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請問一下農村人口為什麼外流,為什麼有空心村請仔細想一下?

鐵三角32384182


一,我國農村人口外流的原因很多, 總結起來可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1,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差,在農村沒有能讓農民就業的崗位。以前農村人可以靠種地來養家,每天都可以種地掙工分的,不存在人口外流一說。現在農村年青人在家種地已經養不了家了,只有靠打工賺點錢來養家餬口可農村又沒工可打。所以只好背井離鄉外出尋找活幹,現在農村年青人大都跑城裡去打工掙錢了。這是農村人口外流的原因之一。


2,農村教育落後,現在農村人也懂的了,要想孩子們有出息,必須讓孩子讀上書,更不能讓孩子輸到起跑線上。而當今農村又不能滿足當今孩子們的教育需求,很多家長們在孩子上幼兒時就把孩子送到城裡或者是鎮上的幼兒園了,直至考上大學。同時陪孩子出去還有父母或者就是爺爺奶奶陪同。所以造成農村人口外流嚴重。


二,至於你說的空心村,我對空心村的理解有二。

1,所謂的空心村,是指整個村子出現村中間住人太少,大部分人都是住在村四周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農村建房子存在著只建不拆現象,修起新房子後就搬到新房子去住了,舊房子留著沒人住,所以出現村中間住戶少,這樣就來了空心村一說。

2,還有說的空心村指的是,在農村住的人越來越少了,大都跑城裡去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農民都外出打工了。還有就是子女們都跑外面讀書去了。以上兩種情況就是造成空心村的主要原因。我就說這吧!


三農老二


國家政策就是鼓勵農民進城,農民進城增加就業,增加收入,開闊視野同時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或技術,反過來又帶動就業,進一步加強對農村的投入,帶動全體農民共同致富奔小康,年青有為的新生代農民,有的有文化又有技術,留在城市更有發展前途,他們吃苦上進,祖國的飛速發展有他們的貢獻,華夏騰飛更離不開大家的參與,前進吧!我們的大中國。


蒙湘牛


數以億計的農村人口流入城鎮,大大加速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但也讓他們身後日漸遠去的農村變得模糊。大量農民工及其家庭的外流,對農村治理意味著什麼?美國美利堅大學的呂傑在其新著《中國治理的多樣性:中國農村的人口流動與制度變遷》中指出,人口外流瓦解了中國農村的社會結構,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關係發生深刻變化,並改變了農村的制度選擇和治理績效。

研究顯示,人口外流較少的農村仍然能夠維繫緊密的社會關係,並使宗族和村規民約等非正式制度有效運轉。人口部分外流的農村,村民選舉等正式制度愈來愈凸顯作用,也能確保較高水平的農村治理。但是大量人口外流的農村,無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制度都無法有效運轉,農村治理陷入僵局。

農村治理的兩個根本問題

呂傑認為,農村治理需要解決兩個根本問題:集體行動與問責。

分權化改革以後,農村基礎設施的資金主要來自上級政府的轉移支付、村集體經濟和村民集資。農田水利設施的投資、建設和維護,顯然離不開村民的投入和貢獻。

為了避免少數人的搭便車和投機行為,就需要在村民間達成共識並有效監督。只有對違反規定的人予以懲罰,才能使集體行動成為可能。

與此同時,問責也是農村治理的關鍵所在。村民必須對村委會和村幹部進行監督,避免他們私吞、挪用或浪費公共資產和資金,並督促他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

農村治理的兩種制度

呂傑指出,無論何種制度,只要能夠解決集體行動和問責問題,就能有效運轉。依據其來源和形式,治理制度可以分為內生的非正式制度和外生的正式制度。

內生制度包括宗族、宗教、合作社等社會和經濟組織,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彼此信任和交往規範。內生制度依賴社會關係、聲望和共識,往往需要長期的交往和互動,而不需要政府等外部機構強加。

外生制度包括集體公社、村民選舉、村黨支部、司法機構等,往往是政府從外部強加的正式規則,是 “放之四海而皆準” 的。

不同制度依賴於特定的社會環境,而社會環境又受到社會結構的影響。在影響社會結構的因素中,城鄉人口流動是最重要的。

內生制度與外生制度的轉換

中國傳統的農村社會是熟人社會或關係型社區,人與人之間頻繁互動且關係緊密。大家 “抬頭不見低頭見”,並信守同樣的社會共識。這種社會環境下內生的非正式制度更加適用,而外部強加的正式制度往往難以奏效。

