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面對藩鎮割據的死局,為何100多年都毫無作為?你怎麼看?

yl大愛牛奶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逐漸形成,終唐之世,唐朝皇帝也沒法解決藩鎮割據,反倒越演越烈。到後來,唐朝全國上下都是藩鎮,皇帝不過控制長安周圍那麼一點地方,天下類同於春秋戰國。到宣武鎮的節度使朱溫崛起,篡唐建立後梁,唐朝最終被藩鎮滅亡。

要說面對藩鎮割據,中後期的唐朝皇帝為什麼沒有辦法,那還是得從藩鎮是如何形成的說起。

一、唐高宗、武則天統治時期,隨著唐朝的國土迅速擴張,邊境需要常備兵、職業兵來駐守,做為臨時兵的府兵制開始崩潰,到唐玄宗時期,終於設置了天寶十節度,是為藩鎮最初的雛形

唐朝的府兵制,是從北周、隋朝繼承下來的,府兵平時耕種、戰時徵集,兵農兩不誤,在帝國初期是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但到唐高宗後,隨著唐朝屢屢取得軍事勝利,版圖急劇擴大,臨時兵種的府兵已經無法適應邊境駐守的要求。於是,募兵制的常備兵、職業兵越發重要起來。到唐玄宗時期,府兵制已經完全崩潰,於是玄宗在邊境上設置了十個節度使,統領這些常備邊兵。這些節度使們不光擁有當地統兵權、還多半兼任著當地的人事權和財政權,幾乎就是當地的土皇帝,藩鎮雛形已經出現。只是,那個時候,因為唐朝政府掌控得還比較到位,十節度使都聽皇帝的,還不是割據勢力。但在這個時候,安祿山、哥舒翰等人,已經可以暗地裡培植自己的私人勢力,不僅搞走私買賣、還建立服從於自己的幕府,他們手下的將領多半都是自己推薦提拔,這就為以後安祿山的造反埋下了伏筆。

二、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直到763年唐玄宗孫子唐代宗時期,叛亂才被平定,唐朝為了加速叛亂的平定,對安史叛將予以姑息,從而在黃河以北一帶,形成了強大的河北三鎮

安祿山發動叛亂後,雖然進展迅速,攻陷洛陽當了他的大燕皇帝,但僅僅一年後,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此後,因為叛軍內訌,唐朝本來有一舉蕩平叛軍基地的可能,但是唐玄宗的兒子唐肅宗為求速勝,一意要先行收復長安、洛陽兩都,對河北一帶的叛軍遺留放鬆了圍堵,終究造成了史思明勢力的急劇擴大。又因為對已經投降的史思明處置不當,造成史思明再次造反,叛亂又起,洛陽再度失陷。以至於直到唐代宗繼位後,史朝義兵敗自殺,叛亂才表面上被平定。史朝義雖然敗了,但叛軍在河北的勢力依然龐大。有鑑於史思明降而復叛的教訓,已經平叛將領僕固懷恩對叛將的求情,唐朝對安史殘餘予以姑息,不但沒有繼續剿滅他們,還封他們的將領為節度使,從此,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幾乎都成為河北三鎮的地盤。

河北三鎮,最初分別是成德鎮的張忠志(安祿山義子)、魏博鎮的田承嗣(安祿山、史思明前鋒大將)和盧龍鎮的李懷仙(史朝義留守范陽的大將),加上昭義鎮的薛嵩(叛軍大將)、平盧鎮的侯希逸(本是反安祿山的,但此時也割據山東半島),當時的整個幽州、河北、山東等廣大地區,都成為半獨立的割據勢力,只不過名義上向唐朝稱臣而已。

三、從唐代宗直到唐憲宗之前,都只能對河北三鎮予以姑息,唐代宗的兒子唐德宗曾想削平三鎮,結果因為內憂外患,差點造成唐朝提前滅亡,此後,唐朝不得不飲鴆止渴,以新設立的藩鎮對抗舊的藩鎮,結果藩鎮越來越多

不得不說,雖然關於河北三鎮的歷史資料是缺乏的,然而河北三鎮對唐朝的離心力是巨大的。不僅三鎮的節度使自己想割據,藩鎮內的諸位將領、軍隊以及藩鎮管理的百姓,似乎都不想被唐朝所管制。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節度使們想割據,想當土皇帝,這可以理解。事實上,藩鎮內的將領、軍隊兵士們也要依靠藩鎮的存在而享有許多特權,造成他們成為世代相繼父子兵。而藩鎮內的百姓,似乎享受著比唐朝更低的賦稅徭役,從而讓他們對藩鎮更加支持。唐玄宗後期,越來越窄的官場上升通道,也讓很多士子投入藩鎮幕府,成為他們實現抱負的快車道。

