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鍛造龍江工匠,叫響“龍江製造”

黑龍江作為共和國長子,職業教育一直緊緊伴隨經濟社會發展,並不斷適應龍江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建立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了一大批支撐“龍江製造”崛起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做強實體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離不開職業教育。作為正在由“製造大省”向“製造強省”邁進的黑龍江,探索職業教育在新時代的發展新方式,是一條繞不過的路徑。

2019年,承載著更加厚重的擔當與期盼,龍江職教圍繞為龍江改革激活力、增動力的戰略藍圖,精心謀劃。

啟動“1+X”制度試點、實施特高計劃、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推出技工教育改革“八條新政”……一項又一項改革措施推動著龍江職教昂首闊步走向新徵程。

鍛造龍江工匠

叫響“龍江製造”

擴招1萬人!資金1億元!黑龍江技工教育改革推出“八條新政”;黑龍江6所職業院校入選國家“雙高”計劃,將獲得發展支持,對我省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意義重大……

近日,一則又一則新聞再次讓我省技工教育乃至職業教育發展受到關注。

以技工院校為代表的職業院校辦學目的是為我省經濟發展培養優秀“藍領”技能人才。獲“中華技能大獎”的高級技師董禮濤,參與過國產首臺65萬千瓦核電汽輪機、國產首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汽輪機、國產首臺30MW燃壓機組以及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吳作國,這位“長征五號”背後的鶴城工匠,從廠裡數控加工技術的領軍人物,到助力“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一飛沖天,三十多年來他用一顆“匠心”追求著專業的極致……我省的職業教育正努力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撐,為龍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職教強則產業興,經濟的騰飛離不開千百萬能工巧匠,社會的進步離不開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當前,龍江推動高質量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需要數量充足的技術技能人才作為支撐。作為工匠的搖籃、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地方,職業教育肩負著傳承技術技能、培養多樣化人才的職能。

黑龍江作為製造大省,在經濟結構處於調整期的今天,正處於高質量發展的關口,龍江職業教育如何為新時代培養更多既有真才實學又有高尚品德的高素質技術人才,讓更多的“龍江工匠”為更高更強的“龍江製造”、“中國製造”築基,令人深思。

技工院校專業符合

產業經濟發展需求

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龍江技工教育發韌於1948年。據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省建立了以技師學院為核心覆蓋各市縣的技工教育體系,形成了以技師學院為龍頭、高級技工學校為骨幹、普通技工學校為基礎的技工教育體系。

結合龍江經濟發展,全省技工院校共開設15大門類129個專業,基本涵蓋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近年來,圍繞升級“老字號”,助推數控加工、焊接、汽車維修、機械加工等傳統優勢專業向中高端邁進。圍繞開發“原字號”,合理調整資源開採類專業數量和規模,按照資源產業鏈條延伸需求,引導此類專業教學內容向精深加工拓展。圍繞壯大“新字號”,大力扶持3D打印、機器人制作、石墨硒、無人機操控、電子商務等新興專業發展,打造新興專業群。同時大力支持養老服務、冰雪旅遊、餐飲服務等現代服務類專業建設。每年重點扶持發展10個省級示範性專業。使我省技工院校專業既貼近地方經濟特色,又符合我省產業經濟發展需求。

在專業技能人才培養中,必須對接企業需求,才能讓人才能夠滿足龍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對此,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技工教育一直堅持校企合作基本辦學制度,在穩固“2+1”實習實訓、訂單培養合作模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開展前廠後校、自主經營生產、集團化辦學等合作模式。近年來,通過校企共定課程體系、共建師資隊伍、共同招生招工等方式,已有100餘所技工院校與省內外2400多家企業建立了穩定的校企合作關係,全省湧現出好利來、奧迪、天合石油等大型企業冠名班。技工院校每年輸送500餘名教師到企業參與生產實踐,企業每年輸送4萬多名職工到技工院校進行技能提升培訓,初步形成了聯合培養、產教融合、校企共贏的工作格局。

為進一步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今年,省人社廳、省財政廳制定印發《黑龍江省企業新型學徒制實施辦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發揮政府、企業、院校的協同作用,面向各類企業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加快培養適應現代化新龍江建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2019年開展學徒培訓6000人以上,到2020年前,努力形成政府激勵推動、企業加大投入、培訓機構積極參與、勞動者踴躍參加的職業技能培訓新格局。

新興產業從業人員

70%來自職業院校

黃傑是今年哈爾濱輕工業學校的畢業生,他覺得自己十分幸運,學習中藥專業的他,一畢業就趕上我省大力發展北藥產業,由於專業技能突出,他順利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在職業院校學的都是緊跟時代發展新興專業和新技能,這無疑為我們的就業和未來發展增加了成功的‘砝碼’。” 黃傑說。

