黑燈"工廠,一切應以經濟效益為中心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資金人力有限,要採取一種低成本適合自己企業的一些解決方案,對新的事物比如數字化、網絡化的智能製造要高度關注,但是更要做好分析,從點到線到面,循序漸進地向智能製造轉型,不要盲目上馬,盲目建設無人工廠。

纺企是否跟风建“无人工厂”?看完就知道

廣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