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想和別人玩被拒絕,如何運用ICPS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一、什麼是ICPS法?

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提出了一套實用的方法和技巧,學術名稱叫做“人際認知問題的解決”。因為名字比較拗口,舒爾博士想到用“我能解決問題”,即ICPS來表示。

ICPS法的核心就是運用對話教給孩子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思考技巧。一個完整的ICPS對話包括四個部分:一是明確問題出在哪裡;二是理解自己及他人感受;三是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四是預估解決辦法的後果。

二、如何運用ICPS法解決問題?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理解問題出在哪裡。

家長應認真傾聽孩子的情緒。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拒絕,被拒絕的孩子都會因此感到失落、難過,甚至會對和別人打交道產生畏懼心理。

在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家長應該第一時間擁抱孩子,去理解她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陪伴。並告訴孩子,被別人拒絕是人際交往中很正常的事情,對方並沒有惡意,教會孩子要以良好的心態面對。

當孩子想和別人玩被拒絕,如何運用ICPS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在《不可思議的媽媽》節目中,蔡少芬6歲的小女兒因為多次跟別人玩被拒絕,難過地跟她訴苦,蔡少芬的做法得到了網友的高度評價。

她抱著女兒說:我覺得你的感受是真實的,我也接納你的感受。我教你一樣東西,就是你笑容多一點,你主動一點,你做回自己,他們肯定會被你吸引的。如果你還計較,你永遠不是一個快樂的人。

家長應幫助孩子思考問題所在。安撫孩子後,家長要通過有效對話,引導孩子進行思考,明確發生的是什麼問題。這需要孩子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家長平時可以在遊戲中,在日常的交流中有目的性對孩子這兩個方面進行訓練。

孫瑞雪指出:成人在介入孩子的人際關係發展敏感期時,不要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而是傾聽孩子,讓孩子說出他們的糾紛,讓他們找出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步:家長要引導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當孩子被別人拒絕時,家長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進行安撫後,應該正面引導孩子去努力理解他人的感受。比如我前面講到的小男孩想加入丟手絹遊戲的例子:

家長:你拿著手絹就要藏了,有人衝你 跑過來,你讓他一起玩嗎?

孩子:不讓。他看到我扔給誰了,會告訴人家。

家長:那你什麼時候願意讓他一起玩?

孩子:等我們玩完這一輪,我讓他一起玩。

通過進行能引發孩子思考的對話,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拒絕自己是為什麼,知道原因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孩子想和別人玩被拒絕,如何運用ICPS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第三步:思考多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後果,並進行選擇。這是ICPS法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幫助孩子理解問題在哪裡之後,引導孩子思考解決辦法。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一個問題往往不止一種解決辦法,要鼓勵孩子多思考,想出儘可能多的辦法,並引導孩子認識到每種辦法帶來的後果,進行比較後,讓孩子最終選擇其中一個去執行。

還以丟手絹例子來說:

家長:如果這一輪結束了,小姐姐還是不讓你玩怎麼辦呢?

孩子:我把遙控飛機給她玩一下。

家長:這個辦法不錯。可如果小姐姐不喜歡遙控飛機呢?

孩子:我告訴她我跑得快,一下能抓住別人。

家長:也是個好辦法。你想想他們玩時你能幫什麼忙嗎?

孩子:我可以幫忙看守他們脫下來的衣服。

……

顯然,如果小男孩要成功地融入這個群體,參加丟手絹遊戲,最後一個辦法是最好的。

需要強調的是:整個過程,家長只是起引導和點撥的作用,不能自己去代替孩子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案,要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無論哪種方案,都不要去幹預,讓孩子自己在不斷地實踐和受挫中,最終懂得怎麼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自己的社會能力越來越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