所以說,唐朝後來的皇帝拿藩鎮沒有辦法,更多是唐朝深層次的問題造成的,而不是唐朝皇帝的個人能力所能決定。

唐德宗曾經幻想平定藩鎮,卻被藩鎮和內部的叛亂打了個措手不及,差點當了亡國之君。從此後,唐德宗全心全意斂財去了,對藩鎮更加放任。但是,為了對抗河北三鎮的龐大勢力,以及保障唐朝漕運線路的安全,河東、宣武等藩鎮越發強大起來,唐朝要以藩鎮對藩鎮,這是迫不得已,卻不得不這樣做。

到唐德宗的孫子唐憲宗時期,唐朝的藩鎮已經有四十八個,全國上下都是藩鎮了。

四、唐憲宗耗竭天下民力,打敗了各路藩鎮,實現了唐朝表面上的短暫統一,但他一死,局面就迅速土崩瓦解,藩鎮們紛紛再起,從此不可收拾

唐憲宗被稱為唐朝中後期的第一英主,他的確打敗了許多藩鎮,還甚至逼著河北三鎮中的兩鎮向他投降,在他統治末期,實現了表面上的天下一統。然而,這種統一局面在他死後迅速崩壞,人們都把罪責歸咎於他無能的兒子唐穆宗,這只是看到了表面現象而已。事實上,唐憲宗耗竭天下民力實現的天下一統,既沒有解決藩鎮割據的根本問題,還讓唐朝在百姓中失盡民心,唐朝高官成為幽州節度使後,書生般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更成為河北再亂的導火索。

以當時的形勢,唐朝不能解決好各路藩鎮裡軍將士兵的待遇問題、不能解決好藩鎮內百姓們的賦稅徭役的問題,那麼藩鎮再亂是遲早的事兒。然而這種事兒,即便唐憲宗再活二十年,恐怕也解決不了。

唐憲宗解決藩鎮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是靠武力震懾,然而把強大的藩鎮拆分成更小的幾個藩鎮而已。雖然更小的藩鎮力量確實更小了,但唐朝的實力和民心,其實也在屢次戰爭中被極大的消耗。

五、當黃巢起義爆發前後,藩鎮開始不聽唐朝號令,自相吞併,那些強大起來的藩鎮,最終形成了一個一個的王,最後五代十國誕生了,唐朝也就滅亡了

拆分強大的藩鎮,唐憲宗這種作法沒有錯,但錯在唐憲宗的子孫即便連被拆分後的小藩鎮也無法控制。結果這些小藩鎮間反倒可以互相吞併,造成一些大藩鎮的形成。

黃巢起義爆發後,唐僖宗的政府越發沒有威信,對藩鎮們聽之任之。於是,藩鎮們彼此間的吞併加速,由此,朱溫崛起於宣武鎮、李克用崛起於河東鎮、楊行密崛起於淮南、錢鏐崛起於吳越、王建崛起於川蜀、馬殷崛起於長沙,這些人都是憑著武力上位,再四出吞併,唐朝不但不能把他們怎麼著,還只能紛紛封他們為王。

後來,朱溫把唐昭宗劫持到洛陽,又幹脆殺了昭宗,篡唐建立後梁了,那些原本就割據的藩鎮們,也各自稱王稱帝,於是五代十國開始了。

一個可笑的現象是,當河北三鎮都強大時,雖然他們是半獨立的、搞割據,但是至少承認唐朝政府。但當他們被唐朝拆分、弱小後,或者被李克用征服、或者被朱溫佔領,河北三鎮滅亡了,唐朝也就滅亡了。因此有個說法是,河北三鎮和唐朝的命運實際是聯繫在一起的。

不管怎麼說,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根本無法解決藩鎮割據的深層次問題。唐憲宗以軍事手段的強壓勝利,不過是極為短暫的。在某種程度上,中後期的唐朝和某些藩鎮之間,其實有這共榮共存、又矛盾不斷的關係,畢竟他們在鎮壓地方民眾暴亂的趨向上一致的。當唐朝的漕運生命線都被藩鎮切斷時(淮南、宣武等鎮),朝廷的經濟其實已經崩潰,再失去河東(李克用)、河中(王重榮)的兵力支持,唐朝的滅亡也就可以想象了。


星火辰


藩鎮割據在唐朝時期尤為盛行,它通常指的是某些藩鎮的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而唐代藩鎮割據主要表現在河朔,而河朔割據又集中在三鎮。這三鎮的節度使的力量確實不可小覷。