但是,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改變了農村的社會結構,並使內生制度所依賴的社會環境發生變化。中國農村日益演變為陌生人社會或鬆散型社區,人們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並追求短期利益。

人口外流帶來了新的信息、生活方式和糾紛解決辦法,瓦解了內生制度的運轉基礎,使其效果大打折扣。在人口外流的助推下,原本不佔優勢和效果不佳的外生制度日益被人們接受,並逐漸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在人口大量外流的農村,社會結構趨於原子化,社會環境面目全非。因為缺乏起碼的社會共識,人與人之間很難合作和協調,無論是正式制度還是非正式制度,都無法有效運轉。此時,人們不得不 “各人自掃門前雪”,這使農村治理績效低下。

關於農村治理制度的選擇研究

為了驗證上述假設,呂傑依據 2008 年對 356 個行政村 4000 餘人的調查數據,包括亞洲晴雨表調查和全國農村調查,進行了研究。

他以農村根據人口變化而調整土地分配的難易程度,來衡量內生的非正式制度。人口結構變化後需要調整土地,但村民可以依法拒絕,此時往往需要約定俗成的村規民約來進行調解。如果能夠容易地調整土地分配,以適應村內人口結構的變化,那麼就說明該村的內生制度較強。

對於外生的正式制度,則以村民選舉按照法律規定執行的程度來衡量。只有在村民選舉委員會的組織、候選人的提名、正式候選人的確定和候選人數量等方面都做到透明公開和公平公正,才能說明正式制度是穩健的。

研究顯示,只有約 14% 的受訪農村可以較容易地調整土地,只有約 10% 的農村建立了公開公平的村民選舉制度,而同時具備兩種有效制度的農村不足 2%。換句話說,近 3/4 的受訪農村未能建立有效的正式或非正式制度。

人口外流導致內生制度失靈

在控制了經濟、人口、生態和政治因素後,研究發現,只要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其中一種發揮作用,就會使包括自來水、村內道路、水利工程、其他公共設施和公共福利等在內的公共產品得到有效建設和維護。

長期在本省其他城市或外省務工的村民比例越高,內生制度就越難以奏效。原因有二:一方面人口外流讓人們的社會觀念發生了變化。在人口外流較多的農村,村民對鄰里的熟悉程度降低了,人們越來越不在乎其他人怎麼評價自己,也更加不認同老人和道德模範的威望。

另一方面,在人口外流較多的農村,人們不再認同應該為了集體利益去犧牲個人利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在從培養長期社會關係轉向注重短期個人利益;糾紛解決的方式也從 “和稀泥” 或 “各打五十大板” 的和諧理念,轉向是非對錯要黑白分明的觀念。

換句話說,人口外流導致內生制度賴以為生的社會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而這是內生制度失靈的關鍵所在。

人口外流適中才能建立正式制度

人口外流固然會讓人們趨向於選擇正式制度來處理糾紛、災難救助和私人借貸,但是人口外流比例過高的農村,與人口外流比例過低的農村一樣,都難以建立正式制度。

只有在人口外流比例適中的鬆散型社區,人們才會選舉村委會、民政部和信用合作社等正式制度來解決個人的糾紛、救災和借貸需求。而在人口外流很少和人口大量外流的農村,人們很少選擇正式制度,反而主要依賴於家庭、親戚朋友和宗族等私人手段和非正式制度。

同樣在村民問責方面,在人口外流比例過低或過高的農村,人們對村民選舉的信任水平很低,且不認為村民選舉和村委會是有效監督村幹部的主要手段。

除了上述量化分析,呂傑還基於實地訪談和案例分析來豐富這些研究發現。量化分析可以檢驗關鍵變量之間的關係,但截面數據無法說明因果關係和發生機制。案例追逐和深度訪談則增強了研究的縱深性,使之可以解讀現象背後的內在機理。

中國農村的未來向何處去?

