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疆發新品,看植保無人機如何讓企業們“痛並快樂著”

眾所周知,作為我國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絕對霸主,大疆對於農業的關注一直比較強烈。自2012年首次將無人機技術引入農業領域以來,2015年其又設立了大疆農業品牌,截至目前,其旗下已經誕生了T系列、MG系列等眾多不同的植保無人機產品。


從大疆發新品,看植保無人機如何讓企業們“痛並快樂著”

圖片

  而就在近日,大疆也是對植保無人機進行了技術與產品的全面升級。11月5日,其對外發布了T系列的最新之作T20,表示在集成前代優勢的基礎上,對新產品噴灑、避障、充電等功能做出了優化升級,讓其擁有了更安全、持久和高效的作業能力。

  不過,即便擁有了如此多的植保無人機產品,即使對技術和產品進行了不斷的推陳出新,大疆方面依然表示,無人機在植保應用的落地發展還才剛剛起步,推動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目標實現的道路仍任重道遠。大疆認為,植保無人機的收穫季遠未到來。

  無人機成植保新寵

  近年來,由於農村勞動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糧食供需矛盾的日益凸顯,以及植保自動化程度偏低的不斷暴露,越來越多企業看到了無人機在農業植保領域的發展空間和應用潛力。鑑於此,除大疆之外,極飛科技、天鷹兄弟、高科新農等無人機企業也都不斷研發和佈局植保無人機。一時間,便讓無人機成為了植保行業的“新寵”。


  從植保的角度來看,無人機確實具備良好的落地條件和應用基礎。因為傳統的農業植保模式對人力依賴巨大,自動化程度不高,植保的效率和質量都比較低下。同時,人口紅利消散和農村人口減少的現狀也增添了植保的難度與成本,在這樣的背景下,無人機高效、靈活、低成本、無人化、精準化的優勢便帶來了植保升級的新福音。

  而從農民的角度來看,無人機在植保領域的落地也帶來了不小實惠。最直觀的便是無人機的應用讓農作物種植和生產變得更加輕鬆、更加高產,這不但解放了農民的雙手同時也帶領了農民的致富,可以說意義十分顯著。與此同時,無人機的應用也讓農民自身角色獲得了轉型升級的機會,讓農村和農業生產不在成為大家逃離的目標。

  除此之外,從農資角度來看,無人機的應用也算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無怪乎成為眾人追捧的植保“新星”。按照傳統的農業植保方式,農業發展只能維持在粗放式、集約化、小規模的階段,農資不管是投給服務商還是設備商,都很難獲利和見到前景。而無人機的出現則點燃了他們的熱情,新技術帶來的新發展賦予了農業新生命,農資也從中看到了新曙光。


  企業發展難點初顯

  由此可見,無人機成為植保新寵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各方期待的結果。在如此利好的形勢下,無人機在植保領域的發展有望點燃農業熱情與前景的同時,也有望推動自身產業的不斷向前、快速成熟。只是,對於短期內的無人機企業來說,可能會是唯一的那個“受傷者”。

  畢竟,對於當前的無人機企業來說,植保無人機不管是研發還是應用都面臨著高門檻、高投入、高技術、低迴報的尷尬境遇,企業自身如果不具備強大的實力和雄厚的資金很難堅持下去。同時再加上同行間的激烈競爭與比拼,能突出重圍的企業少之又少,很難做到不受傷。

  那麼目前,造成企業頻頻受傷的具體因素都有哪些呢?

  首先是技術要求高、革新快。由於我國耕地面積廣闊,氣候環境多變,作為種類豐富,無人機對不同的作物、氣候和地勢都需要不同的技術來應對,這對植保無人機研發提出了技術上的高要求;


  其次是應用門檻高、滲透慢。由於農戶對待植保機基本持看熱鬧的態度,眼下在一些省市下轄區和自然村推廣普及較為困難。而滲透率的低下讓無人機缺乏實際數據作為研發基礎,企業想要推動產品功能創新也比較難;

  最後是產品投入高、盈利難。無人機在技術和應用上的高難度,決定了其研發成本的高昂,現階段,無人機產品都是上萬或者數十萬,一般農戶很難用得起。不管降價與否,高昂的成本、低下的滲透率都導致企業盈利困難。

  解決問題將是關鍵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也算理解了為什麼大疆一方面要堅持不懈的關注植保無人機發展,堅定不移的推動植保無人機技術和產品革新;另一方面內心苦澀的說做植保無人機不賺錢、發展植保無人機任重道遠。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無人機企業們“開心點”、壓力小一點呢?或許還需要政府政策的“施以援手”,以及企業自身的“吃苦耐勞”。


  有業內人士坦言,在發展受挫、盈利困難的情況下,政府的支持十分關鍵。比如近年來政府給予的購機補貼政策,以及植保無人機試點行動,便解了不少中小企業的“燃眉之急”。政府的紅利補貼讓他們有一定的資金投入產品研發、銷售和運營,不必再為短期的生存難題而苦惱,能夠一門心思的致力於做好產品、做大市場、推動產業走向成熟,確實給了他們有效的鼓勵和支持。

  與此同時,企業自身也需要“百折不撓”、靈活發展。一方面,頭部企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一定降價,引領整個行業邁入更加良性成熟的發展;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將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拿過來,助推產品技術、功能更加與時俱進、滿足需求。除此之外,企業還可以通過合作的形式打通行業間技術壁壘,通過技術、經驗等共享減輕獨自發展的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