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不應該取締那些與中國歷史文化沒有任何關係的節日?

蕞美的信仰


洋節日、跟傳統文化沒關係的、什麼愚人節、光棍節等等,這些節日氾濫跟商家促銷脫不了干係。應統通取締和抵制。


FH陶15999


做為一箇中國人,老祖先留下的傳統節日,就是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們要繼承中華文明,過妤自己的節日就可容易了。大家都知道,傳統的春節、元霄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看挑花杏花,四月八慶豐收,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曬棉被,七月七巧娘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九重陽節,十月一日國慶節,十二月臘八節,光是我們自己的節日基本上月月有,還不算一些佛教,道教,及其它各民族的節日,為什麼還要過西洋節?這都是哪些賣國求榮的漢奸,崇洋媚外的奴才近多年來盅或造成的,對我們青年一代及下一代的教育是十分有害的,無論何時,爰國是第一位的。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我是不會過洋節日的!


老魚104413556


應不應該取締那些與中國歷史文化沒有任何關係的節日?

目前有與中國傳統文化沒有任何關係的節日嗎?

就眼下的情況來看,我國目前主要有三種節日。第一,傳統節日,第二,洋節日,第三,新造出來的節日。

對傳統節日,可以說沒有一個不是傳統文化積累起來的,哪怕很少有人知道的,也都是傳統文化的結晶,是傳統文化通過歷史傳承而留下來的。可以取消,但是,卻不能用沒有歷史文化的名義取消,而只能看平時使用的頻率和人數等來取消。如果與歷史文化掛鉤,就不應當存在取消的問題。

對洋節日,原本就與中國歷史文化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外國人的狂歡。那麼,為什麼近年來在中國也如此時興,甚至有一段時間有衝擊春節的可能呢?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這些洋節完全被商家所綁架,被商家用來促銷的一種手段。如聖誕節,就被商家放大到遠高於春節的地步。所以,對這樣的節日,可以不取締,但也不能無節制地放大其效應,不允許商家的過度炒作。

對新創造出來的節日,主要是電商創造出來的購物節,其性質,也與商家炒作的對話節極其相似,目的就是為了促銷。所以,只要不過度,不需要取消。至於是否可以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從目前電商平臺的做法來看,可能不大,也沒有這樣的力度和文化底蘊。因此,可以採取既不大力鼓勵,也不取締的方式,使其自我發展。


譚浩俊


這個問題出在“取締”兩個字上。取締,一般是對有社會危害的。可是,一些不符合中國民族文化的洋節日的流行,時代要求,一些已經融入了中國政策層面。而另一些,諸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等也只是隨著改革開放,泥沙俱下乘勢而入。助長了一些人盲目的崇洋媚外、隨風起舞。隨著時間的推移,民族自信心的提高,實現中國夢意識的加強,這些洋節日必將沒落。除了那些借用洋節日為非作歹違法亂紀,必須警告以外,不必嚴重到不自信的“取締“。公民心裡自有一杆秤,會分清楚的。就像垃圾分類一樣,正確引導才是最好的。


寶刀野史


應不應該取締那些與中國歷史文化沒有任何關係的節日。這是個好問題,節日的形成必有其形成的歷史。泱泱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文化傳承與演變我國漢史形成自己的節日,如春節,元霄節,重陽節,七巧節,中元節,端午,清明等以農曆來計時的節日,建國後在融合現代社會的發展並以重大歷史事件和我國國家發展而確立了國慶,建黨,建軍,勞動,婦女,兒童節等為體現社會特定階級的發展以法律定下來的節日。節日是紀念與傳承。中華民族是多民族聚居地,其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節日並得到國家政府的認可與支持並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題主提到的應該是現時代年輕人與商家炒作而發展的如聖誕,愚人,情人節等由西方歷史而演變的節日。這應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喜歡它就不捧它的臭腳。只要在生活中過好自己的歷史傳承。如央視節目的詩詞大會等。堅持自信。若不喜愛外來的文化大可在網上,生活中罵上一罵,辯上一辨。正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者。



海之東夷陵紅


建議取消一些行業節日,如醫師節、護士節、教師節、記者節等等,因為大家都是勞動者,都有共同的節日一一”五一勞動節“,如果都要突出行業特殊,那就應該還有:鋼鐵工人節、鐵路工人節、民航員工節、環衛工人節、電力工人節、消防隊員節、司機節、石油工人節……………………


我是中國人161799319


沒有必要過那些所謂的洋節日!

2.14情人節,我們中國有7.7情人節不夠好嗎,多麼悽美的愛情故事,不夠真諦嗎?

聖誕節,我就納悶了,中國傳統的春節怎麼就比不上聖誕節了,中國的元宵節花燈滿街,就比不上那根蠟燭嗎?

外國的天比我們的藍嗎?

