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喜歡什麼樣的生活?

打工仔三哥


[捂臉][捂臉][捂臉]從我女兒生活方式來看,現在的年輕人是想過“有錢,有閒,不難,好玩”。


追風漢


作為一個還處於年輕時期的90後表示年輕人喜歡的生活是踏實又有熱情的生活,踏實的生活來源於家庭、工作與學習,熱情的生活來源於自己對生活的態度。

曾經夢想過仗劍走天涯,雲遊四方,擇一城而居,後來想想這些不是真實的生活,只是短暫的喜歡罷了。

比較喜歡現在的生活,春有花,夏有涼風,秋有碩果,冬有雪。週末能有時間陪家人,電腦裡有喜歡的遊戲和電影,書架上看完還想看的書。


速力菲母嬰平臺


喜歡有錢、自由的生活。


現在的生活都不叫生活了,你看看,學習和生活分不開,明明是假期,老師非要給我們留作業,讓我們週末看那些令人頭疼的題目。現在工作了,明明是下班時間,老闆仍會給你安排工作,告訴你:“明天要。”這是生活嗎?這不是生活吧?


生活的本質意義就是享受啊,學習和工作都很辛苦了,為什麼還要在生活中摻入這兩者的苦味?


我一直都是把生活和學習、工作分開。生活就努力享受,好好去玩,讓自己開心。學習工作就努力提升自己,在自己的崗位上認真負責。這樣的生活看似很普通,卻很難實現。


為什麼?因為社會發展很快,似乎不把生活與學習工作混在一起,就會被社會拋棄,怎麼努力都追不上。


可是哦,我寧願被拋棄,也不想追了,因為我在追的過程中累了。


我想躺在草地上看天空。


仔仔宅在家


心態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活法,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的權利,無論做什麼,在哪裡,我們都要懂得隨時調節自己,改變自己,總結自己,這樣才能夠適應環境,讓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尤其是我們年輕人,剛步入社會,涉世不深,要懂得規劃和學習才是重點!年輕人畢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同時也是國家關注的焦點,重點培養的對象,我們要明白少年強則國家強這個道理,話說回來,我們中國年輕人喜歡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呢?值得探討。



中國年輕人從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頗深,傳統觀念是以家庭為主,親情為主,老人們常說“做事之前先做人”人品永遠是第一位,所以說在教育方面文化底蘊深厚,對於年輕人來說成長環境優越,思想教育豐富多彩,這也是人才輩出的原因!只不過現在我們很多家庭從小給孩子的學習壓力太大,一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剝奪了多少年輕人的生活空間,對於年輕人本身而言,還是比較喜歡自由生活,因為有的時候因為家庭觀念,我們很多年輕人覺得過於束縛,做事情施展不開拳腳,因此有的時候逆反心理比較強!



現代化的社會是個互聯網時代,秀才不出門,曉知天下事!我們很多年輕人視野變得寬廣,學習的東西也是非常超前,可以說是彈指間。更多的時候希望父母能夠給予嘗試的機會,試錯的機會,想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畢竟我們也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想規劃屬於自己的生活,畢竟年輕人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喜歡自由生活,這也許就是我們年輕人共同心聲!



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年齡大了,是我們年輕人該付出的時候了,請父母放心,我們也學會了獨立,做事情懂得進退原則,在很大程度上想為你們分擔壓力,生活讓我們學會了珍惜和感恩,我們會銘記於心,不過作為年輕人我們要明白,自由並不代表可以揮霍青春,而是懂得生活規劃,不懂得事情要及時請教父母,畢竟他們是過來人,是我們生活永遠的導師!