唐代藩鎮節度使是以唐朝封疆大吏的資格自擅一方,其財政基礎依賴於國家的賦稅收入,其武力憑藉是法律上屬於國家的正規軍隊。藩鎮裡的那些割據藩鎮既企圖遊離於中央集權之外,又不能徹底否定中央統治。

<strong>

<strong>

唐代後期的藩鎮裡,東南藩鎮從財力上支撐朝廷,邊疆藩鎮對外作戰,中原藩鎮則具有鎮遏河朔、屏障關中、溝通江淮的作用。河朔藩鎮與中原藩鎮在割據與防割據的相持關係上,中原藩鎮與邊疆藩鎮在維繫內外均勢的平衡關係上,邊疆藩鎮、東南藩鎮與中原藩鎮在武力和財力的相互依賴關係上,構成了一個既密切聯繫又互相制約的整體結構,從而維繫唐王朝相對穩定地統治了一百多年。

那麼唐朝皇帝面對藩鎮割據的死局,為何100多年都毫無作為?

一、藩鎮自治程度太高

節度使在地方上是作為各種藩鎮的頭,在地方上可以說是一個“土皇帝”般的存在。同時,這些節度使還有父死子繼的規定,唐王朝想任命新的節度使去接替都不行,儼然成為了一個世襲的國度。另一方面,藩鎮的節度使不給中央繳納賦稅,擁有自己獨立的財政權,於是節度使便將錢糧拿來培養自己的“軍隊”。藩鎮上的軍隊調遣權皆由節度史所有,中央根本驅使不動,這些兵痞子吃著地方節度使發放的錢糧,眼中也只認節度使,不認皇帝了。

從內在結構來講,藩鎮是很難被皇帝下手鏟除的,真是狗咬刺蝟——無從下口。

二、不是沒有作為,而是根除不盡

唐憲宗李純不是沒有對藩鎮下手,但是在他死後藩鎮割據如同野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他任用了兩個著名的宰相,一個叫裴度,一個叫武元衡。當時,老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突然死了,其子吳元濟秘不發喪,然後向中央請示子承父業。唐憲宗為了打破這牢不可破的藩鎮割據的場面,於是直接將其請求駁斥回去。

這下不得了,吳元濟開始帶兵造反,一路上燒殺搶劫,兵鋒直逼洛陽——當時的東都。唐憲宗派李愬去平叛,於是就有了著名的“李愬雪夜襲取蔡州,擒獲吳元濟之役”,這是一成功的奇襲戰的典型戰例。

最終吳元濟被捉,正當唐憲宗準備嚴懲的時候,具有憂患意識的其他節度使坐不住了,都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當時有一個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就開始和中央叫板,甚至派遣刺客在長安城刺殺宰相,於是發生了古代政治史上駭人聽聞的事——宰相在路邊被刺客刺殺。面對如此奇恥大辱,唐憲宗硬生生的咬緊牙關,聚一口真氣不散,將互相幫扶的藩鎮節度使統統收服。在他當政的這十五年期間,天下藩鎮大部分皆被平定了。<strong>

可是唐憲宗一駕崩,一切努力付之東流。

唐朝並不是坐任藩鎮割據叫板中央,但實在是藩鎮對外滴水不漏,朝廷根本無法瓦解,同時藩鎮之間形成了一個隱形的利益共同體,互相幫襯著反對中央的清剿,彼此平衡消磨之下,最終拖垮了唐王朝。


鄧海春


煌煌大唐最終亡於藩鎮,令後人徒生無限感慨!那麼為什麼唐朝皇帝,對於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竟然會毫無辦法,而只能聽之任之呢?個人淺析有以下三個主要原因。

一、藩鎮割據於地方,其“勢”己成,朝廷極難扭轉這一趨勢。


藩鎮勢力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所致。乃是由於國家政策沒有與時代同步,沒有因時而變、因事而變造成的。

在唐朝初年,因為力量有限,而四周部族力量強大,而不得不在邊疆地區設置“行軍大總管”,用以集中力量及時抗擊敵人的入侵。這種形式維持了一段時間,最後在唐玄宗時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唐玄宗在執政的前半期,承接了唐太宗、唐高宗打下的基礎,因而國家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僅國力強盛,而且國勢在整體上呈現出一種“外向型”發展趨勢,在開元盛世時,不僅四夷賓服,而且唐朝的疆域還很遼闊。

為了及時應對邊疆各部族的異動,避免因鞭長莫及而有誤大事,朝廷便在各個重要的邊疆地區,設置了“節度使”,並由他們掌握軍隊,以利於“有事”時及時應對。這一舉措曾經很有效果,起到了穩定邊疆、鎮撫四夷的作用。

