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在一提國外的某些文明,就會有人說是崇洋,到底是什麼心態?

自然神力源567


忍不住也來回答一下。

我也討厭盲目的崇洋媚外。

然而,請大家深思一下,盲目的崇洋媚外,是否比盲目自大,更有進步意義。


早晨——七色光


中國王朝最多300年,都是一個皇帝掀翻另一個皇帝,皇帝更替引發戰亂,人口減少經濟倒退,幾千年一直在原地打圈。西方民主的官是民選,官也是臨時的,選上就是官,下去就是民,最大的好處就是避免了戰亂,唯一的例外就是希特勒,但從概率上來說還是很低。


倚竹聽雨456


崇洋向來就是貶義詞,常與媚外聯在一起用。被戴上崇洋媚外的帽子,那是千夫所指萬人唾罵的。曾經的時代,知識分子專家教授戴這個帽子的多。我想這個詞應該是近代封建王朝的保守派發明的。因為自漢唐以來中國對外開放,交流暢通,從不拒絕外來文化與商品,沒有這一說。只有滿清政府為了維護統治,大部分人極力排外,閉關鎖國。尤其是被八國聯軍和日本人打敗之後,更是排外仇洋。但凡稱道學習西方的,便扣上這頂帽子。當然,確實也有人,在皇上面前是奴才,在洋人面前依然是奴才,是真正的崇洋媚外。而有識之士則不然。他們清楚的看到了世界的潮流,看到了西方先進思想先進科技給國家帶來的繁榮與強盛。所以從洋務運動開始,中國逐漸走出去買進來請進來,引進了很多西方的東西。首先就是思想。沒有孫中山為代表的民主共和思想,就沒有滿清的終結,中華民國的誕生。沒有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的馬克思主義,就沒有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可以說從洋務運動到改革開放乃至今天中央決定的堅持開放政策的整個歷史,都是一個學習引進西方先進思想和先進科技的歷史。好的東西不該崇拜嗎?比如馬克思主義?對友善的外國人不應該以禮相待嗎?究竟該怎麼區別崇洋媚外?就是因為買了蘋果手機進口車?說了外國怎麼怎麼好或者跟外國人結了婚?…從國家層面,中國已經步入強盛的大國地位,不存在崇洋媚外吧,那麼從民眾個人來講,在不危害國家防礙他人前提下,他有喜歡什麼崇拜什麼的自由吧。所以我覺得不要輕易用崇洋媚外這個詞。因為如果沒有充分證據這麼說人,反而顯得自己狹隘無知。


船到橋頭自然直65891806


什麼心態?慈禧老佛爺的心態唄!!。自以為是。夜狼(朗)自大。還老想著,中國乃天下之中,天下為中,需老外些,八方來拜,天天來拜。他們徹底忘記了,老外七國八國相約,名曰聯軍,舉著熱兵器(老火藥槍),干將進來,有國人,大聲喊著,刀槍不入,迎將上去。結果如何,不用再說。祖國,是世界文明古國。同時,也應清楚,四大文明古國是古巴比倫,埃及,中國,印度。各個國家,民族,文化,科技,各有所長,各有千秋。應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它山之石,可以功玉。孤方自償,只會走向未路窮途。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放眼世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走共同發展的道路。發展才是硬道理。


用戶9067524622729


提“國外的某些文明”。前提是,用什麼心態、什麼眼光、什麼見解提的,提出的目的是什麼,這很重要。為了貶損自我、為用他國的意識形態顛覆自我精神文明、為了發洩不滿而無厘頭的提國外的“某些文明”,這很可恥!所謂“崇洋”,是一葉障目的否定自己成績與尊嚴,阿諛奉承式的亳無注重事實邏輯的吹捧那些連自己都不甚理解的“國外某些文明”。這種行為、言論,自然會受到抨擊。