有網友稱:‍‍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充滿了惰性,當然我也是這大多里面的一個,總是幻想著一張彩票中個五百萬是明天的事。然而,今天連明天的彩票都沒買過。這個問題是,嚮往什麼,我向往哪天李嘉誠啊,馬雲啊啥的,甚至比爾蓋茨啊,可以想到我這個流離在外的女兒,當然這是開玩笑的,我很愛我的父母,他們也很愛我。其實我最嚮往的是,可以一個人也可以和一個人,隱居山水之間,自給自足。‍‍


SunshineSage


年輕人喜歡什麼樣的生活,各圓其說。我眼中的年輕人分屬三派,積極派和懶惰派以及中間派。

一,積極派。有一群年輕人,積極向上,他們從校園就開始奮鬥,想用自己的優秀來獲取外界的尊敬,享受那種成功所帶來的光環。畢了業之後,依然熱愛工作,想在自己的事業的道路上走的風生水起,業餘時間學習各種技能,充實生活,成為職場的精英,追求高層次的生活。

二、懶惰派。喜歡宅在家裡,有事沒事喜歡躺在床上玩手機,並且自娛自樂。也沒覺得日子多麼無趣,只要能乘車,絕不步行,只要能點外賣,絕不燒飯,只要能坐著,絕不站著,能堅持玩手機到凌晨,第二天拖著熊貓眼去上班,習慣了這種生活,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三、中間派。就如我而言,年輕人中的一員,平時喜歡讀書,刷今日頭條,空閒之餘會寫點文字,節假日會出去旅行,追求自由而隨性的生活。約上三五個朋友,去風景美的地方溜達,然後拍點照片,發發朋友圈,也愛養些花草,追劇,看幾部電影,熱愛工作且專心致志,在年輕的時候多學點知識,積累點經驗總是好的,也會刻意去學些小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還會嚮往詩和遠方。





那年花開未飄雪


我是老年人,但我的心不老,我還特別喜歡看孟非主持的“非誠勿擾”這個節目。所以對”年輕人喜歡什麼樣的生活”,還是有一點點想要說的話吧。

現在的年輕人,當然和我們年輕時狂熱追求革命理想是大相徑庭,但是,也是有很值得讚歎的理想,那就是要把平凡的日子活出質感,對於生活常常需要儀式感,要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簡約自由是另一特點。也正因如此,很多年輕人在家居裝修時偏愛體現簡約主義的北歐風格。年輕人往往摒棄冗餘的裝飾,大部分不選擇中式的古典風格,堅持用簡單實用必要的傢俱,強調結構簡單,功能齊全,使用舒適,把握好空間層次。無論家居還是服裝,對淺色系都由衷偏愛,所以黑白色是當之無愧的主色調。米色因具備了白色的純淨與浪漫,卻比白色更溫馨,所以也被納為絕佳的色彩選擇。到大學校園,一眼望去,年輕活潑的身影,大多身著黑、白、米色和牛仔,確實比“中國大媽”們的色彩斑斕,讓人感覺優雅有味道。



醫食顧問小幫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4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da95000da4f3ad344636\

八寶粥的快樂生活


其實這個很好定義,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人,也造就了每個人的生活,性格習慣。

一、家裡不好的人,他嚮往的生活就是有錢人的人生活,但也有安於現實的,破罐子破摔的那種。

二、家裡一般的,認真的工作,嚮往的家人平安,圓滿。

三、家裡比較好的,大多數都是追求刺激,沒有怎麼上進。

四、家裡非常好的,那這個人就不用說了,像我這無拘無束刺激什麼刺激就去做什麼,等等等等,但還是有一些比較好。

總體來說大家都對未來比較理想的。兩種人一種人家庭圓滿啊,有老婆有孩子,另外一種就是追求自身的境界。


王誠道


年輕人喜歡發完工資就吃喝玩樂,錢花完了就把褲腰帶繫上,年輕就是這麼過來的


送貨人娛樂


年輕人喜歡什麼的生活不重要,重要的是年輕人應該選擇什麼的生活才是對未來的自己負責。

現在是個竟爭激烈的社會,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幾百萬之巨,每一個崗位都有許多人爭先恐後地搶,慘烈異常,沒辦法,僧多粥少,人們只有想方設法去擠去搶,去爭取,但是,也不可否認,有一部分年輕人是消極地面對社會,寧願啃老,寧願呆在出租房裡打遊戲,看劇,聽音樂,也不願出去工作,很奇怪啊!

老一輩不經常讓年輕人多吃苦,有上進心,做出一番事業麼?