然而時間久了,再好的政策也會變味。伴隨著皇帝的逐漸懈怠,朝局的不斷變化,以及邊疆局勢的變動——節度使這一原本單純的軍事單位,逐漸開始涉及到了民事權、財政權、用人權,且時間越久權力越大,只是節度使們的權力輕重有異而已。

在這個有害於國家穩定的基礎上,危機開始展現。終於在公元755年釀成了“安史之亂”的悲劇!這場叛亂是造成唐朝由盛而衰的重大轉折點,雖然最終叛亂被平復下去了,但是在平叛過程中,又形成了更多的節度使擁兵自重。而且唐朝還在內地又新增加了許多節度使轄區,試圖要以“藩鎮制約藩鎮”。

從此以後,唐朝中央的權威日削,而地方的權力日重。最終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節度使們己將轄區經營成了自己的私人屬地,就連朝廷用人也得受到他們的制約。久而久之,各個藩鎮割據於地方的局面就形成了!而再想扭轉這個局勢,己經是不可能的了!

二、唐朝中央與地方曾經形成過,某種形式上的平衡,因此無意也無力改變這個局面。


唐朝中央也並非拿藩鎮一點辦法都沒有。至少在黃巢起義前,中央與藩鎮還是有過長期的平衡局面的。

那時雖然藩鎮已經近乎於呈現出半獨立狀態,但是大多數藩鎮還是聽從皇帝和朝廷的命令的——唐朝中央可以命令聽從詔令的藩鎮,去打擊或壓制那些反對中央的藩鎮。

而且朝廷也掌握著一支精銳的武裝:中央禁衛軍——神策軍。這支精銳部隊成了中央震懾地方的有效手段之一。正是因為有了他們和朝廷的賞功罰罪、封官賜爵等手段的配合,各地藩鎮才會呈現出大體穩定的局面。

在黃巢起義前,這一局面是無法改變,也輕易改變不了的。而到了黃巢起義之後,平衡局面己被徹底打破了。此後朱溫、李克用以及其他地方的藩鎮勢力,己經膨脹到難以復加的地步。唐朝中央已經失去了對於地方的掌控能力,大唐朝廷隨之也即將陷入名存實亡的局面之中了!

三、唐朝中央內部混亂,因此沒法集中力量從藩鎮手中,奪回權力。


自唐朝中期以後,朝廷便逐漸陷入了君主權力和宦官權力的爭鬥漩渦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的權威,也降低了朝廷的威信。

有許多權力極重的宦官,甚至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或太子,就連中央禁軍——神策軍,也落入了宦官的掌控之中。從此以後很多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制於宦官。形成了“奴欺主”的局面。

而且宦官依仗著皇帝情願或不情願的“寵信”,對朝廷政務也多有干涉。宦官同朝廷大員們也有著紛繁複雜的矛盾與權力衝突。使得許多不肯依附宦官勢力的正直大臣,在朝堂之上無立椎之地。

朝廷官員之間也長期存在著所謂“牛李黨爭”的局面,這是晚唐病態政治的體現之一。牛黨是由依靠科舉上位的官僚構成的,他們同依靠門蔭勢力為官的李黨,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與衝突。

各種內耗,是使唐朝中央無法集中力量,從藩鎮手中收回權力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朝廷只能眼睜睜地坐視藩鎮勢力的坐大,而無可奈何。

以上粗略分析,便是唐朝皇帝和朝廷坐視藩鎮勢力壯大,而毫無辦法的原因了。

藩鎮割據、壯大,最終使得唐朝因此而滅亡,中國也因此而被拖入了“五代十國”的亂世之中。


北疆同心


應該說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中央政府的實力和控制力就大大地減弱了,除了在形式上保持住了統一之外。實際對上對地方藩鎮已經沒有任何統治力和控制力了。而地方藩鎮也只是表面上認‘’上面‘’這個大唐皇帝。實際上卻是自行其事。藩鎮割據的出現首要原因就是府兵制破產。而唐朝之所以無法結束藩鎮割據是不能也沒有辦法,更不敢。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唐朝之所以又延續一百多年,還多虧了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以後,皇帝徹底不信任朝臣,宦官主政時代來臨。唐朝中央政府的實力的減弱,軍事權力實際控制在宦官手裡,而財政還是人事也不是皇帝完全控制,這樣就造成沒有能力消滅各個藩鎮。而地方藩鎮不繳納賦稅。大唐的租庸調製已經破產。兩稅制又不足以充實國庫收入。也就是說,在財神政和經濟上唐朝政府也無能力征繳了。沒錢如何消滅藩鎮,國家禁軍戰鬥力下降。迫不得已用以藩制藩的策略,調一個藩鎮去打另一個藩鎮。但是唐代規定,藩兵出藩打仗要多付一倍的工資,這些錢都是朝廷出,本來就沒有錢,這下就更加財政緊張。而且打下來的地方還不一定就歸復朝廷。德宗朝還發生了涇原兵變,調去平叛的藩兵就是因為錢沒有給足,自己造了反。 各地藩鎮連成利益共同體,彼此照應,而且對朝廷裡主張削藩的大臣進行恐怖暗殺(武元衡被殺)協調策略共同對付朝廷。使得朝廷也不敢削藩了。河北三鎮簡直就是國中之國了。



