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個釣魚的觀點,早已被證明是誤區,但還是有很多人深信不疑

不管在哪個圈子,新手剛入坑的時候是學習慾望最強的時候,喜歡到處找人學經驗。學經驗沒啥,每個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但在學經驗的時候要學會分辨這些經驗的真假,一旦陷入誤區以後想改可就難了。就拿釣魚來說,各種各樣的經驗鋪天蓋地,有的經驗確實管用,但有的卻早已被證明是誤區,可就是這些已經早已被證明的誤區到現在都還有很多人在相信。今天路人甲就整理了幾個很經典的誤區,希望新手釣友們能早點走出來。

這4個釣魚的觀點,早已被證明是誤區,但還是有很多人深信不疑

一,釣魚不能露鉤尖,不然魚看見鉤尖了就不咬鉤

不知道各位釣友是從哪裡聽到的這個理論,反正路人甲小時候釣魚的時候大人就是這麼給我灌輸的。在用蚯蚓釣魚的時候,一定不能把鉤尖露出來,不然魚看見鉤尖就不會吃了。作為一個菜鳥來說當然會把老釣友的經驗奉為金科玉律,絲毫不敢違背。可後來釣多了也慢慢有了疑惑,人也越來越懶,有時候露了鉤尖也不去管它,發現也照樣能釣魚。尤其是現在,掛顆粒,掛玉米,不把鉤尖露出來根本就沒辦法刺魚,有魚咬鉤也很容易脫鉤。要知道,這可是釣大魚啊,大魚的生存經驗可比小魚豐富多了,連大魚都不怕外露的鉤尖,更何況是小魚呢?

可是現在還有一些釣友認可不露鉤尖的說法,其實你只要試試,露了鉤尖一樣的能釣到魚。尤其是在掛蚯蚓的時候,外露一截蚯蚓出來反而對魚的誘惑力更高。除非是小魚特別鬧窩的情況下,我一般都是外露一截蚯蚓在外面的,從不會說因為鉤尖外露就空軍了。

這4個釣魚的觀點,早已被證明是誤區,但還是有很多人深信不疑

二,釣魚不能說話,會嚇走魚

釣魚能不能說話這個一直是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有人說可以有人說不可以。但路人甲說,可以說話,但要分情況。比如說你釣得很淺,很近,那最好不要說話,即使說話聲音也不要太大。正常3.6米,4.5米以上的魚竿正常說話是沒啥的,遠竿對說話的影響就更小了。大家不妨想想,大毛在拍節目的時候不是也在正常說話嗎,人家不照樣釣巨物?連巨物都不怕說話,還要擔心膽子很大的小魚嗎?

其實我們都知道魚感到害怕的是震動,聲音的震動傳遞到水底的時候已經有了很大衰減,對魚的影響不大。真正有影響的是你走來走去的產生的震動,比如說你在岸邊看到一條黑魚在曬太陽,你如果正常走過去可能還有十幾米它就跑了,但是你輕手輕腳的走過去,可能會距離它2-3米才會跑。

這4個釣魚的觀點,早已被證明是誤區,但還是有很多人深信不疑

三,夜釣的藍光燈有聚魚作用

在夜釣的時候很多釣友都推崇夜釣燈,而且還要開藍光,美其名曰有聚魚的作用。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照射的時候都是把燈光照到漂尾上,從岸邊到漂尾的角度並不是直接照射到你的窩子裡面的。那麼退一萬步說,即使藍光能聚魚,你把魚聚到水面上幹啥?要知道我們晚上可是以釣底為主。

另外,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做過實驗,你拿藍光照射家裡魚缸的魚,我保證它們嚇得四散逃竄,根本不敢靠近燈柱。等過了一會兒穩定之後它們才敢靠近,但這時候只要你的燈柱一移動,它們又會嚇跑。所以,如果你一晚上不移動一下燈柱,可能不會對魚情有影響,但是在戶外作釣,誰能保證一晚上不碰到點意外呢?突然刮來一陣風都能讓你餌料落偏,你移動燈光反而更容易驚魚。

這4個釣魚的觀點,早已被證明是誤區,但還是有很多人深信不疑

四,調高釣低比調低釣高更“靈敏”

關於浮漂調釣的靈鈍也是非常有爭議的,很多新手釣友都接受了這樣一個觀念,調高釣低比調低釣高更“靈敏”所以每次釣魚都喜歡調高釣低,特別迷戀一餌懸浮一餌觸底的感覺。其實我們在釣魚的時候真的要跳出這個概念,什麼是靈?並不是信號越誇張越好,而是能夠清晰準確的表達出真實魚口,這才是真正的“靈敏”。信號誇張有什麼用?只會讓你誤判信號。比如說在小魚鬧窩的時候,你是用調高釣低還是調低釣高呢?

尤其是在冬天的時候,浮漂的調目越高,浮漂向上的拉力就越大,魚兒想要吸食餌料不僅要克服餌料的重量,還要克服浮漂向上的拉力,很難出現清晰的頓口。這時候調平水釣1-2目,浮漂沒有了向上的拉力,只需要克服餌料的重量,頓口反而清晰很多。那這時候哪個是靈哪個是鈍呢?

這4個釣魚的觀點,早已被證明是誤區,但還是有很多人深信不疑

​結束語:釣魚是個需要思考的活動,想要提升釣技,隨心所欲的作釣是很難讓釣技提升的。只有平時作釣多總結經驗,多思考,釣技才能迅速提高。並不是說用了某款餌料,學會了某種釣技釣法就能讓釣技迅速提高的,關鍵還是看人的思考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