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魏忠賢在明朝隻手遮天,卻鬥不過一個剛剛繼位年僅17歲的崇禎?

用戶58803258887


朱元璋的制度設計好啊,在幹掉胡惟庸之後,連宰相也廢黜了,重新組建了內閣,皇權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這是朱元璋留給子孫萬萬年的制度框架。當大明朝的武將被朱元璋收拾得差不多的時候,老朱又發現,文官其實也不大靠得住,就算有“剝皮實草”的刑罰來懲處貪官汙吏,也難以消除腐敗,於是,組建了錦衣衛,來監察百官。文官(內閣)、武將、監察分別向皇帝負總責,任誰有多大的官,多大的勢力,皇帝一句話,分分鐘可以讓誰下地獄,上天堂,這就是朱元璋的制度絕技。

到了朱棣時代,朱棣又發現,錦衣衛與文官不斷結合,滋生了新的腐敗。於是又成立了一個東廠,來監察百官及錦衣衛。到了朱見深同志當皇帝之後,他發現東廠錦衣衛又和文官武將搞腐敗,於是,又成立了西廠來管監察,監管東廠錦衣衛和百官。就像《龍門飛甲》裡陳坤說:你東廠管得了的事我要管,你東廠管不了的事兒我也要管,夠明白了吧。西廠成為最高級別的監察機構。

很多人對錦衣衛、東西廠有所誤解,是因為受到《明史》的影響,其實這個監察機構只負責偵緝、提供線索以及報告等事務,並不直接施之以刑法,所謂廠衛殘害忠良,欺壓百姓,屈打成招之類完全是對廠衛制度的誤解。

到了天啟皇帝朱由校這裡,在經歷了“挺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之後,朱由校對文官集團完全失去了信任,啟用自己信得過的太監魏忠賢。當時,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完全掌控了朝廷的權力,大有架空天啟皇帝的架勢,天啟皇帝想要扭轉局面,只有擺脫文官集團,才能令行禁止。萬曆皇帝就是太過軟弱才縱容了文官集團的囂張。

於是,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和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這場鬥爭,在天啟皇帝的大力支持下,魏忠賢獲得勝利,所謂東林黨以楊漣為首的七君子被魏忠賢下獄殺死,從而也開啟了天啟改革的步伐。要是沒有魏忠賢對文官集團的鐵腕打擊,那麼天啟皇帝也難以有效施政,明朝中興的局面漸入佳境。

可惜,天啟皇帝死得太早,死之前還千叮囑萬囑託要兄弟朱由檢(即崇禎帝)“魏忠賢能看大用”,但是17歲的崇禎皇帝並沒有聽進耳。

崇禎即位後,文官集團不斷在他耳邊指責魏忠賢,有道是“三人成虎”,大概崇禎以前也聽說過魏忠賢的鐵血手腕,開始對魏忠賢表現得很敬畏,隨著文官集團不斷的讒言,崇禎帝被文官集團成功洗腦,於是將魏忠賢免職並流放,文官集團害怕崇禎帝回心轉意,一定要魏忠賢死,就不停的在崇禎帝面前說魏忠賢的壞話。崇禎太過年輕,沒有天啟皇帝的經歷,以為明朝的文官集團是最可靠的士人,於是追加聖旨,要嚴懲魏忠賢。魏忠賢知道必死無疑,上吊自殺。

後,在對魏忠賢的抄家中發現,魏忠賢家產完全出乎文官們的意料,完全不是他們所說的貪汙納賄以千萬計,不過是幾件普通值錢的傢伙什罷了,於是,文官集團便硬生生偽造了魏忠賢貪汙多少多少,算是徹底將魏忠賢打到為止。

當大明朝亡國之時,崇禎帝朱由檢寫下“文官個個可殺”的時候,不知道他還記不記得哥哥的囑咐。

關於崇禎帝能夠輕易解除魏忠賢的權力並不是問題的重點,也沒什麼可說的,因為明朝的政治制度決定了皇權至上的原則,前面說了,皇帝手中的權力十分集中,啟用和罷免只在一句話之間,不存在需要鬥爭才能執行。


青燈問史


這個問題有意思,也值得我們這些後來者進行反思。

由於崇禎是明朝末代皇帝,因此,在一般人印象中,他一定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然而,為什麼他卻在即位的時候,當機立斷,把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全部消滅呢?

理解這個問題,我們才能瞭解明朝末期政治的複雜性。

魏忠賢的進宮之路:因好色賭博輸光家財,最終閹割進宮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必須稍微來了解一下魏忠賢的進宮和晉升之路。

魏忠賢是北直隸河間府肅寧縣人,他原名魏進忠,是在天啟二年才改名為魏忠賢。

魏忠賢沒有上過學,不認識字,然而卻伶牙俐齒,能說會道。在進宮當太監之前,他就在當地與地痞流氓關係非常友好。

年輕的魏忠賢還是一個色鬼,經常進出青樓,還喜歡賭博。自己沒錢吧,還一擲千金。就這樣,魏忠賢把家底都揮霍乾淨了。

怎麼生活呢?魏忠賢一狠心,就把自己閹割了,入宮去當太監了。當時,魏忠賢才21歲。

魏忠賢如何爬上權力巔峰?聯絡客氏,忽悠天啟皇帝

進宮之後的魏忠賢,因為聰明伶俐,官職一路直升,最終成為天啟皇帝(當時該是太子)朱由校生母王才人的典膳太監。王才人死後,又來到李選侍的身邊。

可是,這還不夠。魏忠賢還需要找更硬的靠山。這時候,他就開始巴結客氏。客氏,原名巴巴,原本是保定府侯巴兒的妻子,十八歲時,生下了自己的兒子之後,被選入宮中充當朱由校的乳母。