但藩鎮割據卻也延續了大唐的國祚。其最大的‘’益處‘’就是,藩鎮為唐朝基本抵禦了地方民間起義,少數部族叛與入侵。因為依靠唐朝中央政府自己已經沒有這樣的實力來了。說不好早就亡了。雖然藩鎮主觀是為了自己想,但客觀上延續了唐朝的壽命。藩鎮對朝廷的要求無非是三點:不繳納賦稅,自給自足。保持軍隊的獨立。藩鎮權力的內部消化解決。再從雙方衝突來說。都是朝廷削藩持“進攻”態勢,而藩鎮則是防守反擊型的,維持現狀就行。衝突原因基本上就是藩鎮的上一任節度使去世了,要立自己兒子接班,或者嫡系將領。要求朝廷“加封”(承認),一開始朝廷不認,那就打,誰贏了聽誰的,後來朝廷衰弱,也就成立了橡皮圖章了。但地方藩鎮又必須需要朝廷的認可。雙方算是達成一個微妙的‘’平衡‘’。而朱溫滅唐以後,各個藩鎮立即各自稱帝。也就是五代十國。


唐朝中央禁軍的衰弱。太監亂政,中樞機構混亂。財政破產,以及必須依靠藩鎮抵禦外來入侵都使得唐朝無法徹底消滅藩鎮。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的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1、唐朝皇帝面對藩鎮割據的死局並非毫無作為,例如唐德宗和唐憲宗的作為。只是藩鎮割據狀態積弊太深,只有通過唐末農民起義推翻唐王朝統治,“五代”統治者對藩鎮勢力反覆鬥爭,由後周和宋初統治者完成消滅藩鎮割據。

<strong>

2、唐朝藩鎮割據產生難以消除的原因在於:

一是“府兵制”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均田制”的崩潰。均田制和府兵制分管唐朝的土地和軍事,不僅保證了前線士兵的糧食補給,還為中央提供了充足的兵力,減少了軍費開支。從唐高宗、武則天時起,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土地兼併展劇烈,均田制逐漸破壞,到開元、天寶年間,均田制徹底崩潰。農民失去了土地,紛紛逃亡;地主階級逃避兵役,府兵來源因此受到了很大限制,不能再擔當鞏固中央集權的職責了。最終在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唐玄宗徹底廢除了府兵制。取代府兵制的是募兵制,這種方式優點是加強了將領與士兵的聯繫,增強了戰鬥力,缺點是絕對的服從導致其成為割據的軍事資本。

二是唐王朝邊疆危機導致軍事政策發生變化。唐朝中期,邊疆形勢越來越嚴峻,吐蕃對唐朝西部的侵擾引起了朝廷的重視。唐太宗和松贊干布去世後,唐廷對外要實行“啟土”政策,與吐蕃發生了戰爭,唐軍損失很大。為了保衛西部邊疆,唐朝把原來設防在邊境的一些軍隊調到了西部地區。而正是這一舉動,使得原本被監控的突厥降戶不受控制,突厥勢力趁亂崛起,建立了東突厥政權,開始不斷派兵侵擾唐朝,成為唐朝北邊的大患。設立藩鎮在當時有利於抵禦外來侵略。

3、唐朝中期唐德宗、憲宗對藩鎮割據所做的努力:唐德宗時主要是:實行“兩稅法”是在“均田制'後”租庸調“難以實施背景下,進行的稅務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削弱藩鎮財政加強中央財政的一種措施,為憲宗時平叛打下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唐憲宗啟用裴度、李愬等名臣賢將,直接對藩鎮用兵,元和十二年,蕩定淮西,元和十四年,平定淄青十三州,只不過後期憲宗驕縱,不再有徹底剷除藩鎮抱負,最終為宦官所害。

4綜上,唐朝皇帝面對藩鎮割據的死局也曾努力過,也取得過一定成效,但主要是靠當時的賢君明主來推動,不能從根本上消滅藩鎮的威脅,只有通過農民戰爭將經濟、政治、軍事政策重新洗牌,由後來統治者完成消滅藩鎮。

