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十|層層深入分析,妄想造就五陰(21)

在五十陰魔部分,佛陀是從禪定修行角度,分別開示在滅掉色陰、受陰、想陰、行陰和識陰的過程中可能遭遇的魔擾。如果是非禪定行者,其五陰妄想又是怎樣演繹的呢?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楞嚴經·卷十|層層深入分析,妄想造就五陰(21)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你的身體最先是因為父母的欲想而受生,若是你心中沒有同樣的欲想,則不能來父母欲想中傳命。如同我先前所說的:'心想醋味,口中有涎液產生。心想登高,足心有酸澀生起。如果沒有懸崖,亦沒有醋物,你的身體又不是虛妄通透之類的,口水如何因談到虛妄的醋味而實際流出呢?是故當知,你顯現的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因為欲想堅固,在父母與子的因緣和合中才有投胎顯現色身,產生新的生命。這個生命因為恐懼懸崖的妄想堅固,故而只要談到懸崖,足心就會酸澀。這個生命因為醋想堅固,故而只是聽到醋名,口中就有涎生。這裡的欲想、懸崖想和醋想,都是

堅固第一妄想

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每一個人想到懸崖就一定會足心酸澀,這取決於現業與宿業(識陰業識)相互融通時的妄想。醋想堅固也是同樣的。

觀照人世間,堅固妄想是很多的。如堅固的大學妄想,考不上大學就會起煩惱。堅固的金錢妄想,聽到賺錢就會兩眼放光,等等。 如果一個人對於上大學、賺錢等等沒有那麼堅固執著,遇到這些情況心會很淡定,不會產生強烈的情感覺受。

楞嚴經·卷十|層層深入分析,妄想造就五陰(21)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即如此前所說,登臨高處之想心,能令你的身形真實感受到酸澀。由妄因而使受陰產生,且能觸動色身的覺受。你今現前身中,覺受順則為益之樂受,覺受違則為損之苦受,二受現前驅馳其心,這叫做虛明第二妄想。”

因為有懸崖恐高的堅固妄想,只要想到懸崖高處就會足心酸澀。此時的色塵懸崖是虛幻的,人並沒有實際站在懸崖處;但覺受是明明白白的,真的有足心酸澀的感受。此為虛明第二妄想

虛明妄想帶來的情感覺受有兩種。一種是順從心意而帶來的有益樂受,另一種是違逆心意而帶來的損苦受。由此二種覺受驅使其心,令眾生在留住樂受而遠離苦受的心念中,產生種種妄想。

想一想人世間是不是這麼一回事:無論學習、工作、生活,其實都是在留住樂受、違遠苦受中行事。既然如此,為何世間總有想樂不得樂、總也離不了苦的情形呢?這是因為眾生不明苦樂的真正法義,隨著愚痴妄見而行事。

比如,父母們總覺得孩子考上大學,自己就可以安心快樂了。當費盡心力,孩子真的考上大學時,父母們會發現自己沒有想象的那麼樂,反而要面對更多新的問題。

楞嚴經·卷十|層層深入分析,妄想造就五陰(21)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由你的心念思慮來驅使你的色身,色身不同於心念,你的色身是什麼原因而隨心念驅使,產生種種取像的呢?心念生起而身形擷取,令所取與心念相應。醒時即是想心,睡時則為諸夢,則你的思想心念時時都會搖動妄情,叫做融通第三妄想。”

因為“順益違損”的虛明妄想,驅使色身做出種種趨向樂受、違遠苦受的行為。眾生在清醒時是能察覺到自己的這些思想心念和行為的,若是在昏睡時,這些念行就化為種種夢境。這是融通第三妄想

只要順的益樂受、違的損苦受不停止,這種融通妄想就會不斷地延續下去,推動色身產生種種行為。比如,孩子上大學了,父母開始操心孩子在大學中能不能照顧好自己,操心他大學畢業後的工作問題等等。沒完沒了。

楞嚴經·卷十|層層深入分析,妄想造就五陰(21)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髮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變化之融通妄想生滅理體不停住,運運中念念密移,由此而有指甲漸長,頭髮漸生,血氣漸消,容顏漸皺,日夜周流競相替代這些現象,曾經根本就沒有覺悟到。阿難,此行陰若不是你,為何能知道身體遷變?如果一定是真實你,你為何又沒有覺察?你的種種生滅心行,念念不停,叫做幽隱第四妄想。”

由於不斷有融通妄想的生和滅,幽然隱秘中就會有形體色身的念念密移變遷,這就是幽隱第四妄想

幽隱妄想當時雖然難以令人覺察,但拉長一段時間來看,還是會發現其中的遷變。一個人從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其色身變化是很明顯的。但是,當事人並不會因為色身的截然不同而否認“我”的存在。因為在唸念相續的幽隱中,不曾改變我之色身這個堅固妄想。

色身變化是幽隱妄想推動的。一般來說,妄想稍少的人在“運運密移”中變化少,面貌會顯得年輕一些。當然,堅固年輕妄想的人,如果方法適當,也是可以顯得年輕的。

楞嚴經·卷十|層層深入分析,妄想造就五陰(21)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恆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睹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燻,有何籌算?】

“又者,你識性精明湛然不搖動處、稱名為恆常者,於自身不能現出見聞覺知性。若此不搖動處實為精真自性,則不能容習氣妄想。為何你等在昔年目睹一種奇物,經歷一定年歲,已經完全忘記了。到後來忽然又睹見前之奇異物,記憶宛然還在,不曾遺失?由此則有識精瞭然湛明不搖動中,念念受妄習薰染,有什麼方法能籌量計算得清楚呢?”

在幽隱妄想的盡頭,能夠見到“精明湛不搖處”,這就是識陰,即第八識阿賴耶識。識陰來源於前六識。比如,曾經見過的奇異物,曾經聞到的香味,曾經有過的想法等等,都存儲在這個阿賴耶識中。即使暫時想不起來,也從來沒有遺失掉。

【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阿難當知,此湛然識陰並非是真性。如急流水,遠望好似恬然安靜,流動急速相不能被看見,並非是因為沒有急流妄相。此急流若不是以妄想為根元,怎麼會接受妄習牽引呢?如果不是你的六根於互用中自在開合,這裡的妄想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得以消滅。故而你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微,就能湛然明瞭識陰內的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這個“精明湛不搖處”的識陰精明,並非是真的湛然不搖動。它就像急流瀑布一樣,遠遠看去如恬然不動的銀色布,若是近處觀察,還是能見到其急流妄相的。正因為同樣根植於妄想,才會受相同的妄習牽引,在分別計度中顯現出妄識業力。

這個識陰精明極為微細,要在六根自在開合的澄然中,方能見得到。

比如說,六根不能自在開合時,眼前的一個蘋果,實際上是六根分別覺知中,由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和合而成的一個幻相,這個粗幻相中,是見不到蘋果業識的。

當六根自在開合時,覺根清淨中就能見到六根串習幾微的蘋果之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這就是業識的真相。當我們看到蘋果時,實際上只是現業引發宿世業識而產生的一個融通妄想在色陰、受陰層面的妄相開顯,並非是蘋果真性。

(當覺讀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