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真的無國界嗎?

驚龍軒


你好,親,很開心回答你的問題

個人拙見,藝術,可以說是無國界的,也可以說是有國界。

一個畫家,在一生的創作生涯中,在形成自己獨特的畫風,獨特的創作思想,藝術觀點之前,摸索階段是可以學習前輩畫作的精髓和長處,甚至可以學習別國畫家的技法,風格,精髓,然後發展成自己的獨特風格,獨特的創作思想

西方美術史上,許多畫家,在形成自己的風格之前,處於學習摸索階段,都學習過別國前輩畫家的技法,風格和思想

比如西班牙畫家委拉斯貴支,在巴洛克畫家魯本斯的指點下,兩次奔赴意大利,學習文藝復興時期,經典油畫作品的用色造型,油畫技巧

還有法國的畫家拉圖爾,是一位擅長畫夜間光線的畫家,也曾經學習過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的酒窖光線的技法

還有奧地利畫家克里姆特,是維也納分離派的畫家,克里姆特的作品,具備濃厚的平面裝飾風格,鑲嵌畫傳統工藝風格

克里姆特獨特畫風的形成,吸收了日本浮世繪,中國年畫的風格,把繪畫的裝飾風格發揮到極致

所以,畫家在探索學習階段,是可以吸收前輩的精髓,也可以借鑑別國畫家的作品,別國藝術的風格

西方美術史上,許多畫家創作都受到了日本浮世繪版畫的影響,如梵高,維亞爾,克里姆特,馬蒂斯

充分體現了各國藝術風格的相互影響,各國畫家的相互學習,借鑑,藝術是無國界的交流和借鑑

意大利畫家郎世寧清朝來到中國畫,畢加索晚年時期也學習了齊白石的水墨畫風格,創作一批水墨畫

但是,為什麼又說藝術是有國界?


中國近代時期,一批畫家抱著救亡圖存的信念和美育救國抱負走出國門,留學西方學習西方油畫傳統和技術

如畫家李鐵夫,陳抱一,徐悲鴻,吳作人,吳大羽等畫家

但是留學的畫家們並沒有忘本,歸國後投身於美術教育事業,如畫家徐悲鴻

留學的畫家們也沒有照搬照抄西方的油畫,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紮根心底,所以依然沒有丟棄傳統中國畫的探索,達到中西合璧,以油畫材料,表現中國本土文化傳統和精髓,如畫家劉海粟,林風眠

所以,藝術是無國界的交流,學習,借鑑,同時藝術家也是有國界的

西方美術史上,畫家克里姆特,梵高,馬蒂斯,亞爾,雖然學習了別國畫家作品的精髓,但是也發展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思想

如畫家拉圖爾,雖然創作深受卡拉瓦喬作品中的光線的影響,但是同樣也發展成了屬於自己獨特的夜間燭光的光線技法

回答完畢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的疑問,歡迎私信

粉絲們,條友們,你們有什麼高見嗎?


藝術狂人2


藝術雖然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明形態下產生的文化現象,但所有藝術形式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弘揚人類約定俗成的真善美,只要是真善美的東西,世上每一個人都可以感受得到。

可以肯定地說,藝術是沒有國界的,藝術跟微笑一樣,是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民族的人都能欣賞明白的世界通用語言。

藝術中的音樂,是無國界的典型。

音樂是用音符和旋律作為傳達思想情感的工具,常常吸收自然界中的天籟之音作為創作元素,從原始人到現代人,人類跟大自然一起生活了數萬年,對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非常熟悉,因此,人們聽到音樂,自然而然會觸動心絃、勾起想象,讓心靈沉浸在音符世界裡無法自拔。

像我國十大名曲中的《高山流水》、《陽光三疊》、《廣陵散》等曲子,不論是用古琴、古箏、笛子、琵琶等我國傳統樂器演奏,還是用小提琴、鋼琴、薩克斯、大提琴等西方樂器演奏,都能變幻出美妙的樂音,任何人聽起來都很美,讓心裡酥酥的。

又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致愛麗絲》、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肖邦的《圓舞曲》,這些西方音樂大師的曲子,我們聽起來同樣很美妙,深受感動。

油畫同樣沒有國界,人人都能看懂。比如,面對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不管是亞洲人、非洲人,還是美洲人、大洋洲人、歐洲人,都能感受到一名溫柔可人,嫵媚漂亮,氣質優雅的女性,對著我們微笑,她的微笑如同夏日中的一陣微風,讓人瞬間神清氣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即使我們的國粹——書法,絕大多數外國人可能因為不認識漢字,分辨不清一幅書法作品裡寫的是什麼內容,但是,書法是典型的造型藝術,書法家為了讓整個字體變得和諧美觀,會刻意塑造字體的結構美,會把一個字當做畫畫那樣,考慮構圖的需要,組合出優美的造型,同時還會給自己灌注藕斷絲連的用筆氣息。

因此,外國人同樣可以欣賞到書法藝術的造型美和氣韻美。

2005年左右,陝西一名主攻大篆的著名書法家,在西安某個展館舉辦了一個書法展,吸引了幾名外國遊客前來參觀,他們看不懂是什麼字,有一個遊客指著篆字作品問道:先生,請問這是中國古老的繪畫嗎?

