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發力過程,像一個三節棍,大臂、小臂、球拍,一節一節展開

簡單地說,發力的過程像一個三級火箭-大臂、小臂和球拍,或者說大臂、小臂和球拍組成了一個三節棍,一節一節地展開發力,以前聽說正手高遠球的發力,和反手高遠球的發力是一樣的,不得其解,仔細琢磨,好像明白了一些。

羽毛球發力過程,像一個三節棍,大臂、小臂、球拍,一節一節展開

正手時,手肘抬起高於肩,有人說要儘可能靠近耳朵,我覺得抬肘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引拍,使球拍基本上指向下方,這樣拍頭才有足夠的揮動距離,產生足夠的動量來擊球,當大臂以肩膀為支點,完成上舉引拍的過程後,基本固定在那裡,穩住不動,從而使手肘成為下一個轉動支點,通過小臂的揮動(展開),使球拍到達準備擊球的位置,儲備足夠的動量,然後小臂再製動,手腕成為最後一個轉動支點,通過小臂內旋或手腕下壓,來完成擊球。

羽毛球發力過程,像一個三節棍,大臂、小臂、球拍,一節一節展開

再看看反手,同樣是手肘抬高,正手時,是手肘內測靠耳,反手時,是外側,只是不能像正手那樣很靠近,和正手一樣,當手肘抬高時,導致拍頭指向下方,完成引拍,然後和正手的發力過程一樣,只是方向相反,大臂穩住不動,小臂以手肘為轉動支點向上揮出,到達擊球的位置後,制動,最後小臂外旋完成擊球。

羽毛球發力過程,像一個三節棍,大臂、小臂、球拍,一節一節展開

其實在比賽中,用反手都是在被動的情況下比較多,因為理想的反手高球的擊球點(背對網時,右肩上方左右),如果步法到位的話,是可以用頭頂擊球的,因為被動,所以很難搶到高的擊球點,這時,就要靠大臂側伸(而不是理想地向上),盡力使引拍充分,然後靠小臂揮出,再製動,完成擊球。

羽毛球發力過程,像一個三節棍,大臂、小臂、球拍,一節一節展開

注意觀察過陶菲克的反手,很多時候,大臂是與肩在同一水平上的,所以在實戰中,不一定要刻意追求最高的擊球點,無論正手還是反手,搶不到高點的話,如果注意到將大臂展開到合適的位置,從而保證充分的引拍,還是可以發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