客氏為人妖豔淫蕩,在宮中經常有淫穢的傳聞。

朱由校估計有戀母情節,等他長大之後,對這位乳母百般依戀,從乳母變成了自己的戀人。最變態的是,朱由校大婚之前,還與她發生了關係。

等到朱由校即皇帝位之後,客氏被封為聖夫人,與天啟(也就是朱由校)形影不離。客氏生性嫉妒,由於此時自己無法生育(已經四十多了),後來還偷偷把天啟與其他人生的孩子毒死。

魏忠賢為了巴結客氏,花費了五百兩銀子辦了一桌酒席,與她同飲。兩人一拍即合,一個想要繼續往上爬,一個想要拉外援,形成了狼狽為奸的同盟。後來還有人說,客氏與魏忠賢還“私為夫婦“。

二人聯手,為魏忠賢掃清了障礙,魏忠賢一直做到了司禮監秉筆太監(最高職位)。此外,二人還進一步籠絡朝廷內外的黨羽,把持朝政,形成了“閹黨”,魏忠賢被稱為“九千歲”。

這個天啟皇帝也不爭氣,他不喜歡理朝政,只喜歡做木匠活。魏忠賢抓住了這一機會,每次都是在天啟皇帝做得更高興的時候,魏忠賢前去稟報大事。天啟很不耐煩,說你看著辦吧。就這樣,朝廷內外所有大事都取決於魏忠賢。

後來,魏忠賢甚至還搞起了個人崇拜,全國各地都的官員為了巴結魏忠賢,紛紛給他建立生祠。魏忠賢心裡非常受用。

天啟臨死前想讓信王即位,嚇壞了魏忠賢

但是好景不長。等到天啟五年(1625年),有一天,天啟皇帝和乳母客氏和魏忠賢跑到西苑湖上游玩。三個人在船上把酒言歡,忽然一陣狂風吹來,小船翻倒,一起掉落水中。

多虧太監們搶救及時,天啟等人才沒有被淹死,但天啟因為受到過度驚嚇,再加上身體不好,開始重病不起。

兩年後,天啟重病加劇。天啟說:“凡是重大朝廷事務全由閣臣與廠臣計議商榷,用心贊襄”。不知道是不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天啟突然開始關心起朝政。

也許是天啟預料到命不久於,隨後開始安排後事。由於天啟沒有子嗣,有的三個,一個早夭,另外兩個也被魏忠賢和客氏弄死。因此,天啟想讓自己的五弟朱由檢入承大統。

這一下,魏忠賢和客氏開始慌亂起來。為什麼?因為朱由檢和他們二人結下了樑子。

話說朱由檢的母親死的早,朱由檢很小就由西李選侍撫養,後來由交給了東李選侍。東李對朱由檢很好,可是這個人在宮中不苟言笑,剛直不阿,魏忠賢和客氏非常忌憚她,因此就多次栽贓陷害,最終默默死去。

天啟皇帝召見朱由檢,交待了後事。這個時候,朝廷中人人自危,朱由檢也擔心隨時有可能被魏忠賢害死,於是表現得非常淡然,韜光養晦。天啟讓他當皇帝,朱由檢裝作嚇得要死的樣子,說“臣死罪”,以此麻痺魏忠賢。後來,朱由檢索性每天衣冠不整,不見任何人,不說話,也不樂,其目的是消除魏忠賢的疑心。

魏忠賢本來想與錦衣衛都督田而耕和兵部尚書崔呈秀一起搞政變,不讓朱由檢當皇帝。但是,田而耕和崔呈秀膽小,此事只好做罷。

崇禎即位,先不動聲色,等魏忠賢動起來

後來,天啟逝世,朱由檢順利繼承了皇位,是為崇禎。

崇禎開始進入紫禁城之後,皇嫂張氏甚至悄悄告訴他,不要吃宮中的食物。因此,崇禎自己帶著一塊麥餅藏在身上,餓了偷偷吃一口。

崇禎入宮的第一天晚上,沒有睡覺,手中握著一把劍枯坐。這時候,他看到身邊的太監和錦衣衛,決定拉攏收買他們。他命人取來酒肉犒賞他們。

這些人自然滿心歡喜,對崇禎產生了好感。

崇禎順利接班之後,他第一個任務就是想辦法消滅魏忠賢和客氏。

魏忠賢也意識到了自己末日臨近,開始想辦法自保。他給崇禎進獻了四個絕色美女,並在四個美女身上塗了一種“迷魂香”,男人聞到都會把持不住。魏忠賢覺得,前幾任皇帝都是好色之徒,崇禎也應該如此。

然而,崇禎並不好色,不為所動。為了不讓魏忠賢疑心,笑納了這四個美女。他立即讓人對四個美女搜身,查出了“迷魂香”。魏忠賢的第一次計謀失敗了。

崇禎為什麼不利用這一機會,直接命人罷免魏忠賢?魏忠賢黨羽太多,弄不好狗急跳牆,自己就性命不保。崇禎需要等待時機,讓魏忠賢動起來。

果然,魏忠賢決定以退為進。他主動提出要辭去東廠總督太監的職位。崇禎馬上下令,不許辭職!隨後,客氏也說,天啟皇帝已死,我留在宮中也沒有意義,想出宮回到自己家中。這一條,崇禎允准了。其目的是,將魏忠賢和客氏分開。