<strong><strong>

參考文獻:《唐朝為何解決不了藩鎮割據》 王春南

《唐代出現藩鎮割據的原因和影響》 徐海濤

《唐代出現藩鎮割據的軍事原因》 田甜 李茹

《唐中葉的削藩措置及其作用》 齊勇鋒


<strong>


燕山史話


至於這個問題,我想問問題主,如果一億人民幣掉在你家客廳,你需要多久能夠撿完?打這個比喻,就形象的告訴你,一個國家,受到嚴重破壞以後,不管是沒在破壞和內在破壞都是一樣的,你在想修復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李世民之後,除了李志站在李世民打下的牢固基礎上還能有所作為之外,後面的武則天登上地位,就像給前面的唐朝捅了狠狠的一刀,等李顯上位的時候,有軟弱無能,自己的女人亂政,他不敢管,最後被毒死,李旦繼位的時候,韋后和太平公主,兩股勢力互相牽制,互相壯大,李旦一家怎麼能夠挑戰的了,兩家勢力都把朝中能用的資源全都用盡,李旦根本就沒有資源可以利用,到了,李隆基繼位,靠著勵精圖治的魄力,重新開發資源,最後用手上新開發的資源,重新把權利拿回到手上,結果呢,李隆基晚年,沉迷楊貴妃,荒蕪朝政,重用安祿山,被安祿山後面捅了一刀,這刀之深,差點命都沒有了,最終丟車保帥,才把老命給撿回來,命是撿回來了,位置卻被自己的兒子佔去了,這個兒子就是李亨,也是窩囊鬼,自己的媳婦和史朝義亂搞,給李亨戴了一頂大大的綠帽子,自己還不知道,無辜的把自己的兒子也葬送了,那時候是內憂外亂,裡裡外外都是李豫在處理。畢竟,李豫還有點“政治頭腦”。不然,早被張氏奪去了,等李豫上位的時候,這個帝國早就是一盤散沙了,裡裡外外都是,他拼命的想捏攏,就是捏不起來,傳給後面的越難捏攏,因為本來還算溼的沙子,結果被太陽越曬越幹,越難捏攏,最後來了一場大風,全都刮跑了,這就是黃巢起義。一個杯子,碎了一次,還有百分之九十能恢復出原來的百分之九十,再碎一次,能恢復原來的百分之六十,越往後面碎的越厲害,到最後已經無法成型了,也喪失可用性。


科拉伊奇


本來,開疆拓土自高祖開始,李唐的本領不弱。眾所周知隨末亂象初,李唐先下手為強,已然呈擴張態勢。但擴張的同時,唐中央領導集體也顧慮了手握重兵的藩鎮將領潛在的犯上作亂的危害,只是出於中央兵馬的數目有限才不得不給地方勢力極大的權力,以安撫地方勢力,這必然形成藩鎮勢力。

藩鎮權力在握,在設置初期起到了應有的作用,實現了鞏固政權、減少中央財政撥款、維護地方治安、使人民安居樂業、各層休養生息的功能,形成初期確實功不可沒。



但隨著藩鎮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犯上作亂跡象彰顯時,朝廷已無能為力,此時藩鎮實力強大到能與中央集權叫板的地步,安祿山、史思明帶頭起鬨,皇帝(唐明皇李隆基)老兒只好落荒而逃,被逼賜死妃子(楊玉環貴妃)、當了太上皇,落下千古笑柄!想撤藩,可能嗎?說實話是藩鎮想撤銷中央以代之,沒實力說話不算數!


此後一言難盡了,安史之亂後,疆域遼闊的李唐邊境形勢紛亂複雜,連續的戰亂,外教的介入,朝庭內部的紛爭,經濟中心的南移對削弱藩鎮割據勢力都有影響,而北方少數民族對唐中央政權的覬覦幾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也是當務之急,怎麼辦,睜隻眼、閉隻眼了!誰叫李唐王朝祖宗沒先見之明,非設置藩鎮呢?


希望星晨58298869


其實,說唐王朝100多年都毫無作為的實在是有點言過其實了。


藩鎮割據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籠統的來說,唐朝的藩鎮格局和募兵制有著極大的關係。可是,更為直接的一點便是唐王朝為了平定安史之亂,而埋下的嚴重的藩鎮禍根。


這裡面有一個很特殊的人---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原本是唐王朝的平叛功臣,在平息了為期七年之多的安史之亂之後,僕固懷恩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不至於受損,於是在安史之亂平息之後,將曾經的燕軍大將都做了一定的安排,並且歸還了他們的統兵之權。


唐王朝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紛爭,算是默許了僕固懷恩的這一項行為。


可是,正是唐王朝的默許,為以後數百年的晚唐埋下了一顆隱患和毒瘤。


安史之亂後,沒能成功收繳這些曾經反叛將領的統兵之權,這不僅僅意味著唐王朝的服軟,也暗示著唐王朝開始和地方上的將領有了一種微弱的利益合作關係。


或者說,這些叛將在承認唐王朝的皇權的同時,也在時時刻刻的維護著自己的降權。


唐王朝如何制衡藩鎮之禍?


