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價2千炒成2萬,“炒鞋”還是"割韭菜"?


原價2千炒成2萬,“炒鞋”還是


深秋傍晚,天氣陰冷,但安徽省合肥市萬象城廣場上還很熱鬧,某體育品牌店前蜿蜒曲折的長隊讓人望不到盡頭。

“這都排了一天了,明天才開始抽籤。”對於這種場景,在萬象城工作的孫女士已司空見慣,“都是些‘炒鞋’的人,一雙鞋炒來炒去後,價格翻番是常有的事。現在光是一個號都已經炒到500元了。”

孫女士口中的“炒鞋”指的是購鞋者買到限量款球鞋後,自己並不穿,而是通過轉賣的方式賺取差價。而所謂的抽籤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購買者在線上登記後,抽中籤才能到指定門店拿鞋;另一種是在線下排隊拿號,“搖號”買鞋。

一雙球鞋從千元漲至萬元,是收藏消費還是投機炒作?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炒鞋”者:衝!買鞋!


家住浙江省杭州市的崔旭“炒鞋”已有4年了,“當初由於喜歡籃球,所以關注到了這個市場。”在崔旭的記憶裡,球鞋市場已經火了10年。10年前,當他還是個高中生的時候,周圍的同學們就熱衷於買球鞋。“家庭條件好的同學,甚至還有收藏球鞋的愛好。”崔旭說。

為什麼一雙球鞋的價格可以被炒起來?崔旭對此的看法是,潮流文化興起後,粉絲們的強烈需求是催生“炒鞋”行業的一大原因。而特定款式由於發售渠道匱乏、明星帶貨現象層出不窮、品牌方發售前刻意強調出貨量等原因,其價格亦不斷被抬高。

“在‘炒鞋圈’,大多數人都是雙重角色,既是買家又是賣家。”崔旭說,炒鞋玩家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官方渠道搶鞋,並在市場賺差價的“散戶”;另一類則是通過大量掃貨、自買自賣哄抬價格的“莊家”。“中年人炒股,年輕人‘炒鞋’,其實原理都差不多。”

一雙鞋能炒到多少錢?以時下較為流行的阿迪達斯“椰子鞋”為例,記者注意到,其發售時價格為1899元,但通過明星效應和粉絲經濟的“加持”,如今最高價已被炒到20000元。

“也不是所有的款都能炒起來,到底哪一款會火其實沒有明確標準。”崔旭說,“炒鞋”要有“火眼金睛”,“一般來說,聯名款、明星穿過、好搭配的都是‘潛力股’,這完全靠個人判斷了。不過,這個過程中,只有少部分人會成為贏家,大部分人則會淪為被割的‘韭菜’。”

原價2千炒成2萬,“炒鞋”還是

人們在合肥萬象城廣場排隊搶購限量球鞋。

專家:“炒鞋”已變成

一場資本遊戲


隨著“炒鞋”市場的不斷升溫,資本的目光開始轉向這個市場:潮鞋交易平臺“毒”今年以來已完成3輪融資,在“資本寒冬”中逆流而上,成為今年電商的“吸金”熱門。此外,“nice”“識貨”等潮鞋交易平臺也倍受資本青睞。

不過,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李旻律師對“炒鞋”市場並不看好。他向記者表示,“炒”字本身就帶有不理智的意味,任何投資行為都要遵守經濟規律。

“‘炒鞋’本是小眾愛好,一時間成為全民熱議的對象。現在的‘炒鞋’已經演變為擊鼓傳花式的資本遊戲。”李旻表示,多數炒鞋者年齡偏低,風險意識及承受能力均不足,部分“炒鞋”平臺完全照搬了股票市場的交易模式。“雲炒鞋”交易模式、交易系統、發佈“炒鞋”指數等行為,使“炒鞋”交易呈現證券化趨勢。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佔領,他對記者分析稱,泡沫經濟註定不會長久,有些人將“炒鞋”當作一種理財或是投資手段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炒鞋”最突出的風險就是泡沫太大,球鞋價格容易被操縱。

原價2千炒成2萬,“炒鞋”還是

整治亂象:央行滬分行“警告”

深圳率先管控


炒字旁邊一把火。當“炒鞋”市場陷入瘋狂,各種問題隨之浮出水面:假貨氾濫、鑑定不準確、退貨收取高額服務費、售後困難……不僅如此,在線下排隊搶鞋的過程中,因發生糾紛導致秩序混亂的事例也屢見不鮮。

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均認為,這個號稱“一夜暴富”的行業亟待規範“敗虛火”。

“炒鞋市場亟需整頓,但對於體育的衍生產品,在特定的群體中最終會恢復到什麼樣子,實際上是很難判斷的。其中,在這一過程中,由於大部分‘炒鞋’商品都由國外廠商供貨,可能涉及到外匯的管制、資本的阻礙等問題。‘炒鞋’也可能像共享經濟一樣,最後落得一地雞毛。”上海億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說。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發佈題為《警惕“炒鞋”熱潮 防範金融風險》的簡報。其中提到,近期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各義務機構應高度關注,採取有效措施切實防範此類風險。

繼央行上海分行警示“炒鞋”風險後,廣東省深圳市金融監管部門亦對“炒鞋”進行摸底。不久前,深圳市金融監管局通報稱,深圳自10月初起已加大對轄區“炒鞋”“炒盲盒”“炒扭蛋”“炒娃娃機”的排查力度,加強風險防控。

原價2千炒成2萬,“炒鞋”還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