這時候,大臣們也看出了崇禎想要整治魏忠賢,一個叫楊所修的南京通政使上書彈劾魏忠賢及其黨羽,說魏忠賢手下的黨羽,父母過世了,還不回去丁憂守孝,和本朝“以孝治天下”的觀念不合,應該趕快出宮回家守孝。大臣們的用意就是削弱魏忠賢的力量。

崇禎覺得此時時機未到,不但不同意大臣的建議,還斥責了上書的大臣。

魏忠賢繼續試探:決定丟車保帥

這一下把魏忠賢弄迷糊了,崇禎這是要幹嘛?有時候,摸不準主子的態度,比知道要整自己更可怕。

魏忠賢要繼續試探。他上書崇禎,乞求停止各地給自己建造生祠。崇禎看了之後,說可以,沒有建造的就不要建了。這背後的意思其實是,對以前建造的生祠可以既往不咎。

這一下,魏忠賢更迷糊了。魏忠賢繼續動作,他命吏科都給事中陳爾翼上書,攻擊楊所修是在撥弄是非,是東林黨餘孽,要進行嚴查,查處背後的東林黨勢力。這是企圖製造恐怖氣氛,把水攪渾。

崇禎自然不會允許,他說,大臣們都是先帝選拔的,都是有道德的大臣,不會被人利用,沒必要捕風捉影。但是,這個時候,崇禎還不能讓魏忠賢覺得自己要對他下手。怎麼辦?立即給魏忠賢等人加官晉爵,說他們在自己登基的事情上有貢獻,有功勞。

魏忠賢等人開始要進一步動作了,他們要丟車保帥了!一個“閹黨”分子楊維垣上書,攻擊崔呈秀等人貪汙腐敗,賣官鬻爵,但是楊維垣並沒有提魏忠賢,背後的意思是,朝廷中一切問題都是崔呈秀等人造成的。

崇禎自然不會上鉤,他斥責了楊維垣,說他“率意輕詆”,崔呈秀等人任勞任怨,功勳卓著。後來,楊維垣繼續上書,揭露了崔呈秀更多惡行並美化魏忠賢。說廠臣都不愛錢,只有崔呈秀貪汙腐敗等等。

崇禎看到時機已經到了,於是同意罷免崔呈秀等人官職,讓他們歸籍守制。

大臣上書彈劾魏忠賢,崇禎覺得時機已到

大臣們看到了崇禎的態度,於是開始紛紛上書揭發魏忠賢及其黨羽。崇禎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只要大臣們敢於揭發,就不怕找不到搞掉魏忠賢的證據。只不過,這個時候崇禎還不能對大臣們的上書進行表態,先蒐集證據。

這個時候,魏忠賢似乎感覺到,崇禎似乎念及天啟的恩德,不敢對自己下手。還跑到崇禎面前,哭訴了一番。對此,崇禎沒有表明立場,仍舊不動神色。

最後壓死魏忠賢這個駱駝的稻草,是海鹽縣貢生錢嘉徵的奏疏,名為《奏為請清宮府之禁以肅中興之治以培三百年士氣事》,其中揭發了魏忠賢十大罪狀:並帝、蔑後、弄兵、無二祖列宗、克削藩封、無聖、濫爵、掩邊功、朘民通同關節。

一個沒有官職的人揭發魏忠賢,這可以讓人們覺得,魏忠賢這是惹怒了全天下。崇禎覺得時機到來了,可以下手了。

魏忠賢先是上書,假意表明要“引疾辭爵”,以退為進。他覺得崇禎會挽留他。然而,崇禎立即同意。隨後,命令魏忠賢到鳳陽給朱元璋的父母守陵。

接著,又下達御旨,歷數魏忠賢和客氏的罪惡,要求“除惡務盡”。最終,魏忠賢和客氏被抄家,給被魏忠賢陷害的大臣們平反。

最終,魏忠賢在去鳳陽的路上,上吊自盡。客氏也被押入浣衣局嚴刑審訊。客氏招出了當年自己如何殺害宮中有身孕的宮女。最終,客氏被活活打死。


消滅了魏忠賢和客氏之後,崇禎開始在全國緝捕閹黨。就這樣,魏忠賢和他所建立的勢力煙消雲散了。


兮兮說事兒


因為魏忠賢的滔天權勢,

不是自己的。

明朝文臣權力太大,

土木堡之變,原本賴以平衡的另一角,

武勳家族,幾乎損失殆盡。

文人幾乎完全掌控了明的朝政社會經濟各方面。

皇帝為了皇權,

也為了對文人體系進行制衡,

就必須重新扶持一個力量系統來平衡。

明的中後期,

屢屢出現大太監專權,

就是因為此背景。

但是太監的身份是家奴,

本身所有的地位權限都依賴於皇帝個人意志。

不像文臣可以用,師生,同門,同科,同鄉等等手段,

形成網狀的文臣體系。

也不像武勳將門,在外擁有自己的兵力,形成力量的基本盤,

比如雲南沐家,遼東李家。

因此終明朝一朝,

凡是大太監失去皇帝信任,

那就是一句話就能奪其權,

滅其族。


方士的知識樂園


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禎登基後誅魏忠賢是必然的,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