外國的地比我們肥沃嗎?

外國人從哪個地方看比我們金貴?

崇洋媚外是怎樣的心態?也難怪,就連我們民族引以為傲的某名牌大學都歧視我們中國人,外國留學生用“您”中國學生用“你”!


雙哥雜談


中國自身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元旦、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其中,元旦、春節是一直放假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是2014年列入法定放假日的。

新中國成立後才有的節日有:五四青年節、建黨紀念日、八一建軍節(軍人放假一天)、國慶節。其中國慶節一直是法定假日。

新中國成立後的專業性節日還有教師節、醫生節等。

國際組織確定的節日有:三八國際婦女節、五一國際勞動節、六一國際兒童節,還有5月12日國際護士節。其中列入法定假日的有婦女節、勞動節、兒童節。勞動節放假一天,婦女節婦女放假半天,兒童節兒童放假一天,但婦女節假期在機關企事業單位落實得不好(這些都是國務院發文規定,2014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

改革開放後,隨著西方文化的引入和國際交往的密切與廣泛,既適應在華外國人的需要,更有商家的炒作,還有一些年輕人藉機樂一樂,西方的聖誕節、愚人節、萬聖節等在中國有了一定市場;父親節、母親節由於有著積極意義,更被廣為推崇。所有這些,政府不會提倡,但也沒有必要取締,還是順其自然為好。

中國目前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傳統節日過得既豐富多彩,又具有新意,讓年輕人積極參與進來。





玉堂行佛人


那種認為與中國五千年文化有影響的節日才是中國節日的思想,是極端錯誤的大國沙文主義!民族主義!

我們雖然說我們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但決不意味著可以排斥世界文明和科學進步而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中國隨著改革開放和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和貿易多極化的發展軌道,隨著世界大量的友好人士和各國朋友們來我國工作觀光旅遊度假,也帶來了世界優秀文化遺產的各種節日,如聖誕節,感恩節等!這些節日都是以為人類實現民主光明幸福為主旨,以人類最終實現公平正義為信仰,以人類實現大團結大聯合為目標!另一方面是由於外國常駐人口和外國移民們的大量湧入,他們在異國它鄉也需要繼承自己的文化習慣和歡度自己文化承載的各種美好節日來寄託自己的生活信仰!這是他們的權利,我們不應該干涉並禁止這種節日!

優秀的文化是互相影響的,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這就和科學無國界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一樣!好的文化承載,影響是巨大的也是廣泛的!如中文雷射,就是英文激光的發音!坦克一詞則更是發音和內容全盤引進!所以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響,構成了人類共同繁衍生存!節日作為各國優秀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更是以不可阻擋的潮流形式,向全世界蔓延!

如果你還堅持採取對中國五千年文化無關的所有的外來文化都持否定排外的態度,那麼問你馬克思主義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產物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帶來了毛澤東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學說而發展建立的毛澤東思想,為中國革命的成功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建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對此,你還能堅持說外來文化是無用的嗎?


妙手文


有這種驚世駭俗想法的網友,我想問問你們:

1.星期六、星期日都是“洋日子”,“週末休息”的做法是“洋人”傳過來的,”星期天休息”的做法甚至最初是源於基督教,其實就是最基本的“洋節假日”哦。你們既然如此反感“過洋節”,那你們乾脆每週都別休息,一年365天沒日沒夜上班吧,因為這樣最“愛國”嘛。請問,各位願意這樣嗎?

2.元旦節放假,是按“洋人”曆法實施的。各位,為了“不崇洋媚外”,敬請你們元旦節堅持上班。願意嗎?

3.“五一”小長假是基於“洋節”——五一勞動節,按照各位“愛國”者的神邏輯,各位也甭過五一小長假,請堅持“愛國主義”的上班吧!願意嗎?

4.母親節、父親節、兒童節、婦女節、勞動節、護士節這些創意全都是來自“萬惡的洋人”。“愛國”者們,為了你們的“愛國”信念,你們是不是也要拒絕甚至抵制這些洋溢著真善美的、普適性的節日呢?

…… ……

言歸正傳:

評判一個節日有沒有存在的合理性,並不一定要看它是否“和中國歷史文化有關”,而是看它是否無害、有益。

一個節日即使不能滿足多數中國人的興趣、帶有濃濃的“洋味兒”(例如“聖誕節”),只要不違法,不違背起碼的人倫道德,總體上並不負面,就自有其存在的權利,不應該輕言”取締”。有容乃大。

如果一個節日主旨是積極健康、促進文明進步的,那就不僅不能取締,更應該發揚光大。

一個節日,如果在中國原有的歷史文化中沒有相關的創意,可是,它傳導了人類共同需要的真善美,能夠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充實我們的文化,何樂而不為呢,何必要“看出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