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h my god,買買買!”你為什麼拒絕不了李佳琦?|寫在雙11前

還記得帶貨狂魔李佳琦嗎?這位“口紅一哥”,曾經在3分鐘內賣出5000單,銷售額超過600萬,堪稱淘寶直播界的頂流。

去年雙十一,手握億萬少女錢包的馬雲和李佳琦,在淘寶直播“同臺競技”,比賽兩小時內誰的帶貨量更多,結果馬老闆以10:1000慘敗。

“Oh my god,買買買!”你為什麼拒絕不了李佳琦?|寫在雙11前

飯圈女孩們為自家哥哥的代言揮金如土,銷售額可能還比不上李佳琦在屏幕前真情實感地喊上一句:“買它!”。魔音一入耳,誰都別想空著手走出他的直播間。

今年雙十一預售才剛開始,李佳琦就已帶貨帶上了熱搜。更有帖子回顧了從“觀望”到“剁手”的過程。

“Oh my god,買買買!”你為什麼拒絕不了李佳琦?|寫在雙11前

進入李佳琦的直播間之後,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買了1000元三瓶的化妝水,買1送1的粉底液,精華素......甚至連一些完全沒有了解過的品牌和產品,也進入了她的待發貨列表——然而,這位樓主最初進直播間,只是為了買三盒面膜

評論區更誇張,最高贊是:“我莫名其妙搶了張床墊。”

“Oh my god,買買買!”你為什麼拒絕不了李佳琦?|寫在雙11前

為什麼我們無法拒絕李佳琦的安利?為什麼雙十一一到就忍不住買買買?待買清單中的商品,是我們真實需要的嗎?面對種種“降價”“優惠券”和“紅包”喙頭,我們能否主動剋制過度消費的慾望?

如果你也是每到購物節就陷入剁手怪圈,卻又在衝動消費後,看著花唄賬單和過量囤貨悔不當初的“千手觀音”,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幫你走出這種“強迫式購物”,培養更適度、更有益的消費習慣。

“Oh my god,買買買!”你為什麼拒絕不了李佳琦?|寫在雙11前

01.你是強迫性購物者嗎?

說起對購物的痴迷,早在一個世紀以前,德國心理學家Emil Kraepelin就提出了 Oniomania(購物癖)的概念,而直到上世紀90年代之後,這一現象才真正開始為精神健康領域所研究。

強迫性購物障礙目前未被列入DSM-5診斷條目,根據Kellett和Bolton的定義,強迫性購物是“由不可抗拒、無法控制的衝動引發過度的、價格高昂的購物,並在購物上花費大量的時間——通常由負面情感引起,最終導致社會、人際和經濟上的困難”

心理學界的研究都傾向於將強迫性購物劃分為成癮類,有些人形容自己買東西時的感受就像喝酒一樣容易上癮,強迫性購物因此也會被稱為消費成癮

當然,在正常範圍內的購物是無可厚非的。如果你擔心自己是否陷入了購物成癮,可以參考下面的一些表現:

你經常在沒有思考自己在買什麼、為什麼買的情況下,就花了錢;

在花錢時,你根本不會去想自己還有多少錢;

• 你習慣將購物當做產生快樂,或者獎勵自己的方式;

• 想到你的某個朋友已經擁有了某樣商品,你就止不住地想要擁有它;

• 你隱藏起自己買的東西和小票,在自己的真實花銷上撒謊;

很多買回家的東西一次都沒有用過;

• 每次買完都很後悔,但還是停不下來……

如果你擁有以上諸多行為表現,那你可能是一個強迫性購物者。根據2015年發表在Addiction雜誌上的一則對涉及32000人的研究數據的分析,發現強迫性購物行為的一般患病率約為5%,即20個人裡就可能有一個購物狂

“Oh my god,買買買!”你為什麼拒絕不了李佳琦?|寫在雙11前

02.在買買買背後,究竟是什麼?

有些人會強迫性購物,與自身的童年經歷有關,在幼年的時候,如果遭到父母或他人的漠視,孩子便會轉而尋求替代性的安慰——如玩具、零食等。這種匱乏感會持續影響著我們,在成年後同樣要尋求情感的支持。這時,購物便取代了玩具和零食,成為替代性的安慰品

既然不是為了商品的實際用途,那麼強迫性購物者究竟是出於什麼心理不斷地買買買呢?

1. 提升自尊感

從小遭受漠視的人,往往也會自尊水平較低,渴望得到表揚。因此,他們會將消費和他人的尊重感掛鉤,往往會吹噓自己的消費,迫切地與他人分享和炫耀,希望華麗的衣服和首飾能夠得到別人的讚美。但是這種消費帶來的自我價值提升感轉瞬即逝,於是,他們不得不繼續購買更多。

完美主義者也可能出於類似的願意而強迫性購物,他們過分在意自我形象希望在別人眼裡的自己是完美的,並且總想再完美一些。因此,完美主義者在遇到一些讓自己難堪的狀況(比如發胖,覺得自己不再吸引人)時,往往會提高購物的頻率,因為總希望能夠買到一些“魔性”的衣服和配飾,讓自己的形象變得更好,提升對自己身體的正面情感。

2. 緩解孤獨

孤獨也是購物的催化劑。研究表明,當你在一段時間內感到非常孤單空虛時,大型商場裡明亮的燈光、彩色的招牌、歡快的音樂都給人以愉快的刺激。美國的一項研究還發現,老年人中存在大量通過電視及網絡進行過度消費的情況,這和這一人群的性質有關:孤獨、無聊,經濟實力相對較強。他們沒有地方可去,沒有人說話,就呆在家裡買了大量無用的東西(即便是在兒女已經給父母購買了充足的生活必需品的情況下)。因此,許多欺騙性消費都把目標瞄準老年人群體。

