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勒在清朝的地位如何?

小巫婆_瑩


貝勒最初並不是一級爵位,而是對女真貴族的一種尊稱,如著名的葉赫貝勒金臺吉(明珠的祖父)等,都曾經被稱為貝勒。清太祖努爾哈赤與他的胞弟莊親王舒爾哈齊等人也曾經被稱為貝勒。



貝勒的轉型期

隨著清太祖努爾哈赤一統女真,貝勒也漸漸變成了愛新覺羅家族的專屬。但是,這個時候的貝勒依然不完全是一級爵位。這一時期的貝勒,實際上是與旗份掛鉤的,分統八旗的清太祖子侄們被稱為和碩貝勒,以示與其他貝勒的區別。



到清太祖晚清又出現了所謂“四大貝勒”,即代善、阿敏、莽古爾泰、清太宗皇太極四人。這四人的地位高於所有貝勒,有分掌軍國大事的權力。但是,直到這個時候,貝勒依然不完全是一級爵位。



貝勒正式成為爵位

清太祖努爾哈赤去世之前並沒有明確指定繼承人,最終清太宗皇太極在一系列權力鬥爭中勝出,繼承了汗位。但是,彼時所謂“四大貝勒”中的其他三位實力依然不容小覷,清太宗並不佔絕對優勢。因此,即位之初的清太宗為了安撫其他三人,暫時採取了妥協姿態,繼續了早年的“四大貝勒”主政格局,只是加入了“以已為尊”這一條。再後來,經過一系列政治鬥爭和旗份置換等手段,清太宗逼退了代善、幽禁了阿敏、氣死了莽古爾泰,最終形成了一家獨大之勢!



天聰十年,一家獨大的清太宗正式去汗號稱帝,改元崇德。成為皇帝的清太宗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規章制度”,這其中就包括爵位制度。在此之前,清太宗首先將未出五服的同宗進行了二次分類,將自己祖父清顯祖塔克世的直系後代定為了宗室;將自己曾祖父清景祖覺昌安兄弟六人(六祖)的其他後代定為了覺羅。至於出了五服的同宗,則直接被清太宗排除在了皇族之外。



在對皇族進行二次分類之後,清太宗有專門制定了一整套宗室爵位系統,這類爵位只授予宗室,同屬愛新覺羅氏家族成員的覺羅也無法染指,而貝勒就是宗室爵位系統中的一級爵位。直到這個時候,貝勒才正式成為清王朝的爵位。



貝勒地位如何

在崇德年間確立的宗室爵位系統中,貝勒屬於入八分序列的第三等級。所謂入八分即享受八項特殊待遇,即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除此之外,入八分者還有一項特殊待遇,那就是可以分得多少不等的牛錄,稱之為旗份,擁有旗份者即人們常說的大小旗主。清太宗此舉實際上就是為了稀釋旗份,避免早年“四大貝勒”格局的出現,和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幾乎是如出一轍。不入八分者則直接連分得牛錄的資格都沒有!



貝勒屬於入八分爵位中的第三等級、也是整個宗室爵位系統中的第三等級,其地位低於親王、郡王,高於貝子。在這裡順帶說一句,所謂“鐵帽子”和“親王雙俸”只涉及爵位傳承和/或經濟待遇,與親王、郡王爵位本身無關。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依然是親王、“食親王雙俸”的親王也依然是親王,與其他親王沒有本質區別。而“鐵帽子”克勤郡王、順承郡王只是郡王,其地位和待遇都要低於其他非“鐵帽子”親王!唯一的區別僅僅是“鐵帽子”承襲時無須降級,而其他爵位要降級承襲!換言之,“鐵帽子”雖然精貴,卻不比其他親王、郡王尊貴。



既然貝勒是第三等級,那麼他的地位和待遇自然是要低於親王和郡王的。但是,相對於不入八分者,貝勒的地位已然是非常高了。清初有時候連皇子也未必能夠獲得貝勒爵位,諸如清聖祖康熙帝的兒子允禟、允禵等,最初只受封了一個貝子爵位。可見,清初貝勒爵位還是相當“值錢”的。



貝勒的貶值

清王朝入關之後,為了儘量避免後金時期及入關之前、入關之初宗室權力過大的弊病,採取了宗室爵位與實際職權分離的做法。簡單說就是,擁有宗室爵位者只享受相應禮儀性及經濟性待遇,不與差使、實權掛鉤。如果某位親王沒有具體差使,他的實際權力甚至還不如一個位列中樞的普通宗室。



