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建立了整整40年的察哈爾省,1952年,為何會被撤銷?


1949年建國以後,有很多省份都被撤銷掉了,除了這裡提到的察哈爾省以外,還包括熱河省、綏遠省、寧夏省、平原省和西康省等等。

撤銷這些省份,其實都是有理由的。我們就主要來講講察哈爾省的撤銷經過吧。

請看上面這張民國時期的《綏遠、熱河、察哈爾省地圖》,顯然是與蒙古有關。

察哈爾在清朝屬於內屬蒙古,設置察哈爾都統進行管轄。內屬蒙古,既不同於內地省份,亦不同於藩部扎薩克。

因此,民國初年才設置了察哈爾特區。當時的人,是希望逐漸將內屬蒙古內地化,所以保留了都統負責制,管轄當地的鎮、縣,以及各種蒙旗、牧廠。

直到民國十七年(1928),國民黨才發起察哈爾建省的動議,併成立了省政府。


因此,察哈爾省的實際存在時間其實只有24年,根本不是題目所言的40年。

至於察哈爾省被廢除的原因,與當時內蒙古自治區的成立有關。

國家為內蒙古自治區的形成,試圖創造有利的條件。

例如,1950年9月,就把察哈爾省的多倫、寶昌和化德劃入內蒙古自治區,最終陸續將察哈爾盟、錫林郭勒盟劃歸內蒙。

而剩下的部分,顯然沒必要繼續保留省份,所以歸入河北、山西二省。

自此以後,察哈爾省就再也不存在了。


HuiNanHistory


察哈爾省被撤銷絕不是因為其人口過少或者為了軍事防禦需要,而是為了完全恢復內蒙古這一省級行政區作準備,而之所以要完全恢復內蒙古併成立自治區則有三點原因。

有人說察哈爾省被撤銷是因為其人口當時只有兩三百萬人口過少,但是我們要知道現在的寧夏和青海等省份人口比它還少,因此人口少或許有一定的影響但絕不是決定性的原因。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圖


還有人說撤銷察哈爾等省恢復完整的內蒙古是為了加強軍事防禦的需要,但是靠恢復一個省級行政單位就能增加軍事防禦能力無疑是非常扯蛋的,按這種邏輯呼倫貝爾地區更應該歸屬黑龍江才對啊。

事實上察哈爾和歸綏等省被撤銷內蒙古被完全恢復甚至還有所擴大最重要的原因無疑是為了滿足蒙古族同胞自治的需要,比如蒙古族同胞的烏蘭夫上將就為此積極努力,要不然恢復後的內蒙古為什麼會被叫作內蒙古自治區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


第二點原因就是內蒙古這一省級行政單位在清朝就存在因此國家提出來尊重歷史和照顧現實的原則完全恢復了內蒙古,甚至還把歷史上屬於黑龍江的呼倫貝爾地區也劃入內蒙古,因此國家對於內蒙古可以說是非常優待了。

清朝行政區劃圖

第三點就是我國在當時效仿了前蘇聯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先後成立了五個自治區,因此恢復內蒙古並建立自治區一點也不奇怪,當然我們知道蒙古族同胞一向是非常愛國的,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成立和繼續存在我們一點也不需要去擔心。


執斧談史說事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中國有不少省份如平原省,西康省,熱河省、察哈爾省等,名字都很熟悉,但是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個察哈爾省。

察哈爾這個名字,起源是蒙古族的察哈爾部。這個部落,是蒙古草原的一個出名的部落,意思是大汗宮殿的護衛,就是負責護衛大汗的部隊,也就是蒙古中央萬戶。

清代之時,蒙古依附大清,滿蒙結親,察哈爾部遊牧於宣化、大同邊外,拱衛京師——南障京畿,北控庫倫,東接熱河,西聯綏晉,為朔方要塞。

民國初,就設置了察哈爾特別區,到了民國十七年,改特別區為省,轄區面積可達28萬平方公里。當時的察哈爾省,轄十九縣,一市,四個督察區。總人口為二百多萬。

當時的察哈爾省,和熱河省、綏遠省、寧夏省,並稱為塞外四省。

新中國建立後的1952年,鑑於察哈爾省的人口少,地廣人稀,管理不便。更要考慮組建以蒙古族為主的內蒙古自治區,實現中華民族各民族大團結之宏偉規劃, 所以就撤銷了察哈爾省的建制,將其轄區分別劃歸於內蒙、河北、北京、山西四地。