只是居民


一個堂堂中國人,華夏5000年文明古國,不是說不能過西方節日,或者西方文化,但是要明白一點學習可以,瞭解西方文明也可以沒問題,但是別把這些東西刻在你骨子裡。因為你是中國人你身體裡流著華夏的血,有的人每年什麼聖誕節你知道什麼是聖誕節嗎?你又知道聖誕節的意義嗎?知道聖誕節來歷嗎?更是有的人在國外帶了幾天,就有一種看不起中國人生活方式,生活習俗。動不動就冒出句中文夾著英文單詞,其實了一句英文不會說。我想說不尷尬嗎?真心話中國人怎麼了,經濟越是發展,生活越好,為什麼我們的民族自信卻沒有了。當今我們中國真的太欠缺民族自豪感了,直接一點自信心哪去了,當年抗日戰爭貧困潦倒。民族自信心卻從未抹去。我們再來看看日本,日本非常認可中國對日本歷史的影響,而韓國了是在想方設法抹去中國對韓國曆史影響,甚至不惜拋棄國家歷史文明。日本為什麼能在二戰過後,幾十年強大到世界發達國家,就是因為日本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民族自豪感,自信感。這一點我們必須得認。好了,不說了,說多了心累。最後一句話“西方並不是你想象的西方,而中國並不是你想象的中國”


啊凱


愛國其實很簡單,就是遵紀守法,誠信友愛,儘量不給別人添麻煩。大凡超脫這些,以愛國為旗幟,打擊別人,損害他人利益,又或者披著愛國外衣,實則封建保守,盲目自大的,都只不過是清一色的無賴蠢貨罷了。


酷魚750


沒人逼迫著去接受外來文化,都是大家自然而然的接受。崇洋媚外有點扣帽子。外部文化的先進性,自由性,娛樂性,是我們主動接受的原因!

就像我們各種抗日神劇,各種貶低日本,民間大的趨勢是喜歡日本文化的,動漫,產品,旅遊,移民,都大幅增長。

國內更容易被,貼標籤,扣帽子,唱高調,這不愛國,那不愛國,小題大做。特點:暴力,冷漠,殘忍,狹隘,不客觀。讓人們更願意接受輕鬆,自由,包容性大的外部文化


渲染的青雲


別侮辱中國人的智商!

網君減與簡的分析很到位。帖於大家分享:

這個話題其實多次被提及了吧,因為算是“比較敏感的話題”,出題人是不是想“掙流量”啊!

咱們先來看看這個題目中的要素:一提到國外的某些文明、就有人說是崇洋媚外……

好吧,這裡面看似出現了兩個相關要素:1、提到了國外文明,2、被說成“崇洋媚外”。

但其實分析這句話的語境,核心詞彙只有一個“一……就……”。

這麼看來,提問題的想討論的不是“文明不文明的問題”,也不是“崇洋媚外的問題”了吧。討論的核心簡單了!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我們自己。我們看待問題運用的知識,都是來自於自己的認知範疇(能力不同);我們表達自己觀點的“情緒”,的確也與自己的喜好相關;我們的表達方式,的確也受自身素養的約束(表達手段不同)。

那麼,結合題目的問題,“一……就……”,我認為是在強調“反對者”的一種“情緒的抒發和對抗的手段”。

從每個具體問題的“情緒和對抗”中,我們能些許分析出相關者知識範疇的大致邊界,也能大約看到相關者的喜好取向,更能體現出相關者的行為(表達)方式……

對於“國外文明不文明”不討論,對於“是不是喜歡這種文明、是不是提了國外文明就是反感我們自己的文明”不討論,問題僅僅限於“不能說”,“一……就”嘛!

這些情況下,為什麼會採用這種“簡單粗暴”的表達方式呢?我認為有兩種可能:

1、無知的人的無知的表達;我看這種佔多數,他們看問題,往往把有限的知識、混亂的情緒,採用最簡單的“非此即彼”的邏輯方式表達出來,混雜著不滿、憤恨還有很嚴重的“不自信”,似乎“說了別人的好就是再說自己的壞”,“見不得別人好也聽不得別人好”……跟他們較勁,完全是“自取其辱”嘛!

2、有知識但是別有用心的人;好吧,這個就不展開了吧,因為他們一定是想“搞點事兒”的……

不同的群體和不同的政見無處不在,希望我們能用更加豐富的知識來完善我們的認知、充實自己的情懷從而做到一個真正“自信”的人,實實在在的為我們的文明同時也為世界文明做貢獻!”


曹和平


每個國家都有長處和短處,這並不奇怪,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是明智之舉,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不斷的進步,這談不上崇洋媚外,不要光說漂亮話,不要大帽子滿天飛,這並不能證明你愛國,我們國家也有許多長處,外國人不也在學習嗎?我們國家安定,安全等等都是外國人需要學習的,社會在進步,祖國在前進,只有不斷的改進我們的工作,才能使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