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為何“棄學不讀”呢?而且是成批“棄學”

不知你發現沒有,繼本科生“錄而不讀”之外,研究生“錄而不讀”又頻現媒端,而且是批量的,近期尤其顯眼,一些高校紛紛宣佈處理結果。研究生“錄而不讀”不是像本科生那樣以個案的形式出現,分散於各個高校之中,而是以批量的形式出現,相對比較集中。這意味著什麼?背後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呢?

據10月25日蘇州大學研究生院網站發佈的《關於對2019級68名研究生作自動放棄入學資格處理的決定》,該校68名2019級研究生因未學校按規定辦理入學手續,對他們作自動放棄入學資格處理。

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為何“棄學不讀”呢?而且是成批“棄學”

據9月20日長春理工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辦公室發佈的《關於2019級研究生自動放棄入學資格者名單公示》,對逾期未報到研究生按自動放棄入學資格處理,並公佈了25人的名單。

據9月9日湖南大學發佈的《關於取消鄭博陽等69名2019級研究生入學資格的公示》,該校有部分研究生新生因出國、工作等個人原因申請放棄入學資格,另有少數新生逾期未報到,決定取消這69名2019級研究生的入學資格。

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為何“棄學不讀”呢?而且是成批“棄學”

一次性取消幾十名研究生的入學資格,許多人覺得太可惜了。一是為這些放棄讀研機會的人可惜。你想啊,有多少人想考研特別是名牌大學王牌專業研究生而鎩羽而歸,可是這些拿到錄取通知書的人卻輕易地放棄在別人看來極為難得的機會,豈能不覺得惋惜。

二是為這些高校覺得可惜。經過道道程序,經過層層篩選,耗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最後卻是竹籃打水,浪費幾十個指標不說,還少收了一些銀子。

三是為那些未能拿到錄取通知書的人可惜。如果“棄學”的這些人在錄取之前就放棄,那是多好的一件事啊,排在他們後面的報考者就能順利拿到錄取通知書了。這些在錄取之後放棄讀研的人,無形當中也使與其競爭者喪失了讀研的機會,可謂方便了自己、障礙了別人。

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為何“棄學不讀”呢?而且是成批“棄學”

儘管相關高校公開宣佈處理“錄而不讀”者,似乎是嚴格管理、嚴肅校紀的宣示,但也有稍許尷尬。有的稱之為“自動放棄入學資格”,意思是,不是我不要你,而是你自己不來;有的稱之為“逾期未能報到而又未請假”,意思你違反了規章,我得處理你,我是嚴肅的;有的則是一邊定性為“放棄入學資格”,一邊宣佈“取消入學資格”,多少有點自相矛盾。對於這些逾期未報到者,確實應該認定為自動放棄入學資格,但是如果咬文嚼字,學校應該註銷其入學資格,而不是按自動放棄入學資格處理,更不是取消其入學資格。

無論怎麼表述,本質上就是一批研究生報考者拿到學校給的錄取通知書之後,一聲不吭地不去報到,多數連個招呼都不打。旁人覺得這種行為既難以理解,又不該過於寬容,因為棄學者不僅是對自己不負責,而且是對別人不尊重(搶佔名額卻不上學,影響他人錄取),還有損高校利益。對此,高校嚴格管理,嚴肅學紀,一次性取消(實為註銷)這麼多人的入學資格,的確算得上雷霆手段,果斷,嚴厲,應該點贊。

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為何“棄學不讀”呢?而且是成批“棄學”

那麼,這些人為何“棄學”呢?應該說,社會當中存在的事情總是有理由的,放棄入學資格者不可能無緣無故。這個原因才是值得分析的。

1、非全日制專業型研究生“棄學”佔比最高。

在主動“棄學”湖南大學入學資格的69人當中,有54名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12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和3名博士研究生,非全日制型佔比近80%。在主動“棄學”蘇州大學入學資格的68人當中,非全日制為38人(含在職博士4人和在職碩士1人),非全日制超過半數。這是什麼原因?

考研是這樣的。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講,多數選擇全日制學術型,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選擇全日制專業型。對於在職人員來講,如果真的想上學,一般也是首選全日制學術型;如果只是為了拿個文憑,一般選擇非全日制專業型,或是在職碩士。由此可以看出,專業型尤其是非全日制專業型,多數考生不太願意選擇。

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為何“棄學不讀”呢?而且是成批“棄學”

為何不願上非全日制研究生呢?原因很是簡單,這受多年來形成的輕學術輕實踐之風的影響。你到高校看一看,招聘教師肯定是隻要學術型,不要專業型。許多高校在招錄博士研究生時,如果是專業碩士,即使分數很好,也不願錄取。前些年一些高校辦了大量的在職碩士學位班,只有學位沒有學歷,實際上砸了研究生的牌子。用人單位對此很有想法,一般不給待遇。因為是同一名員工,拿到碩士之前與拿到碩士之後能力並無明顯提升,用人單位認為這是在套取待遇,高校也有濫發文憑之嫌。

在對比中,用人單位覺得專業型研究生含金量不足,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與全日制研究生相比,所以在各個方面是區別對待的。對於這一點,職場中人是心中有數的,當一些人覺得上一個非全日制研究生並不一定能夠給其帶來利益時,自然不會珍惜機會,有一點理由就毫不猶豫的放棄。

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為何“棄學不讀”呢?而且是成批“棄學”