還是從明朝的政治結構來說。

明朝皇權集權程度之高,僅次於清朝,是之前歷朝所沒有的。但皇帝不可能每個人都像明太祖、明成祖這麼勤勞,天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實際上,廢宰相之後,也就明太祖從頭到尾都勤政,明成祖雖然精力充沛,但後期也沒那麼勤快了。

更重要的是,皇權與官僚體系的鬥爭早晚都要來。每一個朝代開創基業的皇帝權威一般都還比較強大,能夠應付官僚體系,不至於被官僚集團挾制。但每個朝代到中後期,都會出現皇權受制於官僚體系的狀況。當然,開國的時候就受制於世家大族的西晉和東晉,皇權就沒強過,是個例外。即便如此,西晉在司馬炎時期,世家大族也還是老實的,不至於凌駕於皇權至上。

所以,皇權在與官僚體系的鬥爭中,必須要依賴一些常規的官僚體系之外的力量的支持。一般來說,這種力量最強的無非是宗室、宦官、外戚這幾個選擇。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每個朝代都會難以避免的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

光靠皇帝一個人,赤手空拳,要對付越來越成熟、越來越龐大的官僚體系是不可能的。而且,每個朝代越往後,皇帝都會越缺乏社會經驗,處理與官僚體系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困難。所以,每個朝代越往後就會出現越明顯的宦官、宗室和外戚的問題。

明朝的問題就在於,宗室在成祖登基後被打壓得厲害,也就是能保持個錦衣玉食而已,政治上連自保都做不到,更不用說夾輔王室了。明朝前期的皇帝因為和功臣之家相互聯姻,外戚多少還可以給皇帝提供點支持。但到中後期,皇帝的生母出身多數低微,也沒有形成有政治影響力的外企家族。

那麼,留給皇帝的選擇就只有一個了,如果皇帝不信任官僚體系,就只能信任宦官。而且,正如孟森先生在明史講義裡說的,明朝幾乎每一個有點作為的大臣,都要得到宮內宦官的支持。就因為有宦官在皇帝與大臣中間做中介,皇帝與大臣才能保持相互信任。典型的比如張居正,沒有馮保在宮內的支持,張居正也很難施展得開。

對皇帝來說,外戚和宦官自然是最容易得到信任的人。如果外面有外戚,裡面有宦官,外戚與宦官之間就會相互制約,不至於外戚或宦官一家獨大。而在明朝中後期缺乏有力的外戚支持的情況下,皇帝能夠依靠的也就只有宦官了。反過來說,如果宦官從中弄權,皇帝是不大容易發覺的。

從這個角度,我們再來看看東林成黨的“爭國本”問題。

萬曆跟整個官僚體系關係鬧僵,最起初的問題其實也就是在立儲的問題上。萬曆想立福王,而整個官僚體系都認為,必須立皇長子,也就是後來的光宗。兩邊相持不下,萬曆就乾脆不上朝,官員奏疏也不及時處理,甚至六部大臣空缺長達十年之久。這個問題僵持了差不多三十年,萬曆和官僚體系都不肯讓步。一開始,官僚體系還算是堅持政治原則,也就是所謂的維護祖宗成法,到後面就純粹是意氣之爭了,對士大夫來說,就成了個政治正確的事。

其實所謂祖宗成法說的立儲立嫡,無嫡立長,用意不難理解,無非是怕皇帝因為私心寵溺,立小兒子為儲,造成主少母壯的情況。但就光宗和福王的情況來說,其實只差了兩歲,並不用太擔心出現這種情況。

一開始,官僚體系是爭國本,要求萬曆立光宗為太子。但光宗無寵,萬曆顯然更喜歡福王,所以,萬曆後期的官僚體系極力要做的,就是保護光宗,不讓福王奪嫡成功。這才有了梃擊案。

從後見之明的角度看,梃擊案至少在當時來說,要說是鄭貴妃指使,證據是不足的。鄭貴妃就是傻子,也不可能找一個瘋子去光打死光宗。以鄭貴妃寵冠後庭的情況來說,宦官爭相攀附,鄭貴妃如果真的想害死光宗,辦法多的是,比如讓人給飯裡下毒,在操作上要簡單多了,何必找個瘋子去明火執仗的行兇?反而是主持審訊張差的東林黨人鍛鍊成獄,以牽連鄭貴妃乃至福王的嫌疑要大很多。從這個角度說,萬曆在處理該案的問題上搗糨糊,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東林黨人後來又說,光宗之死可能也是鄭貴妃害的。但光宗登基的時候身體就不好,崔文升給的瀉藥究竟是不是鄭貴妃指使的,也沒什麼證據,李可灼的紅丸,更不見得就跟鄭貴妃有關。至於所謂鄭貴妃給光宗送了八個她宮裡的宮人,累死了光宗,顯然也不可信。光宗從登基到駕崩,總共才一個多月,他不幹別的事了,天天就在宮裡和八個美女亂搞至死?