知識精英和青壯年勞動力出走農村,留下無人照料的老弱婦幼。大量人口外流使村民之間的社會交往減少,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陌生,尤其是人們觀念的變化,對內生制度所賴以存續的社會根基——信息流動和社會懲罰這兩個關鍵機制——造成了摧枯拉朽的侵蝕。

與過去更注重集體利益、長期發展與和諧共處的觀念不同,外出務工人員更傾向於認同個人至上、短期主義和自我中心,這使農村傳統的社會交往發生劇烈變化,社會關係更為緊張,甚至矛盾糾紛也難以調和。

有人說農村的復興可以寄希望於返鄉農民工,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工作技能和視野都要優於沒有外出的村民。但是,這些新生代農民工由於對農村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並不會真正地關心農村治理。他們更加嚮往城市生活,哪怕那裡的工作艱辛、生活艱難。

不過,即便是留在城市的村民,也同樣可以為家鄉的發展做貢獻。外部力量的介入會使農村社區得以重建,並激活地方治理的制度基礎。他們可以為村莊帶去新鮮的血液,讓村民間的合作與協調逐漸增強。

更重要的是,各級政府應該增加嚴重人口外流地區的 “三農” 預算資金,加強監督並有效利用這些經費,以推動農村治理的轉型。

人口流動凸顯農村治理複雜性

農村勞動力的流動,讓農村治理的複雜性進一步凸顯。可以預見的是,城鎮化進程和人口遷徙的加速推進,會使越來越多的農村從關係型社區轉向鬆散型社區,進而陷入原子化社區。如何治理這些形態不一的農村,是未來社會的一個重大挑戰。

基於村規民約、宗族嫡親、宗教信仰和互惠互利等建立起來的內生制度,正慢慢復興為村民自治的主要依據;與此同時,國家有意識地推動村民選舉和民主治理等正式制度在農村生根發芽;此外,大量村民外流會對村莊結構和社會環境造成重塑。這三股力量交織在一起,為我們理解中國農村治理的多樣性和多變性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利澳


沒什麼好奇怪的,只看美國有幾多農業人口就行了。我是農村人,活了70幾年,只按目前的機械程度、技術和生產水平,農村人口還多了。我70多歲了,還種20幾畝地。年輕人一人種五、六十畝地沒問題。那就是說原來一個300多畝地的生產隊只需要四、五個人就行了。多餘的人都去搞工業,把產品銷到國外去。人多了嘛,只有這樣謀求發展。不要用老眼光看問題,你管他“空心”不空心,人人有事幹有飯吃就行了。


一介農夫828224395745


問題很簡單,農村為什麼人口外流?一是農村資源匱乏,無掙錢之路,僅靠長些糧食,糧價又低,人人都會算賬,一畝水稻產量按一千斤計算,每斤僅售一元三角計,一畝地只買13OO元,除去國家水費,種子費,農藥化肥費,機耕費,收割費,運輸費,灌溉費,小農具費及人工管理。算下來所剩無幾,還要保證在風調雨順的年景,否則只能保本,甚或畝產量更低的戶還虧本,想一想糧價之低,農本之高,吃辛受苦,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在赤日炎炎下勞作。假定種10畝地,去掉所有的農本,餘下的不夠出去打一個月的工資,試想青壯年誰還會在家種地,靠什麼養家餬口?況且現在農村的費用開銷跟城裡基本一樣,什麼自來水費,電費,固話費,手機費,數字電視費,網絡電視費,有路燈照明還要交照明費,垃圾清理費,加上人情禮,上大學.建房.買車.小孩生日.老人做壽的.有親友生病探視的,孩子讀書的,兒女結婚的。這些錢從那來?難道能從自己僅有一畝三分地裡生金?故能外出打工都外出了,所以村莊就只剩下老人與沒有舉家外出的孩子,在這種情形下自然就成了空心村。


用戶4866196715


農村人口是存在外流現象,有些村子也確實空心了,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用一句老俗話: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農村的經濟蕭條,農民的收入低是農村人口出現外流的主要原因。人都有向好的一面,哪裡好掙錢哪裡好發展,自然就會聚向那個地方,正如水向低處匯積一樣的道理。

自從建國後,國家內部雖然有些小的波瀾,但整體上安定,百姓的溫飽解決,人口大量增長,人均土地不斷減少,農民種地的收入也不斷下降。農民需要有其它增收來解決收入減少的問題,而走出去成了最好的選擇。

改革開放首先搞活了沿海的經濟,大量的工廠開始在沿海地區出現。這些新建起的工廠都需要大量的工人,僅靠沿海地區的人員滿足不了工廠用工,很多走出去的農民就這樣走入了工廠,成為浩浩蕩蕩工人隊伍中的一員。減少了農村人員的數量。

西部很多農村地區由於自然環境相對貧乏惡劣,農村自然生產條件極差,大量的年輕農民出外務工,留下一些老人、婦女和孩子。隨著國家城市化的出現,務工人員經濟條件的改變,大量農村人口開始進入城市買房定居,孩子進入城市讀書,婦女留在城市帶孩子,很多村子只剩下部分老人看守家園。甚至有些老人也跟著進城,村子成了無人居住的空心村。有些土地也開始出現“摞荒”現象,年輕農民不願意在家種地,老年農民種不動地。