四十餘年曆史的察哈爾省,就這樣走向了歷史的盡頭。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察哈爾省,清時稱“張垣特區”,歸察哈爾都統管轄。

1913年,民國成立的第二年,北洋政府為了更好的管轄塞外之地,將直隸省口北道和綏遠都統、察哈爾部、錫林郭勒盟四個區域合為“察哈爾特別區”,由察哈爾特別區都統管轄,第一任都統就是後來的直系首領馮國璋。



1914年,北洋政府又細分其行政區劃,在原轄地增設寶昌、康保、商都、集寧等4縣。

1928年,民國政府改特別區為省,設察哈爾省。轄宣化、赤城、萬全、懷來、蔚縣、陽原、龍關、延慶、懷安、涿鹿等地,轄區東接熱河省、遼北省,北鄰興安省、蒙古地方,西界綏遠省、山西省,南接河北省,面積大概接近28萬平方公里。



1949新中國成立後,察哈爾的行政區劃被重新調整。先是同年,晉北雁北地區、張家口市和大同市被劃入察哈爾,且大同市開始作為察哈爾省會。再是相繼設立雁北、察南、察北等三個專區。

1.雁北專區轄大同、陽高、廣靈、靈邱、渾源、應縣、懷仁、山陰、朔縣、平魯、右玉、左雲等12縣,駐地大同市

2.察南專區轄宣化、萬全、龍關、赤城、四海、延慶、懷來、涿鹿、蔚縣、陽原、天鎮、懷安等12縣,駐地宣化市。

3.察北專區轄張北、康保、寶源、多倫、崇禮、尚義、商都、化德等8縣,駐地張北縣。



1952,察哈爾省廢。大同市劃歸山西省,張家口市劃歸河北省,雁北專區劃歸山西省,察南專區除天鎮縣劃歸山西省外,其餘諸縣劃歸河北省,察北專區劃歸河北省。

察哈爾省之所以會取消,主要是因為毛主席致力於想要恢復“內蒙古歷史的本來面貌”。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時,毛主席就曾言“我們一定要恢復內蒙古歷史的本來面貌”,就是建立一個完全統一的民族區域,實現民族自治。畢竟察哈爾並不是所有地區都是蒙古族人的居住地,有些地區是漢民族的居住地。



於是就這樣,與其將部分原屬蒙古族的居住地劃分到內蒙古,其餘地區再單獨併為一個察哈爾省,還不如將察哈爾廢除,原蒙古族的居住地就劃歸蒙古,剩餘地區就劃入周邊的省份。

再加上察哈爾地廣人稀,物資匱乏,全省人口不足200萬,什麼都缺,如果單獨建省,肯定發展不起來,到時候國家肯定要花費更多的資源,更多的時間去扶持察哈爾省,與其這樣,還不如讓它拆開,由周邊各省分別划走一些區域,然後由各省分別負責划走區域的發展問題,而這樣做對國家,對察哈爾都是有利的。



於是,就這樣,1952年11月15日,在察哈爾軍區司令王平將軍的建議下,新中國決定廢除察哈爾省,將原屬察哈爾的地區分別劃入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地。


