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盡漢代石獸、臥虎,北朝蹲獅,隋代李小孩石槨等石刻精品


漢代雕塑代表著一個時期的風格,在中國雕塑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這件西漢石獸,原置於咸陽市北石橋鄉引王村。它雕琢隨意,造型敦厚質樸,不做過多修飾,表現出雄強豪邁的氣概和粗狂簡練的藝術手法。

東漢時,陵墓神道多對稱的放置雙獸,有的有翼,有的有角,基本形象都是獅子,起著護衛驅邪的作用。唐《西京雜記》記載秦漢以來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馬之類的石刻;官員墓前也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屬,“皆所以表墳壠為生前儀衛耳”。這對東漢走獸,於1960年咸陽市國棉二廠工地出土。

東漢走獸以整塊青石灰岩雕鑿,呈奔走狀,造型比例準確,神態生動威猛,作風渾厚朴實,技巧生動洗練,足為東漢精神之代表作品。

這是見過最萌的漢代臥虎了,1957年西安市灞橋磚瓦廠出土,沒有一點老虎的霸氣,倒是圓潤可喜,共四件,應為席鎮。

東漢的虎形石座,1977年西安市三門口公社高家堡出土,石座中間有孔,周刻虎伏,整體呈“C”字形,頭部刻畫精細,張口,吐舌,前後足皆呈臥狀,尾卷拖地,虎身上有凸線虎皮紋。

這件北朝石獸,獅身碩大,但頭部很小,似馬臉,造型怪異。

獅子在佛教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且一般作為護衛的形象出現。它們一般呈蹲坐狀,即獅子前肢前撐於地,後肢彎曲,臀部貼於地面,是佛教石獅的典型造型,與我國最初做行走狀或伏臥狀的獅子造型完全不同。

南北朝時期,政局動盪不安,戰事不斷,人們急需尋求一種精神寄託。道教的求現世利益,得不到太多人支持;而佛教重來世利益卻成為大多數芸芸眾生的祈求。

此時期大多數統治者也大力推行佛教,這使得南北朝時期成為佛教在中國發展的重要時期,而隋唐時期,更是佛教的興盛時期。佛教信仰在統治者和民眾中的普及,使得佛教獅子的典型造型——蹲坐式獅子也普及開來。

當人們越來越多的在參拜佛祖,見到此種造型的獅子時,這種獅子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雕刻師們模仿的對象。

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他們也會要求工匠們將獅子雕成蹲坐式,與佛旁的獅子相像,以求得到佛祖最大的保佑。

這隻石獅,一點沒有蹲著的樣子啊,倒像是在撿肥皂。。。。

古代帝王或大臣墓前的石雕人物、禽獸等,統稱石像生,但只有石雕人物才能稱為“石翁仲”。此為富平縣出土的西魏石翁仲。

隋大業四年的李小孩石棺,平面呈長方形,棺蓋由整塊石頭雕刻而成,蓋下部分由6塊石塊鑲為一體,中間開門,兩側開窗,四周刻有斗拱、門窗、瓦當,併線刻有青龍、朱雀、侍從等圖案,儼然是一座隋代歇山式建築的縮影。

根據墓誌記載,墓主是一個年僅9歲的女童,名叫李靜訓,字小孩,是隋朝左光祿大夫、岐州刺史李敏的第四女。李靜訓外祖母是北周宣帝宇文贇、皇后楊麗華,她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溺愛,一直在宮中撫養,“訓承長樂,獨見慈撫之恩,教習深宮,彌遵柔順之德”。大業四年六月一日,李靜訓歿於宮中,年方九歲。楊麗華十分悲痛,厚禮葬之。


開皇二年李和石棺,1964年在陝西省三原縣李和墓出土。

李和,北周將軍,官至延州總管,加上柱國。隋開皇二年卒,享年77歲。

石棺蓋長2.5米,寬1—0.79米,通高1.16—0.99米。石棺以陰線刻、淺浮雕等技法雕刻朱雀、玄武、武士、神人等,精工華麗,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