在我省,以中、高職院校為代表的職業教育呈現出跨越式發展,為龍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截至2018年,我省擁有中、高等職業院校380所,新增現代製造業、新興產業的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職業院校畢業生已成為支撐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區域產業邁向中高端的產業生力軍。

結合國家和龍江產業體系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變化,我省積極推進院校佈局和專業結構調整,通過撤銷、合併、轉型、停辦等方式,優化了中等職業教育佈局,基本形成了一個縣(區)建一所職教中心的辦學格局。同時,統籌優化高職辦學資源,提升高職院校綜合實力和服務能力。優先對接服務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對俄經貿、“一帶一路”等發展戰略,新增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新興專業176個,增強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和創新驅動新常態下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力。

同時,我省還堅定不移地擔當國家糧食壓艙石重任,加大力度優先發展農村職業教育。2012年,我省與教育部簽署了《省部共建國家現代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協議》,出臺了《省部共建現代農村職業教育試驗區實施方案》,成為全國唯一的以農村職業教育改革為主的省部共建試驗區。幾年來,全省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92億元,拉動地方資金6.84億元,建立了省、縣(市)兩級聯席會議制度,初步形成了保障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體系。建設省級試點市1個、試點縣17個,入選國家職成教育示範縣19個,居全國第三位。

與我省產業升級同頻,與龍江高質量發展同步,我省職教獲得快速發展,為龍江學子人人得以成才、人人盡展其才創設了良好的條件,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實現著精彩人生。截至2018年,我省擁有中、高等職業院校累計培養畢業生273.86萬人,畢業生就業率達95.6%。他們將個人夢同龍江夢、中國夢緊密相連,湧現出一批批龍江工匠。

推進龍江職業教育

高質量發展

技工學校和中、高職院校雖然在辦學性質上有所差異,但都是我省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有專家認為,我省職業教育必須繼續緊盯人才需求側,不斷進行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實際上,近年來,我省通過推進重點項目建設、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高職服務社會能力評估等舉措推進內涵建設,已建成國家級骨示範(骨幹)高職院校7所,國家級示範中職學校25所。同時,啟動實施黑龍江省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項目,遴選12所高職院校和50個專業進行重點建設。

同時,我省通過政策引導、試點引領等一系列舉措,進一步提升行業指導與企業參與度。組建了農業工程、農業職業、裝備製造等職業教育集團33個,職業院校集團參與率達到了90%,全省中高職院校共有合作企業10210家,合作企業以多種方式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建設、教材開發、實習實訓等人才培養各環節。以學徒制為引領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確立了30所職業院校為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其中17所院校入選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初步形成政府引導、行業參與、社會支持的校企雙元育人機制。

“雖然就業容易,但發展後勁仍有不足。”我省職業教育研究者姜奕表示,“要讓職業院校學生有更多的求學上升通道,讓技能人才邁向‘高端’。”

為此,我省通過積極創新招生考試改革方式,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通過單獨招生、中職升學、中高職貫通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選擇,招收中職學生的對口升學應用型本科院校13所、專科高職院校39所,擁有單獨招生資格的高職院校拓展到41所。通過單獨招生創新職教招生方式,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探索企校聯合招生、聯合培養、半工半讀培養模式。

我省高職院校教師賈波表示,從國外經驗看,財政支持職業技能教育發展是一個共識。而對於已有政策的貫徹執行,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條件。“在當前加強職業教育的明確目標下,對職業教育的投入還應繼續提升,才能使職業教育獲得大發展,為龍江由‘製造大省’向‘製造強省’ 轉型打好基礎。”

2015年以來,我省還不斷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力度,建立並完善了公辦職業院校生均經費保障機制。2018年,全省高職院校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達到1.31萬元,中職學校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達到0.49萬元,高於國家和省定基準定額標準。

我省在技工教育發展上,新的政策和舉措不斷推出。按照國家要求,我省於7月31日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黑龍江省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明確了目標任務和實現路徑,提出三年完成百萬人次,今年開展30萬人次以上的補貼性培訓目標,從失業保險基金結餘籌集40億元支持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同時深化技工院校創新發展。各技工院校充分把握“八條政策”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機遇,乘勢而上,創新發展。技工教育也在合理規劃佈局、優化專業設置、創新校企合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化軟硬件建設、支持民辦技工院校發展、發揮培訓主渠道作用等方面進一步尋求著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