以晚清著名的恭忠親王奕訢與宗室肅順為例。奕訢是清文宗咸豐帝的親弟弟,肅順只是遠支鄭慎親王烏爾恭阿庶出的兒子。因為是庶出,肅順的爵位其實非常低,只是不入八分的三等輔國將軍,遠低於奕訢的親王爵位。但是,因為清文宗刻意壓制奕訢而重用肅順兄弟,肅順在咸豐朝的實際權力要遠大於位居恭親王的奕訢!當然,檯面上恭親王奕訢的地位還是要高於三等輔國將軍肅順的,但這僅僅是表檯面上!親王尚且如此,貝勒可想而知……



隨著清朝中後期宗室爵位的逐漸“濫封”以及不斷承襲,貝勒也越來越貶值,早已無法比肩清初的貝勒了。如果沒有具體差使,貝勒無非就是拿了一張“長期飯票”而已!當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貝勒再貶值,畢竟還是第三等級,直到滿清也依然還是非常尊貴的,這種貶值只是相對於清初而言,並不是真的不值錢!清朝除了宗室貝勒之外,外藩爵位系統中也有貝勒一爵,這裡就不鋪開敘述了。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貝勒”這個稱號一直出現在清朝各種各樣的作品中。這個稱號最早來源就是滿文,清朝就是滿族人統治的天下,這個意思是代表“堅固、結實”。在清朝還沒有入關以前,“貝勒”是“部落長”的稱號。這個官職很有權力,在當時,地位僅僅低於最高等級的“汗”。直到清軍入關後,“貝勒”這個稱號就不再是簡單的官職了,後面成了一種爵位的稱呼,由此可見,“貝勒”慢慢的沒有了實權,權力越來越小。

這種變化就是發生在清朝入關統治了一定時日的狀況下,他們是為了要抬高皇親貴族的地位,然後又要吸納新的人才為國家所用,互相妥協之下才有的這種結果,但是共同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統治天下。之前清朝還未入關時,他們都是依靠著宗室的力量。就算是已經入關了,也要依靠這些宗室。既然已經打下了江山,就給那些開國功臣相應的回報,不然,人心渙散,統治就不會穩定,江山也很難治理。

所以就封了很多爵位,宗室的爵位被分為了九個層次。從親王到奉國將軍,貝勒是屬於第三等的,但是也是高級爵位。想要得到這些爵位肯定是異常艱難的。有的是直接封賞,有的是曾立下了功勞,還有的是繼承父輩的。

貝勒的爵位在清朝入關了之後地位也不是很高,但是在以前來說也算是個很好的官職了。


關河南望


貝勒爺是皇室爵位,象徵著高貴的身份,代表滿族皇室貴族的一種稱號。清代宗室貝勒封號分為貝勒和貝子,史料記載貝勒爺為封爵中的第三級。

通常只有皇室宗親才會享有貝勒爺這個封號,但有時也會授予蒙古貴族。被封為貝勒爺的基本都是皇室宗親,一般為世襲。

清史上最早期著名的四大貝勒爺分別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這四位並不都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其中阿敏就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可見不是皇室宗親,根本就沒有機會被封為貝勒爺。還有世襲的貝勒,王爺的兒子是貝勒,貝勒的兒子是貝子。



順治六年規定,親王一子封親王,餘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餘子封貝勒.貝勒之子封貝子,貝子之子封鎮國公,鎮國公之子封輔國公,輔國公之子授三等鎮國將軍.其後又有所修改.皇太極第五子碩塞便因系皇子而封郡王,後又以軍功晉親王.這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


而公侯伯子男和剩下的雲都尉、輕車都尉都是給非皇室成員的。

貝勒爺在清朝前期地位還算比較高,但到了清朝後期,隨著皇室的子孫成員越來越多,爵位制度的不斷完善,貝勒爺就沒什麼地位了。


吹泡泡的豬


早期的貝勒權力很大,在地位上幾乎僅次於大汗。如努爾哈赤時就有四大貝勒,即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



皇太極繼位後,為集中權力,仿效中原體制建立新的爵位體系。貝勒的地位有所降低,在清朝宗室爵位的十二級體系中位居第三,僅次於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可以說也是很高的爵位了,其俸銀為2500兩,祿米2500斛。