這些現象在農村比較普遍,國家推出“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振興農村經濟,解決由於大量農民外流而引起的農村空心化問題。同時不斷地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解決土地無人耕種問題。近年,農村也在大力投資修路,建設一些農村的基礎公共設施。只要農村經濟活躍,相信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到美麗的農村去。


土哥在鄉村


這是個非常大的社會問題,空心村的出現是必然事件。

隨著人們的追求更高,對生活的品質有更好的體現,城裡與農村差距化嚴重,以及農村建設政策的步伐落後與城市。如工作機會,教育環境,醫療資源等等這些因素,決定些農村人口流失。

一.當然還有一個生活習慣,對於70後一代之後的農村人,他們大部分開啟了在城市打工和求學模式,在城市裡生活習慣了,接觸的東西和認識的事物是越來越多的,自然就是會尋找機會留在城裡的了。

二.治理政策方向的差異大,農村沒什麼吸引力的,也不存在城市的引進人才落戶政策,所以人口只有外流,沒有引進。

三.基礎建設差距巨大,交通條件,農村醫療條件,教育資源等。

城鎮化的方向是擴大農村空心村的嚴重,現在出現許多空心村,造成了許多老人的孤單,年輕一代回不去的農村,如果不把政策及時調整,面對的就不是空心村了,而是空心鄉鎮,城市資源緊張擁堵。

一字一字的敲打著回答問題,手經常敲酸,悟空問答的工作人員應該給我點贊,看到我的努力,我感激不盡,也能為更多瀏覽者帶來一絲絲的幫助。



用戶5460725676


有句話說得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城鄉差別仍存在的當下,農民若守著幾畝田地單幹,隨著農資成本的增加,糧食價格並沒顯著提高,這樣局面頂多維持溫飽。在人口流動寬鬆的情況,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必然奔向城市尋找發展機會,隨著近數十年經濟發展,城市用工情況尚好,只要能吃苦耐勞,基本能謀到職業就獲得與農村種田收入有著明顯的優勢。當然這些的收穫其中也飽含著離鄉背井,別妻兒父母的苦楚。但權衡利弊之後,還是當個農民工較為勝算,因此就造成現在有些農村出現空心村與人口外流的情況。


一強90594460


大家好,我是農民小席,感謝提問!

農村人為什麼外流,為什麼有空心村?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農村種地的收入甚微,滿足不了農村人現在的生活所需。

假設農村種地的收入豐厚,不但可以滿足農村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以及供孩子上學和贍養老人的需要,而且還能讓農村人有較高的生活質量,家家住著小洋樓,開著小轎車,那麼誰還願意荒棄農村的田地而搬遷到別的地方生活呢!想必大家都知道,農村一般都坐落偏僻,交通不便,自然環境惡劣,而且還沒有可利用的資源優勢,所以這些條件就直接限制著農村的經濟發展。因此,人們就會徹底搬遷出去,也就導致農村空心村的現象發生。

另外,農村人外出務工已經是一種常態,也是農村人生活的一部分,這樣不斷的在外邊打拼幾年,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就會徹底搬遷出去,而到城市裡生活。當然了,城市裡掙錢方便,教育條件好,醫療條件也好,而且生活方便,所以就吸引著大部分農村人朝著這個方向打拼。

因此,農村人口外流,農村出現空心村的主要原因就是農村種地的收入低,導致農村經濟落後所致。


農民小席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關注家和之音。我就我們左近的農村聊聊這個問題。

土地少,糧食的價格低,人們都在家靠種地難以生存。在農閒的時候出去打工賺的比種地強多了,還不會佔用更多的勞動力。

年輕人不愛在家種地,也不願意過農村乏味的生活,農村的師資力量和教育環境不如城裡。城裡人多,商業和企業等各方面都是農村無法比擬的。所以年輕人全家都進了城。

農村人肯與吃苦受累,有的靠打工,有的靠作生意。生活好了,有錢了。在城裡買樓了,就不回農村了。

年玲大的,出不去的,在家種地。農閒的時候在家周邊打點零工。有的搞點養殖和種植。

考上大學的,一個也沒有回來的。十年寒窗苦為了啥啊!有的兒女鬧好的,把父母也帶進了城。家裡的地就給別人種了,房子就上鎖了。等六零後這一代人百年以後,空心村就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