反倒是東林黨長期堅持反對萬曆皇帝派宦官外出挖礦和收商稅,顯得問題很大。現在很多人認為,東林黨人多數出身江南,而江南當時已有資本主義萌芽,手工業發達,所以,東林黨人反對收商稅,其實就是保護江南手工業的利益,而不顧朝廷死活。也是因此,才有所謂閹黨更顧全大局,而東林黨人只是保全家鄉利益而已的說法。

東林成黨,多數是從所謂言路開始。後來被視為東林的劉 一燝嘗言:“任天下事者,惟六官。言路張,則六官無實政。善治天下者,俾六官任事,言路得繩其愆,言官陳事,政府得裁其是,則天下治。”東林之所以能夠成黨,把持言論,也就是因為萬曆長期不補充六部長官,都御史也長期無人,所以下下面的大小言官紛紛上疏,或者彈擊大臣,或者指斥時政,甚至直接謾罵皇帝,以邀直名。在一些關係國家前途命運的問題上,更是黨爭不已,不顧大局。

比如楊漣。楊漣確實看上去很悲壯,這沒問題,這些年也有不少電影以他作為背景。但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楊漣的做法顯然過於激憤,沒有考慮全局。天啟四年的時候,葉向高還在當首輔,魏忠賢並沒有完全控制朝廷,但楊漣突然上疏直至魏忠賢,要和魏忠賢決戰。

其實魏忠賢也並不見得就容不下東林黨。比如他對葉向高,就一直還是比較尊重的,在楊漣上疏之前,並沒有對葉向高特別不滿。還有朱國楨。他被迫上疏求罷的時候,魏忠賢也沒有對他下殺手,反而說 :“此老亦邪人,但不作惡,可令善去。”對孫承宗在遼東的舉措,魏忠賢也是比較支持的。雖然派了宦官去前線觀察,但並沒有真的下殺手。

本來葉向高還想著能夠籠絡魏忠賢,逐步扭轉形勢,楊漣的上疏一來,等於提前發動決戰,非要一戰定生死,葉向高也被逼進死角,無路可退了,只能拜章求罷。葉向高一走,剩下的劉一燝、韓爌更加不是對手,就把朝廷留給了閹黨。

從這個意義上說,而是意氣之爭,乃至賣直求名,黨同伐異。

天啟帝剛繼位,出現了所謂的眾正盈朝的情況,結果東林黨在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遼東局勢、財政等重大問題上拿不出什麼好辦法,不在做事上用力,就在“言路”上用力,把持輿論,在朝廷內部搞鬥爭,非要和閹黨爭個你死我活。最後把一些原本並不見得就是閹黨的人也推到了閹黨那邊去。到天啟四年魏忠賢把持朝政之後,有心想為國家和朝廷做點事而不只是求名保身的人,也只能依附於閹黨。

所謂東林和閹黨,本來就是很籠統的說法。當初三黨和東林互鬥,三黨得勢,把不肯趨附自己的都歸入東林,東林得勢,又把不肯趨附自己的都歸入三黨邪黨,魏忠賢為了和東林鬥,又拉攏各種反對東林的人。其實兩邊的邏輯都是一樣的,東林這邊認為,不是我們的人,就是閹黨的人;閹黨認為,不是我們的人,就是東林。

崇禎在天啟朝岌岌可危,自身難保,對閹黨自然是非常痛恨的。所以,他在打倒魏忠賢的時候,不管究竟是什麼原因進入閹黨的,都一律打倒,結果朝署為之一空。當初為了做點事不得不結交閹黨的人,崇禎也不管還能不能用,都一起打倒。而當初反對閹黨的人,也不管究竟能力如何,都加以召用。過了幾年一看,東林的人也就是誇誇其談,實際上也靠不住,只好又走回到老路上去,任用宦官。

反過來想想,如果當初官僚體系不要和萬曆鬧僵,就讓萬曆立福王為太子,讓福王登基,難道就一定會比光宗當皇帝更糟糕嗎?其實也不見得。光宗登基才一個月就駕崩,天啟登基時才15歲,要他能有多大作為,自然不太可能。

天啟和崇禎都曾在東林和閹黨之間搖擺,先引用東林,發現靠不住了,再引用閹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登基的時候年齡都太小了,沒有能力駕馭本身已經混亂不堪的朝廷局勢。而福王的健康狀況要好得多了。如果是福王繼承皇位,也許結果並不會比光宗繼位更糟糕。


蕭武


魏忠賢當時的勢力確實相當駭人。文臣有“五虎”,武將有“五彪”,另外還有“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可以說,朝野上下、軍隊內外都是他的人。他不但號稱“九千歲”,而且一家老小都在朝中當大官,連還在襁褓之中的侄兒良棟,也被封為東安侯。另一個侄兒良卿甚至代替皇帝,前往供祭南北郊社,祭祀太廟。可以說,朱由校後期,他已經完全成為傀儡,大明王朝實際上成為了魏忠賢的天下。

(魏忠賢劇照)

那麼,既然這麼強悍的一個人,剛剛上位,毫無根基,年紀也只有17歲的崇禎皇帝,說拿下,為何就把魏忠賢拿下了呢?

第一,朱由檢識破了魏忠賢想在他身邊安插眼線的陰謀。

朱由校是因為溺水生病而去世的。本來,魏忠賢和客氏以為守著一個文盲木匠,又厭倦朝政的皇帝,就可以權傾天下高枕無憂。沒想到朱由校這樣就死了。在朱由校生病去世前,魏忠賢和客氏剛讓張皇后流產而不能生育,朱由校又沒有其他子嗣。因此魏忠賢和客氏急急忙忙從民間找一些懷有身孕的女子,冒充宮女,說是朱由校讓其懷孕的。祈望孩子生下來,立為太子。沒想到朱由校沒挺得過來。更沒想到朱由校並沒有立宮女肚子中的孩子為繼承人,而是立弟弟朱由檢為繼承人。這完全打破了魏忠賢的部署。