在繼承製度上,貝勒也不是鐵打的帽子,要降級繼承的。順治六年規定,任何一級爵位都要降級繼承,如親王可選一子封親王,餘子則順延降為郡王。那麼貝勒之子,除一子封貝勒之外,其餘的就只能降為貝子爵了。



基本上,皇子當中比較受寵的都能獲封貝勒或貝子爵,當然能獲封親王和郡王比較難,你得極其受寵,還要有實打實的辦差能力才行。一般說來,得等老皇帝去世,新君繼位,才會由新君下旨,將兄弟們提升為親王和郡王。當然也有特例,如道光帝臨死前下旨,將皇位傳於奕詝,並封奕訢為親王。

基本在清朝前期,貝勒已經是很高的宗室爵位了。但到了清朝中後期,隨著宗室成員的進一步擴大,貝勒爺也就沒什麼地位了。但比起更多的閒散宗室,貝勒爺也還算是有點地位。



此外,在蒙古爵位中也有貝勒,也是居於親王和郡王之後,位列第三級。


達摩說


例如劇中經常說的某某是貝勒爺,那麼這個貝勒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其實,貝勒開始是一個職位,後來才成為清代愛新覺羅皇族內部宗室人員的一種爵位。“貝勒”一詞,原本出於滿語,寫作“beile”,也是金朝時“孛堇”或“勃極烈”的意譯,在女真語裡就是王或者諸侯的意思。在早期的女真族或者說滿族社會里,貝勒就是“貴族”的稱號,其中尤其尊貴的就尊稱為“和碩貝勒”。和碩一詞就是滿語hoo的音譯,意思是一方、一隅,和碩貝勒就是鎮守一方的貝勒,也就是那些很有實權的貝勒。

在清朝興起初期,貝勒可是一個實打實的、擁有相當大實權的職位。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稱帝之前都曾經接受過“淑勒貝勒”、"聰睿貝勒"等稱號,當時就號稱是女真族裡的王者或者諸侯。在努爾哈赤稱帝並且建立後金之後,他又把他比較出色的子侄們,像是老二代善、他侄子阿敏、老五莽古爾泰、老八皇太極分別封為大貝勒、二大貝勒、三大貝勒、四大貝勒。四大貝勒輪流執政,以此處理國家大事。這樣一來,就鞏固了愛新覺羅家族的權力,並且以此替代了議政王大臣會議,使得愛新覺羅家真真正正的掌握了女真一族。

所以說這大貝勒的職位簡直就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貝勒們可以說是出將入相,在朝廷處理國家大事,有些很大的話語權,在軍事上更是如此,他們基本都是八旗的旗主,也有著統帥軍隊的權力。經常帶兵出征。這時的貝勒,可真是風光無限的實權職位。

當然,這樣的情況也就只有努爾哈赤在世時才能維持了。皇太極繼位以後,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他不可能再讓貝勒們擁有如此大的權力。於是,他一方面逐漸收回三大貝勒的軍權,削弱其他三大貝勒的權力,一方面確立了自己一人“南面獨坐”,集中政權軍權的局面。為此,他規定了愛新覺羅宗室的九等爵位,並且把貝勒放在其中的第三等,稱為多羅貝勒,簡稱貝勒。到了乾隆十三年 ,乾隆皇帝又把宗室爵位定為十四等,並且把多羅貝勒放在第五等。

這兩次的爵位改革都把貝勒放在和碩親王、多羅郡王之下,固山貝子之上。從這以後,貝勒這一稱謂就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沒有實權的虛位,也只是爵位等級中的一級,和清初已經沒辦法相比了。


時針


多羅貝勒,滿語本意就是天生貴族。

努爾哈赤時期,貝勒是僅次於大汗的,比如代善等四大貝勒,阿濟格等四小貝勒,都是旗主或者接近身份者。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等四大貝勒共同領導國政,等削平阿敏、莽古爾泰,代善屈服後,皇太極仿中原例稱帝,建制,規定最高封爵為親王,次者郡王,第三級為貝勒。在滿清宗室及蒙古封爵體系中,貝勒依舊高居第三位。

