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誰在修長城?

岳陽樓

李商隱

漢水方城帶百蠻,

四鄰誰道亂周班。

如何一夢高唐雨,

自此無心入武關。

春秋時期的長城

早在春秋時代,長城就已經開始修築了。由於列國之間長期進行兼併戰爭,各國為了互相防禦,便在各自的轄境內築起城牆來。這是一種大規模的防禦工程,它不同於只能守衛一個都邑或據點的城堡,而是構成一條較長的防線,護衛著相當廣闊的地區。這是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軍事學和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而出現的軍事工程的一項重大創造。據《左傳》記載,楚國很早就修築了長城,原稱“方城”。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諸侯進兵楚國。楚成王派屈完帶兵迎放。齊桓公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擺開陣勢,讓屈完-同觀陣,並威脅說:以這樣眾多的兵力有誰能抵擋得住?有什麼樣的城不能攻下?屈完回答道:君王如果以德來安撫諸侯,誰敢不服?如果要用武力,楚國是有方城作為城防、有漢水作為濠溝的。齊桓公了解到楚國已有準備,城防堅固,終於同意雙方訂盟講和,收兵而回。這裡提到的方城就是楚長城,它的防禦功能是很顯著的。

先秦時期,誰在修長城?

長城規模的擴大

戰國時期,由於戰爭規模的擴大、戰爭運動性的增強和作戰地域的延伸,各國開始建築更大規模的防禦工程,於是,“長城"的修築規模比以前更大了。齊國的長城是利用原有的堤防連結山脈陸續擴建而成的,大致走向為西自平陰防門,沿泰山北崗而東,歷經萊蕪、博山、臨朐、沂水、莒州、日照,直至膠州灣之大珠山。早在戰國初期,三晉就多次攻入齊長城,這表明齊國長城的西部在這時即業已建成。隨著兼併戰爭的激烈程度日甚,公元前350年,齊國又曾“築防以為長城”,進行了長城的擴展工程,使其加長加固。由於齊國長城多由堤防擴建而成,所以也被稱作“長城鋸防”。魏國的內地長城有兩處,- 是通常所稱的“魏長城”。 它由洛水(北洛水)的堤防擴建而成,南起於鄭(今陝西華縣),越渭水、洛水,經今大荔、洛川等縣,沿洛水東岸的堤防北上。由於其位置偏於魏國西部,因此也被稱為魏“西長城”。魏同時又修築了“中原長城”,大致走向是從卷(今河南原陽西)開始,經陽武(今原陽縣東南)- -直到密 (今河南密縣東北)。由於這條長城位處魏國的南部,故也被稱為魏的“南長城”。魏國修築長城的戰略意圖非常明確,就是為了抵禦秦國的東進。除了上述諸侯外,為了抵擋來自南方的進攻,趙國、燕國也修了南

長城。七雄中最強的秦國的長城大約是秦昭王在位時期修築的。

防禦遊牧部族的侵擾

戰國後半期,位處北部地區的燕、趙、秦三國,除了面臨著複雜的中原各國的縱橫兼併之戰外,還有一個防止北方遊牧族騷擾的問題。這些遊牧民族精於騎射,機動靈活,來去疾速,非中原各國的步兵車兵所能夠制約。所以,趙、燕、秦諸國在發展騎兵正面抗擊遊牧部族襲擾的同時,也運用內地築長城的經驗,在北境建築長城。趙國的邊地長城始築於趙武靈王時期,前後有兩條。前條在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沿今狼山一帶修築。後條從今內蒙古烏拉特旗而東,經包頭市北,沿烏拉山向東,經呼和浩特北、卓資和集寧市南,抵達今河北省張北縣南。趙長城系土石築成,現高一米至二米不等。秦國的邊地長城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沿黃河經今蘭州至寧夏。燕、趙、秦三國的北邊長城修築,對於抵禦北方遊牧部族的內侵騷擾,維護內地人民生產、生活的安寧是有i積極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