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主義之死

在今天的後現代社會里,精英主義已成貶義詞。

精英主義(elitism)在今日的社會愈來愈無立足之地,從最近兩宗新聞可見。

堪稱美國文壇祭酒的耶魯大學教授布魯姆(Harold Bloom)離世,《紐約時報》這份本應是知識分子讀物的報章,竟在訃聞中蓋棺論定,說他是“美國最聲名狼藉的文評家”(the most notorious literary critic in America)。

精英主义之死

布魯姆死後負上“聲名狼藉”的惡名,全因他畢生推崇的是所謂“西方正典”。 (資料圖/圖)

這是包裝成“反精英主義”的“庸俗主義”。無數人讀過莎士比亞,但只有布魯姆讀出莎翁怎樣“發明人性”(《Shakespeare: 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是他論述莎士比亞文學成就的專書)。他的鉅著《影響的焦慮》(The Anxiety of Influence)寫大作家試圖以“誤讀”(misread)經典的方式撫平前人對他們影響的焦慮,於是“誤讀”變成“新解”,“盲點”變成”創見”,這是一家之言,至今已被翻譯成45國文字,乃大學文學系課程的指定讀物。

這樣一盞文學世界的指路明燈,死後卻要負上“聲名狼藉”的惡名,全因他畢生推崇的是所謂“西方正典”。他教導學生、忠告讀者和奉勸世人不要浪費時間。要讀書,就要讀他心目中的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他那本《西方正典:偉大作家與不朽作品》(The Western Canon: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出版不久即成全國暢銷書,但由於他歌頌的作家以白種男人佔絕大多數,女權主義者、自由主義者、民粹主義者、多元文化主義者等對他的攻擊也從未間斷。

這很荒謬。時間是最嚴苛的評審員,而它是色盲和性別盲的。我們到今日還在讀莎士比亞和珍·奧斯汀(Jane Austen),還被他們所折服和感動,與他們是男是女,來自地球哪個角落無關。

社會日趨平庸、民粹和反智,談論政治(politics)的人愈來愈多,懂得美學和詩學(poetics)的人愈來愈少。奧地利作家漢德克(Peter Handke)獲頒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但媒體關心的只是他的政見。他們無法原諒他在1999年的巴爾幹戰爭中所持的立場。當時,漢德克站在塞爾維亞一邊,譴責北約空襲。至於他的作品像《柏林蒼穹下》和《守門員的焦慮》有什麼文學價值,在爭議中鮮有提及。新聞媒體眼中只有“politics” 沒有“poetics”,原因很簡單:“politics”是眾人之事,“poetics”卻是精英的玩意兒。

精英主義被打壓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和文化後果。如果傳媒、教育工作者和意見領袖根本不懂分優辨劣,又怎能期望他們可以發掘、培養和重用人才﹖倘若我們一開始就將平庸和優秀等同,我們追求卓越的過程將註定以失敗告終。

這種魚目混珠、混淆優劣的“拉下去”現象(define excellence down)廣泛地出現在香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它可以肆無忌憚地在這個自詡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城市大行其道,跟當地傳媒的推波助瀾,不斷為這股潮流提供思想上的“合法性”大有關係。

香港的一些報章雜誌和電視,以及網媒和社交媒體,多年來大力鼓吹一種“文化民粹主義”(cultural populism)。它們將文化商品化,有關文化的報道與寫作皆突顯文化活動的商品本質和消費性特徵,卻磨平了它的尖銳性和批判性。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媒體與受眾將信息的傳播與接收變成了一個“垃圾入、垃圾出”(garbage in,garbage out)的廢物處理過程,而在此過程中,整個社會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用德國法蘭克福學派 (Frankfurt School) 的學者阿多諾(Theodor Adorno) 的話說,這樣的媒體是把“啟蒙的可能”變成了“野蠻化的可能”,使大眾成為一群愚民。

由於個人自主和獨立判斷能力是民主參與的先決條件,傳媒的愚民政策愈成功,便愈有可能將民主變成“笨主”(Dumbocracy),無孔不入的洗腦式廣告和市場推廣活動已把群眾變成“廣眾”(admass,即被廣告牽著鼻子走的大眾)。

這個情況在可見的未來尚難改善。作為資本主義的體制化機構和一盤賺大錢的生意,傳媒必須擺出討好、奉承大眾的姿態。因此在商業上愈成功、愈大眾化的傳媒,反精英主義的傾向愈明顯。

在今天的後現代社會里,精英主義已成貶義詞。難怪十年前《時代週刊》的文化評論員威廉•亨利(William A. Henry III)撰文鼓吹精英主義,也要將書名改為《為精英主義辯護》(In Defense of Elitism)。其實精英主義何須辯護,它又不是庸俗主義、失敗主義或者裙帶主義。那些主義即使請來最好的辯護律師,也只會罪有應得。的確,只要是置身於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之內,沒有一個國家或者城市負擔得起反精英主義的奢侈,因為精英主義就是在文化、經濟和政治領域及各行各業裡向最出色、最卓越、最優秀的標準看齊。

精英主義的基本認知是人才有優劣之分,思想有深淺之別,貢獻有大小之分,成就也有大小之別。只有當人們懂得明辨是非和分優定劣,精英主義才有望落地生根,逐漸成為社會中一股更新、進步和向上的力量。

林沛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