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天天用的微信,外國卻沒什麼人用?

biubiu叉會兒腰


因為外國人天天刷Facebook呢。使用什麼是取決於用戶到底處在什麼大環境下,像港澳臺根本沒有自己研發的社交平臺,而國際三大社交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沒有其他限制地搶先佔領市場,自然成功定位。而微信、QQ和微博等雖然功能強大,但畢竟是針對內地用戶設計的,不符合境外市場也正常。




新鮮事要知道


在海外和國內都生活了幾十年,我來說說為什麼美國人不那麼熱衷用微信之類的群聊APP。

其實國內人所說的那些原因,如國外已經有成熟的支付系統或類似社交程序;國外通訊費便宜等,那都不是主要的原因。至於說大多數國家支持自己的軟件,對境外軟件採取排棄措施,那真是天方夜談似的笑話:在市場經濟中,除了極少數一些涉及國家安危的行業,大多數行業都是自由競爭,誰還管你是哪個國家的軟件。

所以要我說微信在國外沒有象在國內這麼火的真正原因有兩個;

第一,歐美國家和其他許多國家的人,不象我們中國人這樣走得這麼這麼近,沒有象我們中國人這樣,晚上吃什麼今早穿什麼,都要放上朋友圈來說一下。

我們生活在海外的華人,幾乎沒有與其他族裔朋友群聊的需求。有什麼事單聊就行了,用短訊類APP完全滿足了單聊的需要;而不象我們中國人,動不動就組個群大家一起聊;攜家旅遊,也要拍一大堆照片放網上讓不那麼認識的“朋友”點贊

從好的方面說,親友之間走得近是我們中國人的美德;但我們生活中的好多矛盾,也正是因為我們人與人之間界限不分走得太近造成的。

歐美人重隱私,輕易不願讓人過問和知曉其家庭或個人的事,所以實在沒有需要時不時泡在網上,與人共享自己的即時感受,或者,隨時關注別人的動態。

另外,我們中國人族裔單一,大家的需求就比較劃一,所以一做個什麼產品就可獲得許多人的歡迎;而國外是個種族混居和文化生活需要自由發展的環境,需求大相徑庭,很難有個產品能獲得相當大多數人的接受。當你的朋友分成許多種不同需要的人時,你無法用一個軟件去把他們全召到一起。這也就是微信無法在海外大面積推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微信這種社交網軟件一定要你認識的人中足夠量的人用了,你才會用。


ningwang98


中國人現在已經離不開微信了,睡覺前一秒在看微信,一睜開眼第一件事也是拿起手機看微信。


聊天、打車、發位置、手機支付……連老爺爺、老奶奶都知道定期用微信和遠在他鄉的兒孫視頻。



這麼多中國人愛用,也確實是這麼好用的微信,信心十足的進軍海外市場,想一舉拿下,卻以失敗告終。


雖然花了大價錢請梅西代言,外國卻還是沒什麼人用。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反差呢?

1、外國的話費便宜

因為話費便宜,他們習慣直接用手機發短信和視頻。他們的話費中包含短信和視頻費用,不需要再用微信來省話費。

而中國人的電話收費昂貴,即要收月租還要收長途漫遊費,更沒有視頻通話的功能。以前孩子上大學,家長想給孩子打電話,長途電話費可以說是貴的要命。


很多家長都要事先想好要說什麼才撥通電話,哪像現在用微信,即使孩子遠渡重洋去留學,都可以免費視頻。

中國移動聯通電信三巨頭,壟斷了國內的通訊行業,不創新,又不降低收費,才讓微信抓住時機,促進了微信在國內的發展。


直到2017年9月1日,國內的長途漫遊費才不得不取消了,可這時大家早就習慣了不用打電話,改直接用微信聯繫了。

國外的話費相對便宜很多。我有個同學在意大利做生意,前幾年還沒有微信的時候,他說手機費包月15歐元,從國外往國內打電話都不限通話時間,你願意的話一天24小時通話都行。