澳古說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就是為了建立內蒙古自治區。

蒙古人在古代是中國長城內王朝頭號大敵,宋明清都和蒙古人有過常年激戰。

以滿清為例,直到康熙時代還要準噶爾蒙古的大規模叛亂,需要國家動用幾十萬大軍對作戰,康熙都要御駕親征。

而滿清末期,蒙古人和沙俄勾結,把外蒙古獨立了出去。

而內蒙古地區的蒙古人一直在搞獨立。

在抗戰期間,內蒙古德王為虎作倀,投靠日本人建立了偽內蒙古自治政權,有自己的軍隊。而早在抗戰全面爆發之前的1936年,傅作義的國軍就在綏遠和偽內蒙古軍隊交戰。

到了1945年日本人垮臺,在蘇聯支持下,部分內蒙古人又叫囂和外蒙古合併,建立蒙古國。

那個時候,民國政府嘔心瀝血的對內蒙古分而治之,將原本內蒙古大體分為察哈爾、綏遠2省,還有部分地區被山西、熱河、寧夏佔據。

原本很大的內蒙古變成了好幾個省,分開治理,斷絕蒙古人聯合反叛的可能。

實事求是來說,此舉是比較高明的。

直到今天的臺灣版中國地圖中,仍然保留綏遠省和察哈爾省。

但1945年以後,解放軍的根據地主要是北方,也包括廣闊的內蒙古地區。

為了獲取蒙古族的支持以及受到蘇聯的影響(蘇聯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對於蒙古族的民族政策有一定寬大。

1945年11月26日,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大會在張家口市遠來莊禮堂隆重召開,共有8盟36個旗的代表等79人參加大會。烏蘭夫代表大會主席團致開幕詞。11月29日,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向全國發表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公報》,宣告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的成立,宣佈聯合會的宗旨和各項政策、主張,特別強調“內蒙古人民徹底解放,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

1946年4月3日,內蒙古自治運動統一會議,即著名的“四三”會議正式舉行。於永告訴人民網記者,這次會議是內蒙古近現代史上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會議從理論上、思想上解決了內蒙古自治運動的方向、“道路”問題,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對自治運動的領導地位,進一步統一、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對內蒙古自治運動的方針、政策等。

1947年4月2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現烏蘭浩特市)召開。5月1日,選舉產生以烏蘭夫為主席的內蒙古自治政府,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我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誕生。

5月19日,毛澤東、朱德給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發了賀電。

大家注意,這是1947年,當時新中國還沒有建立。

所以,到了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後,成立內蒙古自治區,取消綏遠和察哈爾省也就是必然。


薩沙


察哈爾省是民國時期的北方大省之一,與熱河省、綏遠省以及寧夏省並稱為“塞北四省”。所以狹義的塞北地區其實就是指這四個省份,廣義的塞北泛指長城以北。

新中國成立後,熱河、綏遠、察哈爾三省均被撤銷,而寧夏則變成了自治區,曾經的塞北四省均不存在了。

察哈爾省的由來

1912年,中華民國將原先清朝時期的直隸省口北道、綏遠都統、察哈爾部、錫林郭勒盟設置為了察哈爾特別區,簡稱為“察”,這是因為這裡是歷史上漠南蒙古察哈爾部的活動地區。

1928年,國民政府將察哈爾特別區省級改置為省,這就是察哈爾省的由來。歷史上的察哈爾省包括今天山西省的北部、河北省的北部以及內蒙古的部分地區,面積遼闊。



從地圖上看得出來,察哈爾省和熱河省都是拱衛京畿地區的屏障,因此軍事價值十分重要。不過由於深處塞北、地廣人稀,所以察哈爾省的經濟並不發達。察哈爾省的北部是遼闊的牧場,省內僅有的幾個大城市也只有張家口、大同、宣化等等,所以地廣人稀,全省人口才只有200多萬,還不到一些南方省份的零頭。


察哈爾省的撤銷

解放後,新中國在1952年撤銷了察哈爾省的建制,主要是出於兩點。第一,當時中蘇關係比較融洽,所以察哈爾省的軍事價值已經大大降低。再加上察哈爾省人口稀少、比較貧窮,已經沒有單獨建制的必要了。

第二,新中國為了將擴大內蒙古自治區的轄區面積,將察哈爾省大部份地區、寧夏省的北部地區、綏遠省、熱河省的部分地區都划進了內蒙古自治區的範圍中。因此,塞北四省的大部分土地都被融入了內蒙古自治區裡。


歷史的荒野


2022年,北京將攜手張家口舉辦第24屆冬奧會,屆時張家口將再次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矚目的焦點。

作為曾經的察哈爾省的省會,張家口的走紅也讓這個省份再次被人們所注意。

不過,這個省份從1913年設置到1952年撤銷,只存在了40年!

