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雲:孔氏嫡傳第三十八、三十九代孔惟晊、孔策

孔惟晊,孔子第三十八代嫡孫。孔惟晊初居寧陵,戰亂結束後遷回曲阜,留其弟惟時奉守寧陵祖墓。《闕里文獻考》載:“三十八代惟晊,初居寧陵,後兵解,歸魯。留幼弟惟時居寧陵守先人墓。憲宗元和十三年襲封文宣公,授兗州參軍。年六十五卒,葬祖墓東。”乾隆《曲阜縣志》:“元和十三年春正月,孔惟晊襲封文宣公。復置孔子廟灑掃五十戶。”《孔子世家譜》又載:“唐憲宗元和十四年,李納子師道敗誅,東平兵解,留幼弟惟時與賢、曾孫惟一,守寧陵祖廟墓。歸魯,授兗州參軍。襲封文宣公。年六十五卒,葬祖墓東。”

李冠雲:孔氏嫡傳第三十八、三十九代孔惟晊、孔策

對於孔惟晊的歸魯,《宋史·儒林列傳》也記載到:“璲之生萱,襲封,歷兗州泗水令。萱生齊卿,德宗建中三年,詔以齊卿為兗州司馬,陷於東平,卒。至憲宗元和十三年,平李師道,其子惟晊歸魯,詔以惟晊為兗州參軍,奉夫子祀,復五十戶,以供灑掃。”李師道,系淄青節度使李納的次子,在其兄李師古死後,自領平盧淄青節度使,拜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割據十二州之地,其勢炙手可熱。而此時的淮西軍節度使吳少陽在唐憲宗元和九年(814)死後,其子吳元濟匿喪不報,自掌兵權。朝廷遣使弔祭,也拒而不納,繼而舉兵叛亂,威脅東都洛陽。十年(815)正月,唐憲宗李純決定對淮西用兵。當時的淮西節度使駐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市),地處中原腹心之地,戰略地位殊為重要,自從李希烈以來,一直保持半獨立狀態。唐憲宗此時用兵,正意在削藩,改變長期的藩鎮割據狀態。朝廷對淮西的用兵,對藩鎮造成了很大的震動。李師道感到了威脅,遂採用陽奉陰違的做法,公開聲言力助官軍討伐吳元濟,但實際上卻支持吳元濟,從而企圖從中漁利,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元和十二年(817)七月,唐憲宗命自願親赴前線的裴度以宰相兼淮西節度使。裴度奔赴淮西,與隨鄧節度使李愬等大舉進攻吳元濟。九月,李愬軍首先攻破蔡州,大敗淮西軍。持續三年的淮西之亂,於是宣告結束。平定淮西之後,唐憲宗削藩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改變,使唐政府具有了明顯的優勢,官軍更得以集中兵力進攻河北、山東藩鎮。元和十三年(818)春正月,以淮西平定,李師道感到恐懼,於是遣使奉表,請使長子入侍為質,並獻沂、密、海三州。但李師道先降後悔,待朝廷宣慰使李遜至鄆州時,卻大陳兵戈以迎,虛與委蛇,繼而又表言軍情,不聽納質割地。元和十三年秋七月,憲宗下制討罪李師道,令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兵共同討伐之。在此大兵壓境的情況下,李師道內部矛盾激化,其都知兵馬使劉悟殺死了李師道,淄、青等十二州遂平。李師道之亂平定後,即有了《宋史》所載的孔惟晊歸魯之事。

孔惟晊一子,孔策。

李冠雲:孔氏嫡傳第三十八、三十九代孔惟晊、孔策

山東曲阜至聖林大門

孔策,字元勳,孔子第三十九代嫡孫。《闕里文獻考·世系》:“三十九代策,明經及第,授曲阜縣尉。武宗會昌元年曆少府監主簿、國子監丞,遷尚書博士。二年,襲封文宣公。宣宗大中元年宰相白敏中奏,歲給封戶絹百疋,春秋充享祀。年五十七卒,葬祖墓西南。”乾隆《曲阜縣志·通編》又載,唐武宗會昌五年(845)賜文宣公孔策一子出身,宣宗大中元年(847)賜文宣公一子官,懿宗鹹通四年(863)春正月賜文宣公孔策長子孔振進士第一人及第,並詔給林廟灑掃五十戶。

李冠雲:孔氏嫡傳第三十八、三十九代孔惟晊、孔策

清末民初時期的曲阜孔廟孔林舊影

孔策之時,是李唐王朝在經歷戰亂兵戈之後天下稍事平靜的時期,但此時的大唐帝國早已盛象不再,日薄西山。《孔子世家譜》載“兵戈之後,享祠不給”,所以宣宗大中元年從白敏中所奏,才歲給“百縑充祀事”,從中也正可見此時大唐的國力之一斑。但孔策身歷三朝和對其子的賜封,也可謂深沐李唐之優禮了。

孔策三子:孔振、孔拯、孔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