他手下的幾個僱員,想給家裡打電話都借他的這個手機用。想想就100元人民幣左右,如果是我們國內往國外掛電話,只夠打十幾分鍾。

2、使用習慣不同

微信進入國外的時機太遲了,他們已經習慣了使用facebook、Twitter等通訊軟件,微信難以融入。


同時外國人喜歡軟件的功能單純,而且習慣公私分明,公事用郵件,私事才whatsapp、facebook、Twitter等聊天軟件。


而中國人喜歡一個軟件的功能越齊全越好,什麼都包含在內。


因為深知中國人的使用習慣,所以中國人發明的微信,符合國人愛炫富、愛曬的性格,買了什麼、吃點什麼都發愛朋友圈曬曬。

微信無法綁定國外的銀行卡,付款功能無法使用,同時國外的商家也不支持用微信支付,微信的便捷功能之一——手機付款,就沒有作用了。

當然在國外的中國人還是都會用微信的,但是如果你讓他們給你發歐元、美元紅包,那就發不了了,因為微信還沒有這個功能。


有些國家的人也不愛現金支付,可他們是習慣用支票付款。

4、國情不同

國內有的人用微信,是被逼的。因為周圍人都用了,你不得不用。否則別人沒法加你微信,你與人交流也不方便。

還有就是中國人閒人多,微信聊天的功能很好的幫助這部分人打發了時間。

其實微信的很多功能,國外的其他APP都有。微信最應該拿下的就是國外的付款功能,如果外國人也習慣了方便的手機支付,就會像中國人一樣也天天用微信啦!


幸生


眾所周知,自微信進入我們的生活,已被大多數人使用,它上面的聊天、語音、視頻、支付以及一些小程序的使用,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甚至可以說可能會取代QQ的地位,它在中國如此受歡迎,為什麼外國沒什麼人用呢?其實還是有一些原因的。

1、喜好不同

就像我們喜歡用微信,QQ一樣,他們也有自己喜歡的軟件,並經常使用,他們已經習慣了自己所用的軟件,如果突然改變,也會讓人很不適應,並且他們也覺得沒必要去改變,可能這就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吧。

2、思維不同

外國人喜歡的應用軟件,他希望它的功能是單一的,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只喜歡簡簡單單的,而中國人恰恰相反,我們更希望一個軟件上包含了所有的功能,即使不能俱全,我們也希望它可以包含很多,像微信,我就不說了,功能還是挺多的。

3、習慣不同

外國人更喜歡直接用手機發短信或開視頻。而中國人呢,我們一般都習慣用qq或微信發語音,發短信或開視頻。在外國,他們的手機都附帶了無限流量與通話時間,甚至手機基本上都附帶了通話視頻,已經很方便了,也就不考慮微信了。

4、時機不同

在微信進入外國之前,已經有很多軟件霸佔了外國市場,比如Skype、Facebook 、 Twitter等通訊軟件,他們在外國很流行,已被大片人所接受,用著也方便,就像我們習慣用微信一樣,不想再去考慮別的。

說到底呢,每一個軟件都有它的好處,況且中國文化和外國的文化背景不同,造成他們對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所以選擇也會有所差異,但我們尊重個人選擇,畢竟都是自己用嘛,用著舒服才行。


——END——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主要原因是外國人工作和私人的世界分隔開來,而中國人卻模糊了這個概念。


一款手機應用居然有了文化意義,是不是讓人感到驚訝?不過說實話,微信確實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和周圍的人互動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西方的工作文化秉持“工作”和“私人”的二分法

在北美,有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行為規則來規範、區分職業與個人生活的界限,舉例子來說吧:

當你在工作狀態下遇到某人時,你會下意識地將其歸為工作關係。你可以加他們的LinkedIn,給他們發工作郵件。但是不能加他們的Facebook,或者給他們的手機上發消息。換言之,你必須尊重兩者的界限。

當然,模糊工作和個人領域之間的界限也不是不可以,但這是一個需要花費數月或數年才能培養起來的微妙過程。如果對象是同事,也許幾個月後你就能隨意地參加一些辦公室的社交聚會。如果對象是老闆的話,估計永遠都不可能這樣了……即使是今天,當我看到一些前任經理在我的Facebook上給出建議時,我都會感覺不寒而慄。

我的觀點是:在北美,我們傾向於把工作和私人的世界分隔開來。


中國的微信打通了工作和私人之間的界限

然而在中國,拜微信所賜,產生了一個“美麗新世界”,不僅工作和私人空間的牆壁被打破,彷彿生命中一切的事物都被融合了起來。可以說微信已經壟斷了中國人和科技之間的互動。它已經取代了電子郵件,電話,社交媒體,甚至不止這些。我的微信主頁的截圖一目瞭然——

在美國,我主要用微信跟父母溝通。他們住在加拿大,這是一種保持聯繫和免費通話的簡單辦法。多年來,我把微信的使用領域限定在私人生活方面。

當我與中國團隊合作的時候,我對微信的看法開始改變。我被拉進微信群裡,立即就和我還沒見過的同事聯繫上了。更奇怪的是,我可以通過朋友圈看到他們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它就像Facebook一樣,用戶可以分享圖片、文章並且更新狀態。