我們可以看到在一線城市朝九晚五當個老老實實的程序員,很認真地完成每天的任務,很上進;另外也有年輕人,心甘情願地在老家當個認真負責的公務員,也很上進。在一線城市,每天花費兩到三個小時往返於工作之地和出租屋之間,大部分時間在擁擠的地鐵中度過,及至他們回到出租屋裡累得想睡覺;相比而言,這些在小城市下了班,隨後吆五喝六去和狐朋狗友,聚個餐,去KTV唱歌跳舞,去健身房健個身,陪父母伴侶孩子玩一玩,其實並沒有更上進。

上進從來都不是跟別人比有多累、多苦、多心酸。

上進是認真工作並熱愛生活,上進不只是工作,還要有時間,有閒心消費,能陪家人,能有能力隨心所欲地享受人生,你說呢?

真正的年輕人,有智慧的年輕人是會壓縮慾望,而不是拼命“上進”,他們關鍵是要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在一個什麼水平,不要刻意創造更多的慾望。在能開源的時機把握好機會,上進開源。但是如果到了開源無望的時候,得學會剋制慾望。慾望就像洪水猛獸,你不控制它,它肯定淹沒你。就比如愛情,一夫一妻就是讓你壓縮慾望,雖然沒有妻妾成群,依然可以有一生完美的愛情。很多事情都如此,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媒體的鼓動下盲目地擴張著自己的慾望,可,他們不知道一個成語---慾壑難填。現在,由於在長時間的書本遨遊中,許多的年輕人已經迷失了方向,讀死書,不讀書,這兩個極端不知讓多少年輕人深陷其中,知識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是,書本上的知識,他們年輕人會用麼,會活學活用麼,許多的年輕人一畢業就失業,迷失在千千萬萬的不想上進,只想混日子的大軍中。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年輕人,不必說他們看破紅塵,也不必說他們不在意犧牲個人時間與精力,他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從事公益事業。他們有的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作為志願者活躍在各個領域:幫助老人,走入殘疾人之家,給自閉症兒童表演節目。

因為他們清楚明白,世界上還有更偉大的事業:幫助他人,最快樂。

我所在公司的一個實習生,酷愛畫畫。他的所有帶薪年假全都用來旅遊,戴上全套繪畫器材,走南闖北尋找素村寫生,體驗人生。他說他將來希望開一個畫展。而就在上個月,他的一個作品得了一個小小的獎項。他也很快樂,說要去更多的地方,畫更多的人和景。

我也遇到過家境不錯的年輕人,開著保時捷上班的那種。

人很斯文,不愛說話,很低調。同事和他開玩笑,說你可不來上班啊。

他卻說父親想讓他繼承家裡的事業,但他不喜歡。他喜歡周遊世界,他要憑個人的能力賺一定的錢,他就去旅遊。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必擔心未來是怎樣的,也不必在意別人的眼光,這也許是我們大多數人做不到的境界啊。

早在幾千年前,老子就講明瞭理想社會的樣子: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然後老子就騎著牛出去玩了。

老死不相往來,說的多好啊,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沒有什麼交往,自然就沒有比較,不會有王老五和王思聰的區別,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不用整天拿自己和別人比,也不用擔心別人拿自己比來比去。

如果你年紀大一點,你一定會變聰明,要懂得和別人比較是沒有意義的,追求自己想要的才是最舒服的。

如果你仔細觀察,我們生活中很多行為,都是由預期(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判斷)決定的。當我們一直看好某件事兒的時候,我們的行為就會朝著對這件事兒有利的方向去進行,最後往往能夠得到好結果。但如果,我對某件事兒沒有期待甚至沒有時間去思考的話,這件事兒也許根本就不會發生。

我們普通人所做的每個選擇,相對而言其實都是正確的選擇。在做決定的時候,我們都是經過認真思考的,下三濫的事兒誰會去幹?那又何來錯誤之說呢?

所以,世界上對與錯是相對的,沒有對與錯,只有合理不合理,所以,從結果上來講,年輕人的有些選擇是短期的正確。有些選擇是長期的正確。

那就做出適合你的選擇吧,不必抱怨,也不必恐懼,大膽地去做你喜歡的事情,趁你年輕去享受人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