順治六年規定,親王一子繼承親王,餘子封郡王或貝勒(比如恭親王的長子載澄就是郡王銜的多羅貝勒)。

郡王一子繼承郡王,餘子基本封貝勒。

同樣,皇帝兒子的最低封爵是貝子,基本爵是貝勒郡王,少數封親王。

貝勒每年固定俸銀2500兩,米2500斛。總體屬於降襲爵,嫡長子降級貝子,餘子封二等鎮國將軍,側福晉子封一等輔國將軍,旁妾所出是最低的奉恩將軍。

不論宗室還是蒙古爵,如果貝勒領有一個或者若干牛錄,雖兵權與民政權被實際虛化,但各牛錄成員日常要孝敬錢財,尤其做官要給予分贓。如果是沒有領牛錄的空頭貝勒,日子就很艱難,畢竟2500兩很難養活貝勒府。


四川達州


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子侄諸貝勒,掌握了後金國——金國軍政財刑大權。在這個國家裡,努爾哈赤一直是主宰一切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專制君汗。這從其被尊為“英明汗”一事,反映得十分清楚。

努爾哈赤起兵初期,自稱“淑勒貝勒”,後改稱“聰睿汗”、“恭敬聰睿汗”。據《滿文老檔·太祖》記載,天命元年(1616)正月,八旗貝勒、大臣及“眾人”,恭上新號,敬稱努爾哈赤為英明汗時說道:“我等之國,無汗則憂苦甚多。皇天為使我等之國得享安康,眷愛窮苦部眾,而降生賢能善養之汗,應上尊號”,遂尊為“承奉天命養育列國英明汗”。

八旗貝勒、大臣的議論及其奉上的尊號,非常清楚地、確切地反映了努爾哈赤統治後金的真實情形。所謂“承奉天命養育列國英明汗”,包括了密切相關的兩個內容。其一,努爾哈赤並非凡夫俗子,也不是輔佐帝王領兵轄民的文官武將,而是奉承天命的開國之君。他的所作所為,皆非平凡之舉,而是秉承天命來平亂致治。受天所命為皇天保佑的君主,當然應該掌握一切權力,當然應是言出令行的專制君汗。其二,正因為他是承奉天命之君,因此他必然是“賢能善養”窮苦部眾之汗,而且是“養育列國”之汗。既承奉天命,又賢明英武,善養部眾,這樣的汗自然是執掌後金大權的最高統治者。這不僅僅是諸貝勒、大臣對努爾哈赤尊稱之詞,他自己也是這樣看這樣說的,不單是一般諸申為汗恩養,就是威風凜凜位高勢強的八旗大臣,也系汗所育養。每當召集群臣集會時,他就要宣揚汗為天命、臣為汗用的一套,反覆講述“天任之為汗,汗任之為大臣”。

進入遼瀋以後,雖然國號由後金改為金國,但汗的尊稱並未改變,局面仍如以前一樣,努爾哈赤仍然是最高統治者。天命八年(1623)正月二十七日,努爾哈赤特下汗諭,對八旗貝勒、大臣講述全國各類人員的情況,明確規定了各自的身份、地位、義務和相互關係,指出存在的問題,給予嚴厲的警告。這對說明汗之威嚴,是極為難得的綱領性的文件。努爾哈赤說:

天之子汗,汗之子諸貝勒、大臣,諸貝勒、大臣之子伊爾根,主(額真)之子阿哈。汗以天為父,若敬思弗忘,英明治理天所賦與之政,則汗之政焉得而亡。諸貝勒、大臣,以汗為父,若敬思勿忘,無論何物,皆不思貪為己有,不萌盜賊兇暴奸詐之念,務守正直,則諸貝勒大臣之臣道焉得而亡。……諸貝勒、大臣,承受汗之恩惠,若不顧汗意,恃彼之才之力而行,不勤治其政,持賊盜奸詐兇暴之心,貪婪昏亂,則將為汗所譴,而罷諸貝勒、大臣之任,諸貝勒、大臣豈能保持其位乎?……若天命之汗、貝勒,不為天嘉之,不為人喜之,不小心以善行治政,則將為天所譴而汗之政亡矣。汗所委命之諸大臣,若不公正勤勉盡力於所委之事,而持邪惡怠慢之心,則將為汗所斥而身亡矣。《滿文老檔·太祖》卷四十四。