例如,在認識我們的銷售主管之前,我已經知道她有一個年幼的兒子,因為這是她的頭像,朋友圈裡也分享過。我的關於工作和生活的二分法思維已然派不上用場了。我到底應不應該看這個?我感覺不應該啊。

想象一下,當這個殘酷的現實與我長期以來的習慣格格不入時,我有多痛苦。突然之間,我的微信通知點開以後不再是我媽媽對我的噓寒問暖,而是同事要求我解釋幻燈片上的一個數據,而且這些工作請求並不總是在工作時間發生。還有的時候收到的通知使同事分享的文章和相關新聞,或者可愛的表情包。我應該把這些人看作朋友還是同事嗎?隨著時間的推移,二分法的思維邏輯儼然崩塌。


微信對工作文化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一開始,我在工作和私人這兩個領域苦苦掙扎。現在我已經有足夠的時間去調整了,我相信這是利大於弊的。

首先,微信的產品設計鼓勵用戶使用更全面的數字身份,而這反過來又讓人感覺更真實,彷彿是LinkedIn和Facebook二者的結合體。這個產品使我能在不侵犯隱私的情況下拉近與同事的距離。微信可以加快建立關係的速度,促進外部信任,這在中國這個看重人際關係的國家尤其重要。我的銷售同事們在與客戶建立聯繫時,第一步就是互相添加微信,並以此作為他們的主要聯繫工具。

其次,這樣的即時通信保證了任務的更快完成。如果有些問題可以在幾分鐘內通過微信解決,為什麼還要發郵件呢?微信的隨意性也讓削弱了人對工作的牴觸。我過去常常不提倡在工作用手機解決問題,畢竟在北美這可能說明你在偷懶。但在中國,這一準則並不適用。

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你可能沒法選擇離開手機了。很明顯,中國的文化不太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加班被視為一種常態。諷刺的是,中國人認為這是勤勞的表現。正是這種品質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激勵。這種生活方式雖然不是完全健康,但它不會像在西方那樣引發激烈的抗議。

我逐漸適應了這樣的生活——我開始在下班後回覆微信,但我不認為它對我的個人生活造成了困擾,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罷了,我的幸福指數也沒有因此而降低。


是技術塑造文化呢,還是文化塑造技術?

我認為,是微信改變了行為。五年前,當我在中國工作時,微信還是“無名小卒”呢。當時的工作文化遵循了我所說的“二分法”,你在工作中認識了某個人,然後雙方都接收後才會將這種關係逐步延伸至個人領域。但微信的迅速崛起將二者之間的界限模糊化了。

像微信這樣的產品會改變北美人們的行為嗎?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我傾向於相信它可以改變。撇開文化差異不談,我認為探究一個人的整體身份(不止限於工作,還包括私人生活)的好奇心是普遍存在的。西方公司承認,促進個人之間的關係是很有意義的。要不然為什麼會在面試中問關於興趣愛好的問題呢?為什麼公司會資助社會活動來幫助員工瞭解彼此呢?

但現實情況是,Facebook、LinkedIn、Hangouts、iMessage、Whatsapp、Slack等競爭產品細分了市場,我們的數字身份也因此而碎片化了。技術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塑造了西方的工作文化。可一切根深蒂固之後,現在想要改變它會是極其困難的。

這兩種工作文化有孰優孰劣之分嗎?我認為沒有一個客觀確鑿的答案。雖然說東西方的技術我都有所體驗,但我必須說微信贏了。


36氪


微信自發布以後,人氣是一路飆升,而今微信月活躍用戶已經高達十億!是國內社交 APP 絕對的龍頭,而且沒人能撼動微信的位置。

很尷尬的是,在國內火爆異常的微信,出了國門卻很少有人使用。

為什麼在國內這麼叫好叫座的微信,在國外卻流行不起來呢?