書法家聽後解釋道:這是中國的古老文字,是現代漢字的祖先,在遠古時期,字和畫是一起的。聽後,外國人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說明,任何藝術只有形式和技巧上的不同,內涵是相同的,都表達了人類的某種共性意識,任何人欣賞時,通過形而上的思考,基本能看懂。


鴻鵠迎罡


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明,造就了不同文化內涵的藝術,諸如詩歌、音樂、繪畫、書法等等藝術,即便是同一種藝術,不同審美的人,不同藝術認知的人,創作出來的藝術風格都有所區別,問題來了:藝術真的無國界嗎?

藝術無國界,藝術文化卻有國界

有很多事例可以說明藝術無國界,比如,在一百多年前,我國從西方世界引進了油畫藝術,至於現在發展如何,這是另外一回事;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藝術愛好者,也有在學習中國書法藝術,至於學習的怎麼樣,這也是另外一回事,藝術無國界,只要你有足夠的興趣及天分去學習,



雖然藝術無國界,但是要學好其他文化之下的藝術,並不是簡單的事情,就以油畫藝術來說吧,在西方世界,人體油畫是高尚的藝術,對西方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而在國內,人體油畫一直在“色情”和“藝術”之間徘徊,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可以肯定的是,絕對不是人們審美能力以及藝術認知的問題,而是藝術家沒有將人體油畫完全表現出藝術的樣子,以至於才會有“色情”的爭議,那麼藝術家為什麼沒有將人體油畫完全表現出藝術的特性呢?那是藝術家沒有完全領悟透徹西方油畫的藝術文化理念,

從這個層面上講,藝術就是有國界了,要不然人們就不會把從西方世界引進來的人體油畫看作是“色情”了,對吧,還有就是,當我們去西方世界的藝術博物館欣賞人體油畫時,卻又認為是藝術,在自己國內看到的偏偏就是色情,這又說明了中西方油畫藝術家的藝術造詣的差別了,總而言之,藝術文化有國界。



詩夜城主


藝術無國界的命題成立。其所以然是美無國界。

只要是藝術,都是創造和體現了一種美,美無國界,藝術也就無國界了。

藝術無國界的典型代表是音樂。音樂之美是審美的耳朵的愉悅之對象,在中國人聽起來很美的音樂,西方人聽起來也很美。阿丙創造的旋律很美,所以迎得東西方的廣泛好評。《好一朵茉莉花》是民歌。然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其旋律為東西方的大眾所共鳴。

西方的油畫藝術很美,寫實,美化,栩栩如生,充滿生機和活力,一開始東方人以為太裸而傷風敗俗,有傷教化。改革開放了,介紹多了,欣賞多了,中國人也發現了其中的震撼之美,接受了,學習了,中國出了油畫家,把西方的裸白與東方的意境融合一起,東方油畫創作有過之而無不及。吳冠中的畫,美冠中西。

唐詩很美,西方人的教科書中有,日本的教科書中也有。美無法分國界,藝術也無法分國界。

有一條可以佐證藝術不分國界是美不分國界。

東西方的人是自然人。美男靚女也是自然人。自然人不是藝術,美男靚女同樣不是藝術。然而東西方美人是異曲同工的。東方人認為的美人,西方人同樣認為美。西方人認為美的人,東方人也認為是美的。

所以,美是不分國界的,藝術是美的,藝術是不分國界的。而人是有美有不美的,對美與不美的標準,東西方有大致相同的審美觀。

維娜斯,丘比特,《人間喜劇》,東方人也認為是美的。

《紅樓夢》,《二泉映月》,龍門石窟大石像,西方人也認為是美的。藝術因為是美的載體而不分國界(認同請關注)。




GoodLuck6868


這個觀點,還是要持保留態度的!

最典型的就是文字方面的藝術,不是我自己妄自菲薄,我的英語水平僅僅限於能看懂日常用語和打招呼,更別說什麼法語、意大利語、俄羅斯語了。

你現在就是把泰戈爾、普希金從土裡扒出來,面對面我也無法欣賞他們的詩歌藝術。

當然,翻譯過來的我還是比較喜歡的,不過那個功勞屬於翻譯家,如果沒有翻譯家,他們的詩歌在我們眼裡,就是亂碼。

同樣道理,我們的唐詩尤其是宋詞,如果沒有好的翻譯家,誰能理解其中的意境?況且,要是把宋詞翻譯成英語,我們自己想想,能翻譯好嗎?