可以說,魏忠賢在朱由檢身邊並沒有安插眼線,對朱由檢的情況一無所知。

為了掌握朱由檢的情況,魏忠賢通過向朱由檢進獻美女的方式,不但企圖麻痺朱由檢,讓他縱情聲色,而且還可以因此在朱由檢身邊安插眼線。但朱由檢對這些美女一點也不碰。這樣一來,魏忠賢一時找不到應對辦法。

(朱由檢劇照)

第二,朱由檢通過自己模稜兩可的態度,壓垮閹黨。

魏忠賢實力強勁,黨羽遍天下。同時,由於魏忠賢一系列的殘酷打擊,他的政敵們都被打壓得不敢輕易開口。

朱由檢當然希望大臣們開口,確實也有大臣包括陸澄原、錢元愨、史躬盛等彈劾魏忠賢。但是朱由檢這時候都沒有表態。他知道,一表態就意味著打草驚蛇,引起魏忠賢的注意,讓他鋌而走險,貿然行動。所以,朱由檢不但什麼也不說,還軟語寬慰魏忠賢。

這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楊所修、楊維垣攻擊崔呈秀。

其實這三個人都是魏忠賢黨羽。這個舉動,是朱由檢指使的呢?還是魏忠賢想捨車保帥呢?這個沒有歷史定論。不過,朱由檢指使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他並不確定這些人就願意站起來反對魏忠賢的。魏忠賢自己捨車保帥的可能性也不大,畢竟雖然閹黨內部可能有矛盾,但那時候最重要的是團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互相攻擊,把火撥開,就不好收場了。

所以,我覺得很有可能是朱由檢模稜兩可的態度,讓閹黨內部崩潰了。大家不敢攻擊魏忠賢,就攻擊崔呈秀

這時候,朱由檢的態度非常關鍵,他不再客氣,重處崔呈秀。

朱由檢保護魏忠賢而重處理崔呈秀的做法,讓大臣們明白了朱由檢的態度,於是,彈劾魏忠賢的奏摺就像雪片一樣飛來了。

(彈劾魏忠賢,圖取其意)

第三,朱由檢動作非常乾淨,不給魏忠賢留下反擊的時間和機會。

原本朱由檢一直採用寬慰魏忠賢的方式,就算是大臣多次上書,朱由檢也不為所動。但是,一個嘉興貢生攻擊魏忠賢的奏摺,朱由檢卻拿出來給魏忠賢看。並以保護他為由,把他送回鳳陽安置。朱由檢這樣做,相當於一下解除了魏忠賢的各種權利。

而在這個過程中,大臣們彈劾的奏摺變得異常猛烈,魏忠賢的心理徹底崩潰,終於選擇上吊自殺。


張生全精彩歷史



1.

小魏家住在京城附近的河間地區,他有個手藝人的父親,還有個哥哥。小魏從小聰明伶俐能說會道,大家都很喜歡他。

到了小魏七八歲的時候,小魏的父母送他去上學,小魏卻死活不肯讀,小魏父母也拿他沒辦法。

成年之後的小魏喜歡遊手好閒,常找人喝酒賭博,但是那個時候的小魏家裡很窮,根本沒有多少錢給他去賭博。

但是小魏偏偏卻好這一口,而且他在賭博時的膽量非常大。

結果小魏運氣不佳,輸得個精光,賭友們只能扒他的衣服和褲子。

小魏回到家中,一想家徒四壁就心事重重。他本想靠賭博來發家致富,卻想不到反而輸個精光。小魏絞盡腦汁想,終於靈光一閃想到了一條出路,那就是去皇宮裡去做公務員,可問題是他既不會文,又不會武,怎麼辦呢?

有了,去做太監。

於是,小魏當晚就拿起一把小刀把小雞雞割了。

第二天,小魏的爸媽回來一看,簡直嚇傻了。但如今已沒有後悔藥了,沒有小雞雞的小魏只能去京城裡混了。

小魏的傷勢康復之後,他告別了父母,開始去京城闖蕩。

2.

當時是明朝,雖然公務員體系中太監這種基層職位比較空缺,但因為以前出過大量老百姓揮刀自宮來應聘太監的事情,使得政府不得下令禁止私下自宮的行為。

因為那些自宮的求職者,一旦應聘不上太監,只能去做乞丐。

但太監這種基層職位實在是稀缺,光靠從國外勞務公司招聘(進貢),顯然不能滿足需求,於是,到小魏那會兒,雖然政府的有禁令,執行度卻很低。

小魏到京城之後,人生地不熟,一時半會兒也沒能在皇宮裡找到工作。他也倒樂觀,先做著乞丐,有時間就幫人挑水做兼職,晚上就住在破廟裡,倒也是衣食無憂。

後來他在京城混熟了,就拖關係去了皇宮裡工作。

在這裡小魏遇到了貴人小朝(魏朝),小朝當時是王局長(王安)的人。

一開始小魏和小朝以及王局長的關係都還不錯,只是後來因為三角戀的關係,他把這兩個人全都害了。

這就要從客氏說起,這個客氏以前當做總統孫子朱由校的奶媽,她生性浪蕩,曾經還哄騙過小朱和她一起睡覺。

在認識小魏之前,客氏已經死了外面的丈夫,由於她常年在皇宮裡工作,就只能找太監小朝做一對假夫妻過日子,可是在認識小魏之後,她開始漸漸疏遠了小朝,因為這件事,小魏和小朝鬧的不開心了。

等到小朱做總統的時候,客氏終於熬出頭了,客氏的姘頭小魏也出了頭。

客氏先讓小朱答應王局長的辭職請求,而後又和小魏串通起來弄死他。

除去了王局長,小魏和客氏的權利就也來越大了。

……

(中間省略一萬字)

3.