2011 年發佈的微信,其實在 2012 年就開始了國際化的征程,而且也是花了大價錢請來了梅西代言,雖然廣告打了不少,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

雖然微信在發佈第二年就已經開始出海,但是國外已經有了 Facebook 與 Twitter,並且 Facebook 成立於 2004 年,Twitter 成立於 2007 年,比微信早 5 到 8 年,這麼久的時間,造就了國外用戶早就有了自己的使用習慣,習慣一旦養成很難改變。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用戶,使用習慣不同,然而微信並沒有很好地針對於不同國家做出很好的本地化體驗。

就像歐美主要用的是 Facebook 、Twitter 以及近幾年在青少年中流行的 Snapchat。

日本用的是本土的 Line,而且 Line 在泰國也蠻流行的。

韓國用的也是本土的 KakaoTalk。

其餘的 APP 還有 WhatsApp、Telegram、Instagram等等……

綜合來說,微信在國外遠不如國內受歡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微信產品本身,也與國外市場、國外本土文化等相關。


stormzhang


套句知乎的話:“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我身邊的外國朋友不少都用微信,包括但不限於巴基斯坦,丹麥,馬來西亞,德國,英國。

這應該跟個人的圈子有關吧,經常在中國活動的外國人幾乎都會用微信,跟中國有業務來往也一樣。

不過,放眼世界,外國人用微信確實不多,主要是中國有堵牆,中國給外國人的印象很不好,不少外國人至今覺得中國很落後,因此對中國公司以及中國產品都不夠信任。

其次是外國市場早就被skype,Facebook等社交軟件瓜分了。社交軟件具有黏性,一旦自己的親朋戚友公司同事都使用了,就很難再換社交軟件了。時至今日,難道就沒有比微信更友好,操作更個性的社交軟件嗎?有的,但是周圍大部分人都不用,你自己用,或者很小的圈子用,又有多大意思呢


文話教育


微信出現已經有好幾年了,自從出現之後到現在,每年使用微信的人數在逐步的上升,現在不光是年輕人使用微信,就是上了年紀的人甚至是孩子有了手機以後也在使用微信,可以這麼說,微信的功能非常的強大,現在讓大家已經對他形成了一定的粘性,已經離不開微信了。現在人們每天每個人使用手機的時間基本上是在六七個小時左右,但是起碼也有5個小時左右,再利用微信和其他的人溝通和交流。微信的功能這麼強大,為什麼國內的人經常使用微信,而國外的人卻不使用微信呢?其實國外的人並不是不使用微信,而是說沒有向國內的人使用微信使用的那麼頻繁而已。


現在的通訊工具這麼發達,APP聊天工具也非常的多,他們大部分使用的是Facebook,甚至是別的軟件。任何一個軟件的出現都有它的優勢,也有它的劣勢。人們主要是用它的優勢的地方為大家使用,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其實人們在使用一種先進的東西的時候,主要是根據個人的習慣以及學習的一種心態,微信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也是很少有人使用,但是慢慢的人們已經離不開它了,國外的人也不是不使用微信他們也使用,現在國際交流這麼方便。有很多人,有很多家庭把孩子送往國外讀書,他們和孩子的溝通交流的方式也是使用微信。所以說只要是有流量,在全球各地都能夠使用微信來溝通和交流。


就像微信出現以後,很多人在使用QQ一樣。現在國內絕大多數人使用微信,也就是它的聊天功能以及支付功能,還有一點就是發紅包微信紅包。可以這麼說,微信紅包讓很多人對微信形成了一定的粘性,最開始的時候微信發紅包也只有春節的時候才有這個功能,後來就沒有了,但是最近這幾年,微信紅包的功能是全天開放。

如果說有一天有別的軟件開發出來,估計也有很多人去使用。再加上國內和國外人們的生活態度以及溝通方式等等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說即使我們非常方便使用微信,但國外的人不一定就方便使用,或者是說喜歡使用。但是他們也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聊天方式去溝通和交流,這是毋庸置疑的。


文史大世界


記得之前網上曾流傳一段視頻,一個在中國生活了八年的法國小夥子,在回到法國之後,感嘆於本國支付領域的落後,便直接喊話馬化騰,懇求其將微信帶到法國。


隨後,馬化騰也做出了回應。


他先是開玩笑說,小夥子看起來年齡也不小了,為什麼要叫他叔叔?


接著馬化騰說到:“真正要做跨境支付的企業,包括在當地要申請類似移動支付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話,其實進度還很慢,難度也比較高。


我們出去探索了一輪才知道,原來中國的第三方支付這麼先進,境外是沒有這樣的優勢的。”


結合馬化騰的這次回應,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為什麼中國人天天用的微信,外國卻沒什麼人用?有書君認為,應該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外國對於來自境外軟件的限制。


大多數的國家,尤其是歐美國家,他們都會支持自己本國的軟件,相應的還會採取一些保護措施。


對於其他國家的軟件則是相當謹慎和提防,尤其是來自於中國的互聯網產品,往往會受到更多的阻擾。


像最近中興和華為在美國受到的種種打壓,其實就是類似的例子。微信支付因為涉及到大量的信息,外國對其接納的程度有限。



不同的國家限制不同,在迪拜微信無法使用視頻,而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微信不能發聲。