1952年,一次重大的行政區劃調整在神州大地上鋪天蓋地地展開。察哈爾省、熱河省、綏遠省以及西康省等省份相繼被撤銷。我國的行政區劃又大致回到了清朝時期的形態。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調整?特別是察哈爾省,為什麼會沒入歷史的塵埃中呢?靜夜史認為這和當時我國的內外環境變化有直接的關係:

1、民國時期積貧積弱的現狀

止損,就是讓損失降到最低,在民國,特指領土的損失減到最小。

貧弱是民國的第一印象。因為歷屆的力不從心以及有心無力,所以儘管看起來很民主,以及很自由。

但貧弱終歸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噩夢!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但並沒有改變中國貧弱的現實。不僅如此,沙俄還趁清朝動盪不安之時,煽動喀爾喀蒙古活佛獨立,並不斷向內地進攻,攻陷內蒙古全境。清朝北方瞬間失去廣闊縱深,長城再次成為國門一線。

雖然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袁世凱出動軍隊用了3年時間收復了內蒙全境,但是對於外蒙的失去,北洋政府無可奈何。

北洋政府積貧積弱的現實決定了他們沒有能力維持領土完整,如果沙俄扶持外蒙再次發動對內蒙的侵略,北洋政府還能不能抵擋真的不好說。

所以,先期提出的“蒙地建省”方案被提上日程,蒙地建省就是在原屬於內蒙古的區域,建立北洋政府直接有效管轄的行省,這是邊疆治理的一大進步。

蒙地建省將原來的內蒙古區域拆分成四個省,分別是熱河、察哈爾、綏遠和寧夏。

將蒙古一分為四最大的好處就是在北部面臨入侵時,民國不會一下子損失整個內蒙古超過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至此,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成為“塞上四省”。1913年,察哈爾成立特別區,1928年,察哈爾正式建省!

應該說,民國的蒙地建省還是有一定效果的,比如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寇的鐵蹄很快佔領東三省,隨即開始向熱河和察哈爾等地區侵略。

1933年,日軍侵佔熱河全省和察哈爾部分地區,戰火蔓延到長城一線,但綏遠和寧夏得以保全。

2、共和國面臨的內外新形勢

1949年是我國曆史的一個新紀元!標誌著積貧積弱的國家一去不復返,這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權從此有足夠的決心和能力維護國家主權完整。

這個時候,作為止損而存在的察哈爾等省處境就很尷尬了。

早在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就宣告成立,這是民族自治的先河。隨即,內蒙古地區領導人烏蘭夫開始為恢復內蒙古故地而努力。在國家的支持下,內蒙古不斷向西擴張,察哈爾、熱河等省份的面積被大大壓縮。

此時的共和國,和北方的蘇聯保持了密切的關係,暫時沒有北方國土受到撕裂的威脅,因此察哈爾這樣的省份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於是撤銷勢在必行。

此時,撤銷察哈爾省主要有以下幾點考量:

  • 安全考量:

在民國時期,拆分內蒙古不單單是止損的需要,還有一個分而治之的考量,將大省拆分為小省後,分出的小省份在實力上是無力對抗中央的。

但是在建國後,這個擔憂不存在,民族自治已經是國家自信的一個最佳表現。再者,內蒙古被拆分,不同的地理單元各成一體,反而更容易形成地方割據。而將不同地理特徵的地區合併為一個完整的內蒙古,則形成割據勢力的可能性反而更低!

所以恢復清朝的大省份設置,也是共和國國家自信的一大表現!

  • 經濟考量:

建國之初,百廢待興,減少省份數量是節省財政開支的一個重要手段。

因為察哈爾省的位置橫跨長城,這意味著察哈爾省是個農耕文明和遊牧民族的過渡省份,這樣的省份把不同的經濟區雜糅在一起,對於全省經濟的發展非常不利,如果將察哈爾省拆分,將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分開,反而有利於各地區的發展。