小魏逐漸喪失了良知,他為了權勢可以不擇手段,期間搞死了不少人,很多都是大明的忠良。

但小朱卻偏偏偏袒小魏。小朱的態度,讓小魏更加大膽放手地去幹了。誰要是不聽話,就弄死誰。除此之外,就連京城的保安隊錦衣衛也聽小魏的命令。

因為死了太多的忠良,還有小朱又不管不問,讓大臣們比較寒心了,敢怒不敢言,還是保住自己小命重要。

但是這種權利只能是一時的,還沒等小魏退休,支持小魏的小朱就先死了。

話說,這也得怪小魏。

那年三月,小魏陪小朱在湖面上游玩,小魏為了讓小朱高興,弄了很大的陣勢,小朱一高興就大賞四方,他們一連玩到太陽下山,在下船登岸的時候,那些下人們下船下的沒輕沒重,導致小船搖擺不定,我們的小朱不幸掉到了水裡。

自從小朱掉到水裡之後,小朱就病倒了,不久之後,小朱就死了。

4.

新上任總統的小朱朱(朱由檢)其實對小魏的作為早就看在了眼裡。

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刻,一些原本默不作聲的局長、科長們開始勇敢站起來了,他們開始在小朱朱面前進行試探。為了保險起見,他們只把矛頭指向那個小魏的幫兇小B。

小朱朱沒有像小朱那樣袒護小魏,相反他依法把小魏的那個幫兇小B給辦了。

小魏的其餘幫兇一看是這個情況,立即改變了想法,個個都到小朱朱面前請求辭職,小朱朱一一簽字批准。

由於小朱朱的態度,局長和科長們逐步敢於將矛頭指到小魏身上了。

小朱朱也因此找小魏談了幾次話。

小魏一看大事已去,很怕小朱朱弄死他。

於是,他與客氏商量準備主動提出辭職,同時還賄賂小朱朱的助理太監小徐,請他幫忙說好話。

小徐和小魏以前關係就不錯,加上這次賄賂,他也很樂意幫忙,可他哪裡知道小朱朱其實早已經下定了決心。

小徐因此被開除了公務員太監助理的職位,外調地方做看陵臨時工。同時,對小魏的發落也下來了,讓他去鳳陽去做看陵臨時工。

因為不用死,小魏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很高興,他收拾了所有的珍寶高調地從京城出發了,還帶了自己強悍的警衛隊,小魏萬萬也沒有想到他的高調性格反而害死了他。

就當小魏離開京城之後不久,就有人告發他帶了珍寶和警衛隊的不良行為,小朱朱一惱火,就下令再將他抓回來治罪。

小魏又不得不重新回到京城,他也料想到自己的死期到了,就在那一晚,他喝了很多的酒,然後唱起悲傷的歌上吊了。

小朱朱知道小魏死了之後,覺得這樣的死太便宜他了,他命令將小魏的屍體進行千刀萬剮,把小魏的頭割下來掛在他家鄉來做警告。

寫了這麼多字,求幫忙點贊。O(∩_∩)O哈哈~


牛在看你


現在的一些影視作品中,把明朝太監寫的非常厲害,隻手遮天。但是,明朝相比之前的唐朝有個很大的差別。唐朝太監是真正掌握了兵權的,因此可以結交權貴,反過來挾持皇帝。

而明朝,以皇帝之下的內閣、六部、言官三層機制,太監的權力其實相當有限。而魏忠賢魏公公為什麼能夠這麼囂張呢?其實是源自天啟皇帝對他的信任。正是有了皇帝的信任,魏忠賢才能手握大權,才能對文武百官為所欲為。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魏忠賢的政令也就沒有人理睬了。

所以,一旦換上一個對魏忠賢沒什麼好感的崇禎皇帝,魏忠賢的風光也就到頭了。皇帝根本不需要“鬥”這個太監,因為這個太監的權力全部是皇帝給的,皇帝一句話收回權力,魏忠賢就成了軟腳蝦。。明朝內閣大臣和皇帝鬥,背後還有祖宗家法、有滿朝大臣、有那“亢聲直言”的美譽給他支持,至少還有鬥下去的底氣。魏忠賢一個太監,在聖人文章裡面也是上不得檯面的,他憑什麼和皇帝鬥?

魏忠賢要想繼續隻手遮天,唯一的辦法是把皇帝控制住。無論是花言巧語迷惑住,還是威脅住,還是直接用武力軟禁徹底變成傀儡。問題是,崇禎皇帝本身也是很有城府,狠辣而寡恩。魏忠賢最初可能就是想花言巧語迷惑他,重崇禎表面上不動聲色,其實暗中已經做好了收拾他的準備,快得魏忠賢來不及豁出去拼(他也未必有決心拼)。於是,一旦皇帝佈置好了後手,魏忠賢就只有乖乖等死了。


巴山夜雨涮鍋


魏忠賢是歷史上一類複雜人物的“傑出”代表,他權勢熏天,號稱“九千九百歲”,在明熹宗一朝,黨徒眾多,可以說除了“東林黨”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唯他的馬首是瞻。但就是這麼一個人,卻對熹宗是“忠心耿耿”,竟然沒有絲毫簒逆之心。