2、文科專業研究生“棄學”佔比較高。

從湖南大學“棄學”研究生的專業看,工商管理17人,法學10人,外語5人,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5人,公共管理4人,經濟與貿易3人,文科共計45人,佔比65%。從蘇州大學“棄學”研究生的專業看,工商管理16人,法學、藝術、公共管理等其他文科23人,佔比57%。從中可以看出,工商管理專業“棄學”尤為突出。

為何是這樣?原因也很是明顯。相對於理科而言,文科研究生供過於求更多,再加上社會容納文科研究生的能力遠遠低於容納理科研究生的能力,因此攻讀者也覺得性價比不高。也就是說,即使研究生畢業,找到的工作崗位也不一定比本科生好,工資收入也不一定更高,多少有點雞肋的意思。如果工作單位不錯,許多人都捨不得工作,因為上學之後崗位就是別人的了,畢業之後回到原崗已經沒有可能,如果屆時找到的新工作更好則沒有什麼說的,如果更差或是相當,也就得不償失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上還不如不上。

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為何“棄學不讀”呢?而且是成批“棄學”

3、在就業壓力山大的情況下,讀研只是一個預備選項。

“棄學”在三本高校校校有、年年有,報到期間有,報到之後也有,這並不是什麼秘密。雖然研究生“棄學”與本科“棄學”有所不同,但原理是一樣的。對於許多高考學子及其家庭來說,都不太願意讀三本,可是高考分數擺在那裡,也沒有太多的辦法,只好三手準備,一手準備復讀,一手準備出國,一手準備報到上學。對於一些人來說,準備報到是在前兩手沒有著落的情況下的預備選項,一旦前兩手有了著落,也就果斷棄學。所以在三本高校,時不時的有學生辦理退學手續,如果私下問一問原因,一般是出國留學。

同樣道理,讀研也只是應屆畢業生的一個預備選項。他們的基本做法是,一邊找工作,一邊考研究生,如果工作有了著落就不讀研,如果工作無著落就去讀研。許多學生在報名考研、複習考研、面試錄取之前,工作崗位一直沒有著落,可是在錄取為研究生之後卻是柳暗花明,理想的工作突然而至,自然果斷棄學,畢竟研究生畢業之後也不一定還有目前的機會。至於在職人員,就更覺得工作崗位的寶貴了,除非對工作崗位極不滿意,否則是不會輕易辭職讀研的。這幾年一些年輕人跳槽頻率有所下降,原因也在於工作並不是那麼好找。辭職容易覓崗難,是一種客觀存在。

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為何“棄學不讀”呢?而且是成批“棄學”

4、研究生供過於求,導致許多人不敢辭職讀研。

本科生供過於求、結構與社會需求脫節,研究生同樣如此。前些年,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學位授予權,研究生擴招比本科生更加厲害,泡沫更多,研究生學歷大為貶值。在這種情況之下,許多單位的用人原則是,能用本科不用研究生,除非確實是技術研究崗位,這又加劇了就業難度。

對於一些在職研究生和專業碩士,用人單位另有想法,一般與全日制研究生區別對待。對專業沒有要求的一般崗位或是行政崗位、後勤崗位、服務崗位,用人單位寧願用本科生也不用研究生,因為同樣的工作職責、同樣的工作要求,研究生的工資福利待遇要高於本科生,增加了人力成本。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一些研究生在求職當中自動降格以求,只要本科生的工作待遇,有的甚至隱瞞研究生學歷,只拿本科學歷求職。本號就曾遇到過一位研究生,自願選擇應聘只招收高職高專學歷的崗位,最終與高職高專同崗同酬。研究生主動“棄學”,供過於求了是一個重要原因。

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為何“棄學不讀”呢?而且是成批“棄學”

5、研究生招生亂象產生了負面影響,非王牌專業吸引力減弱。

不得不承認,現在的研究生教育不僅濫,而且亂。就研究生類型而言,有全日制,也有非全日制;有學術型,也有專業型;有統招型,也有定向型;有獨立培養型,也有中外合作培養型;有統考統招型,也有自考自招型。總之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

如果你天天上網,時常看一下手機,總是有研究生招生方面的廣告突然跳出來,讓人煩不勝煩。這些研究生招生廣告多數是中外合作辦學的那種,也有在職研究生的那種,當然更不少了MBA、EMBA等。這些廣告都有“不用考就可以上學”這樣的說辭。研究生招生“滿網叫賣”,確實有些掉價,讓全日制研究生連帶尷尬。少數高校的這種招生方式,確實給高校研究生教育造成了負面影響,也證明研究生教育確實太濫了。

如果你再分析一下還會發現,“棄學”涉及的專業多是非王牌專業。以湖南大學為例,“棄學”涉及工商管理、法學、外語、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公共管理、經濟與貿易以及機械與運載工具、金融與統計等學院,應該說其中的多數不是湖南大學的王牌專業。蘇州大學也存在類似情況。你想,這些專業本來就業形勢不好,年年被列為黃牌專業甚至紅牌專業,再加上又不是王牌學院的王牌專業,就業前景如何,就業預期怎樣,也是比較明朗的,考上這些專業的研究生,“棄學”也是可以理解的。

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為何“棄學不讀”呢?而且是成批“棄學”

研究生供過於求,考生有了挑選機會,不再是有學就上。這也告訴所有高校,研究生所設專業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質量不高,將面臨無人報考和“錄而不讀”等種種尷尬,還是少而精比較好。高校內涵式發展,不僅包括提高本科教育質量,也包括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

研究生“棄學”其實早已出現,只是最近一些高校批量處理“錄而不讀”者而有些格外顯眼,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但其本質還是一個供求關係的問題。對此,不知你是什麼看法?

(本文為原創;文中圖片源於相關高校網頁和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