  • 政治考量

從古至今,首都的安全都是各個政權需要首先考慮的事情。

封建王朝時期,都城選址一般都選在地勢險要的地方,比如長安,比如洛陽。只有都城穩定了,帝國才能蒸蒸日上。

元朝開始定都大都後,將大都周邊地區作為中書省,即拱衛大都的京畿之地。

明朝定都北京後,同樣將周邊的河北地區設為北直隸,拱衛北京的安全。清承明制,直隸繼續存在且面積擴大。

但是在民國後,隨著南京成為首都,北京隸屬於河北,北京周邊的張家口成為察哈爾省會,承德成為熱河省省會,這就讓河北、察哈爾和熱河三個省的省會緊緊相連。

這種情況毫無疑問是不適合三個省的發展的。而當北京再次成為首都後,張家口和承德就更不可能成為省會了。所以恢復明清時期的京畿之地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撤銷察哈爾熱河,將張家口和承德併入河北,使河北成為北京的有力屏障是必然的選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新中國撤銷的省區其實不光是察哈爾,還有熱河,綏遠。

察哈爾在清朝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個時候稱為張垣特區,真正稱為察哈爾的時候是在民國,不過在北洋政府時期的時候,稱為察哈爾特別區,後來到了民國十七年的時候,也就是1928年國民黨就改為察哈爾省了。一直到新中國時期,到了1952年的時候新中國撤銷了察哈爾省,把察哈爾的領土分解到其他省了。

察哈爾一開始的範圍包括現在的張家口市,撤銷之後後來劃給河北了。大同市,撤銷之後後來劃給山西省了。宣化市,這個就比較麻煩了,後來也就是劃給張家口了,也就是河北了。雁北專區,察南專區,察北專區。

新中國撤銷察哈爾省的理由也是多方面考慮的,一方面是因為察哈爾地廣人稀,物產匱乏,所以根本不再適合再設置一個省了。

另一方面就是尊重內蒙古,出於對蒙古人民的尊重和歷史問題來考慮的。其實在1935年的時候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發表了《對內蒙古人民宣言》,提出“取消熱、察、綏三行省之名稱與實際行政組織。到了1949年的時候當時毛澤東主席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也是指出了:我們一定要恢復內蒙古歷史上的本來面貌。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時候內蒙古自治區就已經成立了,所以根據恢復內蒙古歷史上本來面貌的原則,也就開始把察哈爾的很多地方劃給內蒙古了,比如說但是察哈爾的化德、寶源、多倫部分地區等等地區都是劃給了內蒙古。到了1952年的時候也就正式撤下了察哈爾省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察哈爾是民國建立之後為拆分內蒙古而設立的省,因為當時民國積貧積弱,外蒙古這時藉機宣佈獨立。而當時日俄又把目光盯上了廣柔的內蒙古,迫於無奈,只能把內蒙古拆分成幾個小省,目的是為了止損。


(以上是民國時期察哈爾珍貴郵戳票)

民國二年(1913年),以直隸省口北道和綏遠都統、察哈爾部、錫林郭勒盟設置察哈爾特別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置為省,轄境相當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北京市延慶縣,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大部,烏蘭察布市東境。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積為278957平方公里(一說283675平方公里)。東接熱河省、遼北省,北鄰興安省、蒙古地方,西界綏遠省、山西省,南接河北省。

之所以1952年第一批撤掉察哈爾省,是為了恢復內蒙古自治區原貌,因此把察哈爾省拆分了,讓內蒙古恢復了清朝時的行政區劃面積。



湘平古珍郵館


察哈爾省建於1912年,舊省級行政區,簡稱“察”,省會初駐直隸省張北縣,民國十七年改置為省,省會駐萬全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析萬全縣縣城置張垣市,省會改張垣,在今張家口市橋西區。察哈爾省包括現在山西省北部、河北省北部,及內蒙古一部分地區。轄區面積近28萬平方公里,比內陸各省要大。但人口稀少,1947年只約210萬,遠不及當時河北山東各省的五分之一。

察哈爾省主要城市包括張家口、大同、宣化,北部遼闊地區有牧場,沒什麼像樣城市。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成立,1949建國後察哈爾北部轄區劃給內蒙古,這進一步造成察哈爾存在空間縮小,變得不像一個省。隨著全國局勢基本穩定,察哈爾拱衛京師的任務降低。且大同和張家口本來就不屬於察哈爾,所以在1952年,察哈爾省被撤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