魏忠賢掌控的“閹黨”內部,不乏具有超凡政治眼光的聰明之人,他們在魏忠賢權勢強盛之時,就已經看到了魏忠賢權力基礎的弱點,那就是魏氏非常依賴皇帝。如果皇帝去世,那麼魏氏王朝必將土崩瓦解。

這些人就向魏忠賢獻策,趁勢力全盛之時,代君自立,只有這樣子,才能確保魏氏集團的長遠利益。縱觀歷史,向來是一朝皇帝一朝臣,建議是沒錯的。

但是,魏忠賢不聽,不肯廢掉熹宗自立,而是以“忠臣”自詡。當熹宗病重時,魏忠賢顯出了忠僕本色,親自伺候熹宗的起居,並試圖用仙方“靈露飲”來挽救熹宗的性命。

不過呢,熹宗短命,讓魏忠賢始料未及。在熹宗即將崩逝之時,魏忠賢還是感覺到了一絲絲恐懼。他找來錦衣衛都督田爾耕,說天要變了,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在宮廷內做點事情了,就是暗示田爾耕發動宮廷政變。田爾耕裝遲鈍,啊,你說啥,大聲點,馬什麼梅?

魏忠賢一看,好吧,你就裝吧。他又找來了兵部尚書崔呈秀談話。崔呈秀也是看看左邊,又看看右邊,前言不搭後語,有一句沒一句的跟魏忠賢扯,最後逼急了:“恐外有義兵。”然後閃了。

這時候,滿大明朝廷,那些堅持正義與真理,倔強的“東林黨”中堅,已經被魏大太監給清除乾淨了,剩下的多數是牆頭草。而閹黨,除了飄飄然的九千歲“魏傻子”之外,其他人也都明白的很。你不要動我的奶酪,否則,就跟你拼命。現在東林已滅,沒人動我的奶酪了,你想讓我幫你幹活,那你就得給我奶酪。但你魏公公的大勢即將逝去,憑什麼還要幫你呀。

殘酷把,這就是閹黨集團的真相,除了利益、虛榮,還有阿諛奉承之外,僅僅是一堆毫無信仰和理想的散沙罷了。

東林黨的中堅楊漣、左光斗等東林六君子、東林七賢,至少是有理想,有信仰,有抱負之人,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振興大明。而閹黨呢?打擊異己的目的是給自己撈取更多的金錢、土地。他們找到了朝廷弊端,想的不是革除弊政,而是利用這些漏洞給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這是什麼呢?社會蛀蟲而已。說“閹黨”可以救大明的,只是看到了他們可以撈錢的表面而已,他們撈錢可並不是為了大明朝,而是為了自己。

到這裡,魏忠賢不可能鬥過崇禎的原因已經明瞭了。魏忠賢缺乏遠見,缺少強有力的支持,就是魏忠賢失敗的原因。此時的九千歲魏忠賢,完全就是紙老虎了。

魏忠賢作為紙老虎,最後還是可以拼死一搏的。殺了朱由檢,隨便找個乳兒宗室,脅迫張皇后,將其立為新帝,可以繼續把持朝政。要不就完全支持朱由檢,裝可憐,去哭去求饒,把家財全部捐出,支持朱由檢用兵。朱由檢面對如此可憐聽話之人,也許會一念之仁,放魏忠賢一條活路。

但是,魏忠賢卻自己選擇了“溫水煮青蛙”的死法。而朝廷的眾多大臣,自然也都倒向了崇禎,那麼魏忠賢的失敗,已經無法挽回了。


奕天讀歷史


崇禎皇帝最大的敗筆就是殺魏忠賢。魏忠賢的權勢滔天是皇帝賦予的,他是朝局中平衡文官勢力的重要力量,他在,文官不能隻手遮天,朝局還能穩定,稅賦還能基本正常。崇禎被東林黨人迷惑,上任就殺魏忠賢,魏忠賢不過是皇家豢養的一隻狗,殺來簡單,可是朝局自此失衡,文官勢力獨大,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稅賦不能正常徵收運轉,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財政崩潰,流民四起。歷史是文人寫的,東林黨正是大明文人的主要力量,受魏忠賢壓迫多年的東林黨自然要不惜筆墨在史冊中寫盡魏的不堪,何況魏本身也是行不正站不直呢?翻閱大明史料,有時候會想,如果魏忠賢不死,明朝會不會多挺幾年?可見,帝王的平衡術還是很有用的,可惜崇禎沒有學會。補一句,讀史書可以參考不可盡信,首先,史是文人編撰的,文人是一個階級,這說明史書不過是僅僅代表一個階級的說法而已,其次,司馬遷等等,拋開個人品性不說,其寫史也只是一家之言,侷限性很大,難免偏頗,第三,史是由統治階級主持編撰的,自然為統治階級服務,這樣你就會理解為什麼清朝編撰的明史中朱元璋的畫像很醜,為什麼岳飛死了,秦檜成了千古罪人,趙構卻沒有任何責任,所以,崇禎殺了魏忠賢,魏忠賢理所當然就是一個萬惡之人,不過一個偶然得勢的閹人,在史官的筆下,文人的口中,哪裡會有一丁點兒的好?


草原紀事


明史醜化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其實並不昏憒,對政局扲得門兒清,朝廷裡文官集團互相扯皮撕逼已嚴重影響到了政體運行,東林黨一枝獨大趨於獨裁,魏忠賢本質就一傻子,能迅速坐大其實就是朱由校有意而為。朱由檢不明就裡,沒遵從哥哥的遺囑拿掉了魏,致使政局失衡,最終不可收拾,明朝也就走向了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