這道汗諭,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英明汗努爾哈赤是金國的最高統治者,握有金國軍政大權。這一點,反映在許多方面。第一,努爾哈赤是金國各類人員之父,金人皆系其“子”。汗諭把金國人員分成四類:汗、貝勒與大臣、伊爾根、阿哈。汗、貝勒、大臣及一部分佔有較多阿哈的伊爾根,是掌握權力的人,大多數窮苦的伊爾根、諸申及包衣阿哈,則受其奴役。在統治者內部,又分成若干階層和集團。貝勒、大臣是伊爾根、諸申之父。額真(主)的成員比較複雜,凡是佔有包衣阿哈之人,不管是貝勒、八旗官將,還是富裕的伊爾根、諸申,都是他們的阿哈之主,也就是阿哈之父。所有這些人——貝勒、大臣、額真,都是英明汗之子(佔有包衣的伊爾根,還是貝勒、大臣之子),都必須尊努爾哈赤為父。這裡所講的父與子,不是講血統關係家族關係,而是指尊卑上下隸屬關係。父,就是其子之主和統治者。子,就是其父的被統治者,他們必須對其父努爾哈赤“敬思弗忘”,畢恭畢敬,俯首聽命,不得冒犯父的尊嚴,不許犯上謀亂心懷不軌。金國之人,皆系汗之子,皆須聽從汗安排。

第二,諸貝勒和八旗官將,皆由汗封授、獎懲和罷革。固山貝勒、旗主貝勒,固然是該旗之主,該旗所有人員,不管是固山額真、總兵官、梅勒額真、副將等高級官將,還是參將、遊擊和備禦,以及一切諸申和伊爾根,都須服從他的管轄,權勢極大。總兵官和副將,以及參將、遊擊、備禦,分管所轄兵民,佐治國政,率兵出征,也是有權有勢的高級人員。但是,貝勒權再大,總兵官職再高,也須尊汗為父,聽汗支配。貝勒之尊、官職之顯,皆系汗父封授,如若對汗忠貞孝順,勤勉治政,便能蒙受汗恩,久在其位,久任其職。如若對汗不忠,貪婪昏庸,心懷“賊盜奸詐”之念,擾亂國政,則將為汗所譴,革其位,罷其官,誅其身,籍沒其家,“遇逢憂患矣”。前面曾經講過,貴為國母的大福金富察氏的被休,皇長子阿爾哈圖圖們貝勒褚英的執政及其被革和處死,大貝勒代善之立為太子及其被廢,以及後面將要敘述的四貝勒皇太極的被訓斥,督堂烏爾古岱的貶職,督堂、總兵官阿敦的失寵和被監禁,巴克什額爾德尼的冤死,都清楚地表明瞭順汗者昌,逆汗者亡,努爾哈赤確係握有生殺予奪大權的最高君汗。





靜逸堂堂主


解答

貝勒爺是清朝的皇室爵位,和親王一個性質。

但這些爵位都是世襲制的,怎麼說呢?

比如父親是被封的親王,那麼兒子繼承的王位是郡王,孫子再繼承下去的王位便是貝勒了。這種世襲制爵位以遞減關係繼承下去。



拓展

這裡說到了貝勒爺這個詞,那就不得不說那個最著名的人了——皇太極

1616年努爾哈赤登基為汗時封了四個貝勒,即

  1. 大貝勒代善
  2. 二貝勒阿敏
  3. 三貝勒莽古爾泰
  4. 四貝勒皇太極
後努爾哈赤去世以後,皇太極繼承汗位。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

他在位期間,實行滿漢一體,保護漢人,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太祖以上(皇太極)為大貝勒,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共理機務,多所贊畫,統軍征討,輒侍太祖,偕行,運籌帷幄,奮武戎行,誅攜服叛,所向奏功,諸貝勒皆不能及。又善撫億眾,體恤將卒,無論疏戚,一皆開誠佈公以待之,自國中暨藩服,莫不欽仰。上凡遇勁敵,輒親冒矢石,而太祖深加愛護,每諭勿前往。時帝業肇興,大勳將集,聖心默注,人望攸歸。

這是在《清太宗實錄》中對皇太極的評價。



再回來講講皇太極從貝勒到汗位的事情,

其實現在歷史上一直存在著皇太極即位時的迷題,很多人認為他的父親努爾哈赤本來想將汗位傳給十四子多爾袞,但是皇太極卻逼死了多爾袞的母親,篡奪了汗位。

但這也只是一種說法,到底皇太極是不是從多爾袞手裡搶了皇位也沒有證據。

還有關於皇太極的死亡也眾說紛紜,在《清太宗實錄》裡也是一筆帶過。

現在普遍認為是宸妃病重去世後導致皇太極傷心勞累過度而去世,

還有一種更為勁爆的說法來自野史,記載是皇太極被多爾袞下黑手給弄死了,至於原因是莊妃在和多爾袞鬼混時,被皇太極撞見,逼不得已下,為保性命,多爾袞主動出擊,害死了皇太極,這個說法,相當勁爆又不可思議,令人難以接受。


微史x


看清宮劇,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場景:一名貴族公子瀟灑的在前面走著,後面跟著個小丫頭或小書童不斷叫喚:“貝勒爺等等我呀!”