最後說一句:

上述純粹個人觀點,勿噴,歡迎大家交流!

本人正在寫自己上世紀70年代的兵工廠回憶錄,有興趣朋友可以關注下哈。


進說瑾語論三線


藝術真的是無國界嗎?這怎麼說呢,從藝術是不分國籍和民族這一方面來說,藝術確實是沒有國界的。一件優秀的藝術品,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分隔,具有永恆的魅力,從而得到這個世界上所有熱愛藝術,欣賞藝術的人們的喜愛。比如說,達·芬奇的不朽名著《蒙娜麗莎》就征服了這個世界上所有喜愛藝術的人。


又比如說,我們在傾聽一些用我們根本就不懂的語言演唱的歌曲的時候,儘管我們並不曉得這首歌演唱的內容是什麼。但是,我們仍然會被這首歌所陶醉,沉醉在這優美的旋律之中。

在1954年新中國出席有關於越南問題的日內瓦會議時,周恩來總理指示我們的外交人員,在會議的間隙,邀請外國的外交人員前來觀看新中國拍攝的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對前來觀這部電影的外國外交人員們說:“今天請大家觀看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還沒有播放完,那些應邀而來的外國外交人員已經是泣不成聲了。藝術就這樣的在新中國的外交人員與那些外國的外交人員之間,架起了一座互相溝通來往的友誼之橋。



但是,倘若是就如此得出結論說,藝術是無國界的,那又就會大謬不然了。說到這裡,山野耕樵先說一句題外之話吧。在普法戰爭期間,德國的科學院給法國的著名科學家巴斯德寄來了一封信,告訴他已經被德國科學院授予院士的榮譽稱號。但是巴斯德毅然把德國科學院寄給他的信件退了回去,並回復德國科學院說:“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是科學家有他自己的祖國。”



同樣的道理,藝術是沒有國界的,但是藝術家有他自己的祖國。像《戰爭與和平》這部鉅著,人們在讚美她的同時,也不會忘記她的作者是列夫·托爾斯泰,一個偉大的羅剎(俄羅斯)作家,除了《戰爭與和平》這部鉅著之外,他還著有《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等文學鉅著。在此時,藝術又是有國界的了,因為她的所有權屬於羅剎所有。而託翁的鉅著不僅是為他帶來了巨大的的聲譽,而且也為羅剎帶來了巨大的聲譽。如果哪一個國家說託翁的著作權歸這一個國家所有,那麼羅剎就會毫不客氣地和那一個聲稱擁有託翁的作品的著作權的國家打官司,奪回本來就屬於自己的權利和榮譽。像《蒙娜麗莎》這幅曠世鉅著,雖然她目前是收藏在法國巴黎的多浮宮,但是法國也必須註明,《蒙娜麗莎》的作者達·芬奇是意大利人,而不是法國人。又比如像我們中國的秦代兵馬俑,他們雖然也可以出國展出,但是他們的所有權,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這個世界上的其他的國家,更不要說個人了,不得以“藝術是不分國界的”理由為藉口,把中國的兵馬俑據為己有……



通過了我說的這些,您說,“藝術是不分國界的”這句話,是不是完全的正確了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圖片創作者及始發媒體。)


山野耕樵


藝術沒有國界,因為藝術是世界的藝術,但是是有人界的,因為藝術家作為人,愛國愛家是道德的起點。藝術品也是有價值的,藝術品的價值完全是由一個國家經濟實力決定的。哪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強,這個國家自己的藝術品也就值錢,世界上的頂級藝術品也就會往這個國家跑。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李可染作品與平山鬱夫作品的價格差距,完全是那一時期中日兩國經濟實力差距的體現。


丹尼小豬影視作品


藝術無國界這種說法,主要體現在人類共有的一些東西,就是現在說的普世價值觀,這種觀念會促進各類藝術的發展和豐富。

但是藝術真的沒界限嗎,個人認為這就是一個理想的狀態,就像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大同社會,藝術是離不開人的,只要人與人之間有著不同,他就會產生各種隱形的界限,這些界限不僅包含國界,還包含信仰、種族、風俗等等。

所以藝術無國界的理念跟我們人類追求的社會大同是沒有本質的區別,也可以就是其中一部分,或者說以這一部分來體現大多數人美好的願景。


小邵茶事


看過小說《笑傲江湖》嗎?

藝術是沒有立場和國界的。

枝術,科學,哲學也是沒有國界的。

“豬肉燉粉條,外賓可勁照。”東坡肉可當西餐吃。

當然西方正確的也可為中國所用。

神,是全人類的神。


qSy112233864喜樂孩子


藝術大多都是為當局政治服務的,政見不同藝術表現則不同,不同政黨的許多藝術都無法相通。當然也不可否認有部分藝術是可相融的,所謂藝術無國界表述是不全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