另外,微信不能綁定國外的銀行卡,很多商家也不支持微信支付,因此,除了在國外的華人,微信對當地人的吸引力也是有限的。


2、第三方支付的問題。


很多國家都已經習慣信用卡支付了,如果要在那裡發展微信支付,就會牽涉到當地銀行的利益,還需要進行一些溝通,進展不可能那麼順利。


另一個就是馬化騰說到的基礎設施的問題,有些銀行無法提供接口,如果要與其實現互聯互通,還必須推動各個銀行間的技術改造,以及大量的基站等各種配套設施的建設,因而進度慢、難度大。


3、市場競爭激烈。


國外有Facebook、Twitter等一些自己的社交軟件,市場已經接近於飽和。


而且微信在2011年才發佈,相比之下,Facebook和Twitter早在2004年和2007年就已經問世,並佔領了國外相當大的市場。


還有了很多與之相配套的信用卡、小程序服務,在國外的影響力非常大。微信要想在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裡分得一杯羹,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4、用戶的需求不同。


現在在中國,幾乎連農村的大爺大媽們,都能熟練地用微信跟遠方的兒女視頻聊天,年輕人更是每天離不開手機,離不開微信。


有書君一位八十多歲的親戚,前段時間還吵著要買智能手機,原來是為了在微信群裡跟別人對山歌呢。


微信在中國這麼受歡迎,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以往的電話費很高,長途和越洋電話更是不敢輕易去打,也不能視頻聊天。


而微信視頻通話的費用相對低很多,即使你跨洋過海,也能隨時跟國內的親人們聯繫,因此深受中國人的喜愛。


而在國外,他們的電話費本來就比我們便宜很多,而且話費中還包含了短信和視頻的費用,不需要像我們一樣用微信來節約話費。


至於說微信的其它功能,他們自己的社交軟件已經具備,比如使用Facebook也可以在網絡購物、各種繳費,以及充當地鐵卡等,已經可以滿足他們生活的各種需要。


因此,微信對於他們來說就沒有中國人那麼急迫,甚至有沒有都無所謂。



5、使用習慣不同。


中國人喜歡熱鬧,過年過節時相互發個紅包,既能增加節日的氣氛,又能增進親人朋友間的感情。


就算微信群裡不太熟悉的人,也能瞬間熱乎起來,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通過微信,你還可以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也可以跟同事、生意夥伴隨時聯絡,工作效率能提高不少。


而在國外,他們沒有發紅包的習俗,又比較注重隱私,習慣將工作和生活區分開來。


再加上他們用自己的社交軟件多年,周圍的人也都在用,已經形成為一種習慣。如果你讓他一下子改變這種習慣,去接受完全陌生的微信,可能一時半會很難改過來。


綜上所述,應該就是為什麼中國人天天用的微信,外國卻沒什麼人用的原因。


不過,作為一箇中國人,有書君倒是希望法國小夥子的願望能夠儘快實現,也相信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


有書知道


微信的海外市場一直走得相當坎坷,其中原因頗多,小編在此根據自己的觀察、體驗,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競爭對手太強

微信的推出並不是一個獨創之舉,早在它進入國際市場之前,Facebook、Twitter等社交軟件就已經在國外流行開,市場已經被瓜分殆盡。微信作為一個外來客,想要融入外國人的社交生活,打破已有的使用習慣,很難。

更別說,水土不服、本土化不足的老問題了。

使用習慣的不同

因為手機套餐的制定不同,外國人更習慣於用短信、電話、視頻電話的方式聯繫他人,微信的通訊功能在這三位“地主”面前就很沒底氣了。

想必用的最多的就是:刷/發朋友圈,通訊,付款。前面兩個功能,正如剛剛說的,對外國人而言已經有用慣了的軟件,微信想要取代比較難。而付款這個功能,對國人而言雖然是個剛需,但在刷卡、現金支付更流行的國外卻並不是,支持微信支付的商家寥寥無幾。

微信剛開始作為一個熟人社交的工具,添加對象往往是朋友,而隨著軟件的流行,同事也擠進了你的私人生活圈,不論你願不願意,很多工作不得不在微信上溝通——微信打破了工作時間和私人時間的界限。

這點,被我們自己也詬病已久,更別說對工作、私人時間區分的很開的外國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