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立冬:向三秋告別,走向隆重的冬天

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

黃楊倔強尤一色,白樺優柔以半疏。

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

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

紫金霜《立冬》

此時農曆十月間,秋色猶存,南方一度晴空豔麗“小陽春”,然而節氣上,已經立冬了。

二十四節氣之立冬:向三秋告別,走向隆重的冬天

(圖片 | Pixabay)

每年公曆11月7日至8日間,太陽位於黃經225度,是二十四節氣冬之始——立冬,也是四時八節的大八節之一。此時中國北方偏北風加大,氣溫持續下降,或有降雪情況出現,南方則是溫度適宜、晴暖乾燥,還需推遲二十日左右才進入真正的冬天。

《月令七十二候解集》曰:“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此節氣來臨,秋季作物已收割完畢,果物糧食入庫儲藏,動物隱入巢穴預備冬眠,人類開始減少戶外活動。

二十四節氣之立冬:向三秋告別,走向隆重的冬天

(圖片 | 中國政府網)

二十四節氣之立冬:向三秋告別,走向隆重的冬天

(圖片 | Pixabay)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時水開始凝結為薄冰,卻還不至於很堅硬;土地開始寒凍,卻還不至於乾裂;傳說裡,野雞一類的大鳥將落入海里變為帶有花紋的大蛤。

於古人而言,若立冬時水面未有初始結冰現象,那麼則說明大地間陰氣缺失,失去平衡;若地面沒有封凍的跡象,那麼人間可能將有災禍出現;若野雞沒有落入大海變成花紋大蛤,則說明社會上會出現許多淫蕩的女子。當然,野雞不會入海變大蛤,也與女子淫蕩毫無關聯,這些現象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只是古人在缺乏科學依據前提下的主觀聯想。

二十四節氣之立冬:向三秋告別,走向隆重的冬天

(圖片 | 中國政府網)

立冬的農事活動有二類,一類是利用晴好天氣搶種,一類是做好冬日蔬果儲藏,比之繁忙操勞的秋季,立冬注重儲藏收斂,也算是農民緩口氣的節點了。

立冬農諺有:

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立冬打雷要反春;

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

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裡點蘿蔔;

立冬種豌豆,一斗還一斗;

立冬前犁金,立冬後犁銀(指應早翻土);

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

立冬的節俗有天子迎冬、民間賀冬、冬泳和進食滋補等。

《呂氏春秋·孟冬》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氣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

天子迎冬。古時,天子要在這日齋戒,舉行迎冬、祭天儀式,並且賞賜群臣冬衣。這與立冬前的寒衣節也有分不開的關係。

賀冬亦稱“拜冬”

,早在漢代就有此俗。

東漢崔定《四民月令》中有:“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

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清代顧祿《清嘉錄》卷十一中載:“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

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越來越簡化,如今只有一些村莊內會在此日舉行拜師活動。老師家中掛上孔子像,擺出上方疊(一種放有四色瓜果的疊),學生們提著酒肉、瓜果去老師家中拜見。

二十四節氣之立冬:向三秋告別,走向隆重的冬天

(圖片 | 中國政府網)

立冬時的進食滋補,南北方略有差異。北方地區涮羊肉、吃白菜餡餃子,拌以爛蒜,有暖胃作用;江南地區興吃糰子、醬肉,喝銅鍋羊肉湯、黃釀酒等;南方廣東地區則興吃薑母鴨、板栗炒飯等。

立冬一至,蘇州、浙江、上海等地的羊肉火鍋店就開始大規模營業了。街頭巷尾的羊肉店散發出熱氣騰騰的香味,在這初寒的天氣裡,營造出一個煙火人間。當然也不可盲目進補,若人體內熱性太強,溼氣滯重,則要避免大量食用羊肉,可用牛肉湯代替。

二十四節氣之立冬:向三秋告別,走向隆重的冬天

(圖片 | Pixabay)

立冬養生,要特別注意“滋潤”二字。立冬節氣是蔬菜淡季,此時富含維生素的薯類可替代蔬果的不足。用紅薯煮粥,適量添加大棗、胡蘿蔔、芝麻,可滋潤脾胃,防止冬季乾燥帶來的大便秘結、口舌生瘡。此外,經常食用大白菜、圓白菜、白蘿蔔、豆芽、油菜等市場常見蔬菜,亦可彌補人體維生素缺失。

立冬是防禦寒冷的開始,此時氣溫下降幅度大,稍有不慎,便會感染風寒。中老年人則容易患心腦血管病,傳統中醫艾灸可達到疏通人體經絡的養生保健之效。食物上可適當吃些蛋白質高些的食物,如瘦肉、蛋、奶。

至此,二十四節氣之十九已到來,我們向過去的三秋告別,走向隆重的冬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