那這貝勒爺是個什麼身份呢,社會地位如何?

“貝勒”最初來源於滿文,意為堅固、結實,在滿清還沒入關的時候,貝勒相當於部落族長,其地位僅次於“汗”,很有權力。

努爾哈赤登上汗位時,就封了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努爾哈赤命令他們按月值班,管理國中一切事務。

等努爾哈赤過世後,皇太極繼承了他的汗位,但此時他的權力還沒能完全凌駕於其他三大貝勒頭上,還是與他們共同治國,到了後期才想盡各種辦法將權力收到自己手中。

等到入關之後,清朝爵位逐漸完善,“貝勒”就流於普通了。

滿清爵位十二級: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貝勒”只是第三等侯爵,基本上親王、郡王家裡的孩子如果受到寵愛或者表現突出都是可以獲得的,還有一種情況是親王如果不是鐵帽子王,那就會襲一代降一等,三代就降到了貝勒,郡王則是第二代就降到了。

“貝子”和貝勒看起來很相似,本質上也相似。在滿文裡,貝子是貝勒的複數,後來才獨立為一個爵位,為第四等。

貝勒及之上的爵位,都是封給皇室宗親的,而到了貝子這一檔,其他滿清貴族也有機會了。

順便說一句,努爾哈赤親封的四大貝勒中,皇太極成為清朝開國皇帝自不用說,阿敏因桀驁不馴,不把皇太極放在眼裡被他削爵囚禁,莽古爾泰則是死後被揭發出有反心,被奪了爵位,後人也被追究責任。

只有代善一心一意追隨皇太極,為他南征北戰一片忠心,得了善終,之後的清朝皇帝也都善待他這一系,清朝八大“鐵帽子王”就佔了三個。

但無論親王還是貝勒,這爺那爺的,最終都成為了歷史的塵埃。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加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子侄諸貝勒,掌握了後金國——金國軍政財刑大權。在這個國家裡,努爾哈赤一直是主宰一切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專制君汗。這從其被尊為“英明汗”一事,反映得十分清楚。

努爾哈赤起兵初期,自稱“淑勒貝勒”,後改稱“聰睿汗”、“恭敬聰睿汗”。據《滿文老檔·太祖》記載,天命元年(1616)正月,八旗貝勒、大臣及“眾人”,恭上新號,敬稱努爾哈赤為英明汗時說道:“我等之國,無汗則憂苦甚多。皇天為使我等之國得享安康,眷愛窮苦部眾,而降生賢能善養之汗,應上尊號”,遂尊為“承奉天命養育列國英明汗”。

八旗貝勒、大臣的議論及其奉上的尊號,非常清楚地、確切地反映了努爾哈赤統治後金的真實情形。所謂“承奉天命養育列國英明汗”,包括了密切相關的兩個內容。其一,努爾哈赤並非凡夫俗子,也不是輔佐帝王領兵轄民的文官武將,而是奉承天命的開國之君。他的所作所為,皆非平凡之舉,而是秉承天命來平亂致治。受天所命為皇天保佑的君主,當然應該掌握一切權力,當然應是言出令行的專制君汗。其二,正因為他是承奉天命之君,因此他必然是“賢能善養”窮苦部眾之汗,而且是“養育列國”之汗。既承奉天命,又賢明英武,善養部眾,這樣的汗自然是執掌後金大權的最高統治者。這不僅僅是諸貝勒、大臣對努爾哈赤尊稱之詞,他自己也是這樣看這樣說的,不單是一般諸申為汗恩養,就是威風凜凜位高勢強的八旗大臣,也系汗所育養。每當召集群臣集會時,他就要宣揚汗為天命、臣為汗用的一套,反覆講述“天任之為汗,汗任之為大臣”。