題主所說的100多年毫無作為,其實有一點誇張了。


從代宗皇帝在平息了安史之亂後,雖然說和曾經的河北叛將選擇了一種極其平衡的妥協關係,他們終究是唐王朝萬里河山中的一顆顆毒瘤。


到了德宗皇帝的時候,德宗皇帝雖然說沒有給這些藩鎮下一劑猛藥。可是,在對待藩鎮的態度上可是異常的強硬,德宗皇帝所採用的的方法是“籠絡”、“離間”、“分化”的策略來一步步的收拾。


這種解決藩鎮的方式,對於已經漸漸貧弱的唐王朝來說,無疑是作為睿智的方法。


剛剛上臺之後,德宗皇帝就將西川節度使崔寧徵召到了京師,算是將西川節度使這顆毒瘤悄無聲息的拔掉了。


德宗皇帝的屢屢出手激怒了山東道節度使梁崇義,德宗皇帝的機智似乎超出了別人的想象,他積極收攏了李希烈,成功的借李希烈之手除掉了囂張跋扈的梁崇義。


如此種種,怎麼能說唐王朝100多年對於藩鎮毫無作為呢?


藩鎮的裂變和崛起


晚期的唐王朝不是不想收拾這些已經異化的藩鎮,而是皇權已經被宦官們完全架空,晚唐的每一位帝王已經成為了宦官手中的一個正義的標杆,能夠行使這些皇權的已經成為了那些腌臢不已的宦官集團。


這些唯利是圖的小人,他們壓根不會明白,如何用皇權去對待各地的那些藩鎮們,如何合理分化他們,又如何合理弱化他們。


對於他們而言,藉助皇權幹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是最為重要的。


什麼國家,什麼帝位,什麼藩鎮,這些他們統統都不會放在心上,皇權已經成為了滋生他們權力的溫床。


而此時,那些各地的藩鎮得到了有效的強化,藩鎮勢力越強化,中央對於地方藩鎮的控制就相對越弱,藩鎮對於黎民百姓的壓迫也就越嚴厲。


如此一來,皇權弱化,藩鎮強化,百姓奴化,這些一系列的演變,已經讓唐王朝的真正統治權名存實亡,漸漸農民的矛盾被極度的激化,隨即爆發了農民大起義。


所以說,不是唐中晚的帝王不想努力,而是他們已經沒有能力去駕馭目前的唐王朝所面臨的種種複雜的局面,這種局面不光光是藩鎮,還有宦官專權、朝堂黨爭,幾乎所有的矛盾都被迅速的激發,這些帝王所能面對的也僅僅是做好宦官手裡的那個提線木偶,看著自己的李唐王朝漸漸地被蠶食,被覆滅。


歷史總探長


不能說唐朝的皇帝毫無作為,唐朝皇帝裡面也有大有作為的皇帝,像唐憲宗,他對藩鎮割據起了極大的約束作用。

唐憲宗即位後,他看到地方的藩鎮勢力危及到中央集權後,就採取了不少措施打壓藩鎮。唐憲宗首先殺雞儆猴,他派裴度與李愬攻打淮西節度使,其中“李愬雪夜入蔡州”便是精彩的一幕。唐憲宗把淮西拿下後,給其他藩鎮造成了極大的震撼,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獻地歸順朝廷,並以長子入侍為質;宣武節度使韓弘入朝,並兩次貢獻大量絹帛、金銀、馬匹,要求留在京師。可見在唐憲宗時,中央壓過了藩鎮一頭,致使“中外鹹理,紀律再張”,出現了“唐室中興”的局面。但可惜唐憲宗命不久矣,還沒有等到他大展宏圖就一命嗚呼了。


之後的唐朝皇帝對藩鎮就再也沒有機會了,他們想對藩鎮動手都是有心無力。這還是因唐朝積重難返,內部問題過多。像兵制的問題,社會的問題,這些對唐朝來說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也是很難妥善解決的問題。而且藩鎮個個手握重兵,在他的勢力範圍就是他說了算,皇帝要是沒有足夠的實力對他們實在沒有辦法,正所謂“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再說唐後期皇帝手中並沒有軍隊,都被宦官掌握了,皇帝想解決這個死局也是有心無力。

