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師圓寂日:醒世一歌,道破人間多少顛倒事

憨山大師圓寂紀念日

2019年11月7日,農曆十月十一,恭迎憨山大師圓寂紀念日。

憨山德清大師(1546~1623),世稱憨山大師,與雲棲袾宏、紫柏真可、蕅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憨山大師雖是禪門宗匠,但修行上不拘一宗一派,極力倡導禪淨一致,尤致意於華嚴;在佛教內主張禪淨雙修,對外又宣傳儒、道、釋三教調和。大師中興曹溪,後圓寂於南華寺,留下不壞金身。

憨山大師圓寂日:醒世一歌,道破人間多少顛倒事

憨山大師圓寂400年肉身不壞

憨山大師圓寂於1623年。憨山大師靈體三天之後依然栩栩如生,面皙唇紅,手足綿軟,如入禪定。
第二年,弟子們將大師的肉身護送到廬山後,因廬山氣候陰溼,侍者福善建造了一座塔院,將大師肉身龕安供在塔上。

十一年之後,廬山猛虎作亂,五乳峰法雲寺處在危險之中。福善怕塔地不安全,就恭敬地請出大師的肉身龕,見護龕有一半被蟲蟻侵蝕,因不敢入葬,就照舊封在塔中。

又過了九年,嶺南弟子陳宗伯、劉起相等受曹溪佛教界的委託,去廬山迎大師歸曹溪。當大師肉身護運到梅嶺時,正遇到新任廣東總鎮宋昭明,就命士卒用車載龕,親自送至曹溪。

憨山大師圓寂日:醒世一歌,道破人間多少顛倒事

宋昭明居士上任後方數月,又來到曹溪。這時護龕的弟子廣成、慈力,見龕內有罅,就在罅上私自鑿了一個小洞窺視,見大師肉身端坐如生,想打開龕室,但心裡又猶豫不決。

宋昭明知道後,即抽出佩刀,劈開罅龕,看見大師雙趺端坐,如在生時一樣莊嚴,指爪頭髮都在生長,膚色依然鮮紅,紫譜羅衣和掛珠還嶄新。這時一陣風吹來,衣服忽然如雲碎星散,隨風飄舞,地方群眾把它們掇拾去,作為吉祥的象徵。

這時來了一位僧人,他請求要用印度保護肉體的方法來保護大師肉身,徵得大眾同意後,他就用海南的栴檀香末,塗在大師身上,在外表看來,好似一層油漆一樣。這僧人塗畢後,竟自而去。

大師在生時,曹溪的一位善信婦女,她發願繡制千佛衣一席供奉大師,她怕口氣不淨,就用黃絹裹口繡制,千佛衣製成後,大師卻已入龕,這件千佛衣就藏在寶林庫笥裡。現在又取出此衣,披在大師肉身上,雖然經過了二十二年,但光彩照人,如新制的一樣。

封龕圓滿後,弟子們就將大師安置在舊塔院供養,並改號為憨山寺,距離南華寺寶林禪堂的半里地。

弟子們根據供養六祖大師的慣例,每日早晨用熱水香湯一盂,燻大師面出汗,又以毛巾拭乾,接著和在生時一樣,供給飲食。一週年還要進行一次沐浴。

每年二月和八月,各地佛弟子們上山朝拜憨山大師的肉身,帶著敬仰的心情在大師前禮拜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四百多年後的今天,大師依然以金剛不壞之身端坐於此。

——摘自宋智明《憨山大師的一生》

憨山大師圓寂日:醒世一歌,道破人間多少顛倒事

憨山大師醒世歌

憨山大師醒世文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閒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讒曲貪嗔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兩種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留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