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岌岌可危的老街區到網紅景點,新疆喀什古城到底經歷了什麼


一路向西,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我們來到了新疆喀什。喀什,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有著2100多年曆史。它曾是張騫眼中的疏勒,玄奘腳下的西域,班超駐守的盤橐,馬可波羅探尋的絲綢之路上重鎮。

在喀什市中心,有一座佔地面積約20平方公里的喀什古城,在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這裡依然保持著古樸的風貌。喀什古城核心區面積為4.25平方公里,約有居民12.68萬人。

喀什古城,被人們譽為“活著的化石、喀什噶爾的靈魂”。在這裡,你會體驗到古老與現代、傳承與革新、守護與進取。古城裡,兩三百條巷道交錯密織,曲徑通幽,民居大多為土木、磚木結構,其間不少傳統民居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每天,都有來自不同地方的眾多遊客穿梭城中,體驗古城韻味。

八月的喀什,日出為七點半左右。清晨,生活在古城裡的人們忙著打掃庭院街道,上街採買,喚醒古城新的一天。

喀什平均日照時長達16個小時,夜幕來得格外晚,日落為晚上十點半左右。當然,喀什古城的夜生活,會持續到深夜。每天晚上,古城最為熱鬧的當數“古城印象”餐飲文化商業街。商業街上不僅保留了維吾爾族風情特色建築,還有酒吧、民宿、文創、美食等小店,來喀什旅遊的遊客必來打卡。

漫步喀什古城街頭,雖然人們的語言不相同,但都有著熱情的面容,有著同樣溫暖的笑容。街上的維吾爾族姑娘們穿著鮮豔飄逸的裙子開心地走過,她們是古城裡最美的風景線。孩子們則三五成群追逐嬉鬧,留下一路的笑聲。男人們在作坊裡興高采烈地忙碌著。


在古城,各家店鋪內別具特色的裝修風格讓人忍不住進店參觀。琳琅滿目的木器、各式各樣的樂器令人目不暇接。其間,陶器店最有特色。手工製作的樣式各異的土陶工藝品高高低低擺在門前。土陶手工藝在當地民俗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陶器已成為維吾爾族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

在古城,你會發現,幾乎每一條小巷子都能看到老茶館。維吾爾族同胞最喜歡邀上三五老朋友友,入炕而坐,點一壺磚茶,話一席家常,這是老喀什人最平常最悠閒的生活方式。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喀什古城,也曾有過一段岌岌可危的時光。

曾經的喀什古城,街巷狹窄、房屋擁塞,人口密度大於2.6萬人1平方公里,可比肩上海。隨意搭建的生土、磚木建築到處“生長”,且不具備抗震條件,讓本就擁擠的喀什古城宛如迷宮一般。“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水管牆上掛,解手房頂爬”是當年的真實寫照。承載了千年絲路文明的喀什古城,發出了沉重的嘆息。

2010年8月,總投資70.49億元的喀什市古城區危舊房改造綜合治理項目正式啟動,政府對喀什古城28個片區49083戶、507萬平方米危舊房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改造。為了保護古城原有的特色和當地居民固有的民族習慣,喀什古城的改造按照“修舊如舊”“一戶一設計”的原則,最大限度地保留喀什古城原貌,並將現代生活設施配備完整。


經過改造,喀什古城舊貌換新顏。年久失修的傳統民居被加固改造,路平了也寬了,水、電、天然氣等管道通進了街巷,住在這裡舒適了、敞亮了。居民們徹底告別生活空間狹小,連廁所都沒有的尷尬日子。許多人的家改造成兩層樓,一樓是店鋪,二樓是居所。

如今的喀什古城,形成了手工藝品街、民俗風貌街、特色餐飲街、金玉文化街、巴扎文化街、歷史文化街、古董巴扎街等15條特色旅遊街巷。在修葺一新的街道上,帽子巴扎、花盆巴扎、樂器巴扎整齊排列,鐵藝、銅藝作坊裡又響起叮叮噹噹的聲音,新的文化元素和歷史遺蹟在古城中交匯,傳統與現代在喀什古城和諧共生,古老而又年輕的喀什古城更添魅力。

2015年7月,喀什古城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也成為電影《追風箏的人》的主要取景地。如今的喀什古城,商鋪多達3290戶,是改造前的4倍多。2018年,古城居民的人均年收入由0.6萬元增至1.4萬元。


2019年,喀什古城景區的旅遊更是愈加火爆。僅上半年,喀什古城景區接待遊客人數超過31萬人次。喀什古城景區的發展,只是喀什地區旅遊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喀什地區還有更多美麗的風景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我堅信,喀什的明天會更美好! 文/圖 納蘭小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