進入遼瀋以後,雖然國號由後金改為金國,但汗的尊稱並未改變,局面仍如以前一樣,努爾哈赤仍然是最高統治者。天命八年(1623)正月二十七日,努爾哈赤特下汗諭,對八旗貝勒、大臣講述全國各類人員的情況,明確規定了各自的身份、地位、義務和相互關係,指出存在的問題,給予嚴厲的警告。這對說明汗之威嚴,是極為難得的綱領性的文件。努爾哈赤說:

天之子汗,汗之子諸貝勒、大臣,諸貝勒、大臣之子伊爾根,主(額真)之子阿哈。汗以天為父,若敬思弗忘,英明治理天所賦與之政,則汗之政焉得而亡。諸貝勒、大臣,以汗為父,若敬思勿忘,無論何物,皆不思貪為己有,不萌盜賊兇暴奸詐之念,務守正直,則諸貝勒大臣之臣道焉得而亡。……諸貝勒、大臣,承受汗之恩惠,若不顧汗意,恃彼之才之力而行,不勤治其政,持賊盜奸詐兇暴之心,貪婪昏亂,則將為汗所譴,而罷諸貝勒、大臣之任,諸貝勒、大臣豈能保持其位乎?……若天命之汗、貝勒,不為天嘉之,不為人喜之,不小心以善行治政,則將為天所譴而汗之政亡矣。汗所委命之諸大臣,若不公正勤勉盡力於所委之事,而持邪惡怠慢之心,則將為汗所斥而身亡矣。《滿文老檔·太祖》卷四十四。

這道汗諭,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英明汗努爾哈赤是金國的最高統治者,握有金國軍政大權。這一點,反映在許多方面。第一,努爾哈赤是金國各類人員之父,金人皆系其“子”。汗諭把金國人員分成四類:汗、貝勒與大臣、伊爾根、阿哈。汗、貝勒、大臣及一部分佔有較多阿哈的伊爾根,是掌握權力的人,大多數窮苦的伊爾根、諸申及包衣阿哈,則受其奴役。在統治者內部,又分成若干階層和集團。貝勒、大臣是伊爾根、諸申之父。額真(主)的成員比較複雜,凡是佔有包衣阿哈之人,不管是貝勒、八旗官將,還是富裕的伊爾根、諸申,都是他們的阿哈之主,也就是阿哈之父。所有這些人——貝勒、大臣、額真,都是英明汗之子(佔有包衣的伊爾根,還是貝勒、大臣之子),都必須尊努爾哈赤為父。這裡所講的父與子,不是講血統關係家族關係,而是指尊卑上下隸屬關係。父,就是其子之主和統治者。子,就是其父的被統治者,他們必須對其父努爾哈赤“敬思弗忘”,畢恭畢敬,俯首聽命,不得冒犯父的尊嚴,不許犯上謀亂心懷不軌。金國之人,皆系汗之子,皆須聽從汗安排。

第二,諸貝勒和八旗官將,皆由汗封授、獎懲和罷革。固山貝勒、旗主貝勒,固然是該旗之主,該旗所有人員,不管是固山額真、總兵官、梅勒額真、副將等高級官將,還是參將、遊擊和備禦,以及一切諸申和伊爾根,都須服從他的管轄,權勢極大。總兵官和副將,以及參將、遊擊、備禦,分管所轄兵民,佐治國政,率兵出征,也是有權有勢的高級人員。但是,貝勒權再大,總兵官職再高,也須尊汗為父,聽汗支配。貝勒之尊、官職之顯,皆系汗父封授,如若對汗忠貞孝順,勤勉治政,便能蒙受汗恩,久在其位,久任其職。如若對汗不忠,貪婪昏庸,心懷“賊盜奸詐”之念,擾亂國政,則將為汗所譴,革其位,罷其官,誅其身,籍沒其家,“遇逢憂患矣”。前面曾經講過,貴為國母的大福金富察氏的被休,皇長子阿爾哈圖圖們貝勒褚英的執政及其被革和處死,大貝勒代善之立為太子及其被廢,以及後面將要敘述的四貝勒皇太極的被訓斥,督堂烏爾古岱的貶職,督堂、總兵官阿敦的失寵和被監禁,巴克什額爾德尼的冤死,都清楚地表明瞭順汗者昌,逆汗者亡,努爾哈赤確係握有生殺予奪大權的最高君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