再者,唐朝後期少數民族崛起,像吐蕃就是一大威脅勢力,中央政府還得靠地方藩鎮抵禦外來的挑戰。雙方就是相互利用,相互對抗,誰也不能把誰怎麼樣,要不然就是兩敗俱傷。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歷史百家爭鳴


唐朝中期土地兼併使府兵制瓦解,募兵制出現,唐玄宗為打擊邊境的少數民族政權建立藩鎮。藩鎮的兵力越來越多,中央的力量反而弱於藩鎮,導致安史之亂爆發。

本來安史之亂時可以解決藩鎮問題,唐肅宗在靈武登基時,宦官李輔國、妃子張良娣幫助很大,內宮勢力逐漸控制朝廷。官軍奪回長安後,朝廷裡文武大佬都受到宦官的打壓,名相李泌看到朝堂之上烏煙瘴氣,局勢穩定之後就隱居山林過起了閒雲野鶴般的生活了。郭子儀武將中功勳最大,一直是功高不震主的典型,誰又知道宦官帶人挖了他家祖墳,只能忍了。其他將領像僕固懷恩等看此情景,為避免兔死狗烹紛紛做了一件事情,“留寇”自重。

僕固懷恩追擊史朝義到莫州,田承嗣看到安史叛軍氣數已盡,騙史朝義去幽州,自己押著史朝義家眷投降僕固懷恩。名義上田承嗣投降了,卻稱病不肯出城,並以重金賄賂。此時僕固懷恩也害怕會被朝廷削去兵權,暗中與田承嗣、李寶臣、李懷仙、薛嵩等安史叛將聯絡,引為外援。四人後來也到僕固懷恩軍中謝罪,表示願意效勞。由此唐朝藩鎮割據最重要的河朔三鎮形成,其它邊境地方像西北、劍南、河東也要派重兵把守,也是以藩鎮形式存在。只是此時唐朝中央對藩鎮有一定影響力,賦稅只是截留部分,唐朝法令還能在這些地方實行,除了軍隊,地方官員還能委派部分。

唐朝中央內部一直處於內鬥之中,導致中央無法集中力量解決藩鎮問題,只能採取打一個拉一個的辦法。除非像李希烈那樣要稱帝的,一般都是打擊刺頭,但也不會趕盡殺絕,總體上藩鎮問題屬於可控範圍。真正使藩鎮問題變成死局的是田承嗣的死。

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在彌留之際想要把節度使的位置交給侄子田悅,讓節度使世襲。此例一開各大小節度使為了能夠世襲,開始聯合對抗中央。節度使的任命和中央無關了,新的節度使想要順利接位需要討好士兵,從此驕兵悍將成了決定繼承權的力量,朝廷再也無法控制藩鎮割據。

唐憲宗李純登基後大力打擊藩鎮割據,朝廷內用幾位賢相,如裴垍、李絳、武元衡、裴度等對藩鎮強硬派。朝廷建立神策軍,宗室大將李愬也很給力,先平定叛亂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以雪夜奔襲蔡州生擒吳元濟聞名天下。接著又打敗了首鼠兩端的李師道,使唐朝藩鎮形勢大為好轉。宰相李絳分化河朔三鎮,使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參與圍攻李師道,並率六州之地歸順朝廷,朝廷派李愬為魏博節度使。如此大好形勢下,中央應該能很快平定藩鎮割據,實際是李愬到了魏博根本指揮不動魏博牙兵。(各節度使挑選強壯有力的士兵組成的精銳稱牙兵,只服從節度使,以魏博牙兵最為精銳,屢次發動兵變廢舊主迎新主。)也就是從田悅世襲節度使開始,各節度使組織的牙兵成了決定局勢的人,即使李愬這樣名滿天下的名將也沒用。當時人們甚至稱:“長安天子,魏博牙兵”,把牙兵和天子並列,這還是唐憲宗時代對藩鎮最有威懾力的時候。李愬病逝後,朝廷派田弘正的兒子田布出任節度使,沒多久就被手下的牙將給逼死了。

唐朝中央憲宗後期開始朝政日益敗壞,憲宗把中央直屬的神策軍交給宦官指揮,大臣們又陷入“牛李黨爭”。宦官和大臣各自找藩鎮為支援對抗對方,何談解決藩鎮問題。黃巢起義以後為鎮壓起義,藩鎮割據一發不可收拾。除了原有的節度使,一些地方團練勢力強大以後也開始割據,自稱或要求朝廷承認他們為節度使,原本屬於中央控制的財稅來源地的東南地區也開始割據。中央的神策軍軍官都是由宦官所收養的乾兒子,只聽從宦官指揮。唐朝皇帝到了這個時候財稅收入沒有了,中央禁軍掌握在宦官手裡,皇帝的廢立有宦官或者勢力強大的藩鎮說了算,只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