“Oh my god,買買買!”你為什麼拒絕不了李佳琦?|寫在雙11前

3. 釋放焦慮

面試失敗、感情受挫,在陷入焦慮之後,我們可能會想要買點什麼來分散注意力,釋放壓力,安慰自己。2012年針對美國和加拿大人群的研究表明,有強迫性購物行為的人,對情感的認知能力和對痛苦的忍受力都比較低。有一些購物狂是焦慮水平非常高的人,並且無法解決和控制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產生的問題和壓力。

當然,在購物的狂熱過後,那些焦慮、憤怒、緊張的情緒並沒有真的消失,它們還在那裡,我們可能反而會感到深深的失落、空虛和負罪感,並最終可能引發羞恥感。

4. 應對抑鬱

你可能很難相信,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的抑鬱病人也會是強迫性購物者。1997年法國學者的研究證明,抑鬱症與強迫性購物的共病率非常高,在參與調查的抑鬱症患者中,近三分之一(31.9%)有強迫性購物行為

商業廣告上那些笑嘻嘻的面孔、溫情或歡樂的畫面都在傳遞一種信息:購買我們的產品,能夠讓你快樂。當我們不夠快樂,又無法找到快樂的方法時,看到貨架或網頁上琳琅滿目的商品的那一刻,你會產生一種錯覺:買下來,我就會快樂。

雖然強迫性購物者通過不斷買買買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自己的焦慮和抑鬱情緒,但這種效果往往只是一種遮掩和迴避,從長期來說並沒有真正起到作用,反而會陷入到購物行為本身上。

“Oh my god,買買買!”你為什麼拒絕不了李佳琦?|寫在雙11前

03.適度地買,才能帶來心理的療愈

大多數時候,買東西確實會讓我們的心情變得更好,所以購物本身確實能帶來一定的心理療愈效果,關鍵在於明白自己的心理需求、把握購買行為的程度。

零售療法就是如此被提出的,它並不是真正的心理治療,而是一種有類似心理治療的作用。零售療法,指的是人們通過購物來自我調節、釋放壓力、緩解負面情緒等的一種實現自我療愈的方法

特恩斯市場研究諮詢公司在美國一家購物返利網站上Ebates.com對1000名美國成年人的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人(52%)承認自己曾使用過“零售療法”,其中,有44%的人每個月都會通過購物來達到自我療愈的效果。也有另一項調查顯示,在感到壓力的人群裡,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曾通過購物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人們如此普遍地使用著“零售療法”,那麼它是如何在心理上對人有療愈作用的呢?

1. “人生苦短,及時行樂”

購物,對有些人而言,是他們應對“存在主義死亡恐懼”的方法。所謂存在主義死亡恐懼,指的就是當人們意識到,人本能地會害怕死亡、想要逃避死亡,但同時無論是自己還是世界上任何的其他人,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時候,便會產生的恐懼感。購物消費能幫助“親消費主義”價值觀的人緩解死亡焦慮。“既然我總有一天要死,不如在活著的時候盡情地買買買”,“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可能是一部分人的心聲。

2. 更好地適應生活的轉變

Kit Yarrow博士發現,當人們在面對一些生活轉變時,如換工作、結婚、生子等等,會通過購物來幫助自己更好地適應“新”的生活狀態。她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購物能夠幫助人們在面對轉變時做好心理準備,同時也給予人們一些積極的自我暗示。

結婚超過十年的Janice發現自己的婚姻生活早已喪失了激情。當她最終和丈夫離婚時,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購買了一套全新的床上用品。“這幾個小時的時間是完全值得的,這個購物的過程就像是自己在和過去的婚姻告別,我感覺,我已經做好了重新開始的準備。”

“Oh my god,買買買!”你為什麼拒絕不了李佳琦?|寫在雙11前

3. 增強對生活的掌控感

Gitimu 與 Waithaka認為,購物就是人們不斷做出自主選擇的過程(這裡不包括那些購物成癮中無法控制自己的買買買)。而“做出選擇”的過程,就能夠提升人們內心對於生活的掌控感。購物賦予了人們許多自主選擇的機會,而通過做出這些選擇,我們也隨之獲得了一種對生活的掌控感。

4. 使人放鬆

Yallow認為,當購物的時候,人是相對處於一種無需動腦的放鬆狀態的。因此,在完成一項複雜困難的工作時,購物作為一種“短暫的休息”便能夠幫助大腦進行放鬆和調節,提升狀態以更好地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

尤其是線上購物。人們會在繁忙的工作間隙,迅速掏出手機刷一刷電商網站。因為這就像是一場精神減壓放鬆之旅,比起現實生活中的出遊更加輕便簡潔,人們無需整理行囊,也無需周全計劃

“Oh my god,買買買!”你為什麼拒絕不了李佳琦?|寫在雙11前

04.如何讓購物發揮出積極作用?

1. 瞭解自己購物的動機

購物,能夠在一定程度幫助人們放鬆、減壓、調節負面情緒,然而,它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心理治療,無法幫助人們解決長期的焦慮或抑鬱問題。因而,你需要了解自己使用零售療法背後真正的原因,從根源解決你真正的問題所在。

2. 設立獨立的資金賬戶

你可以專門申請一個額度較低的信用卡或者開立一個借記卡並在裡面放上一定金額的存款,數額取決於你個人的收入以及其中可以用以購物的金額。Bailey認為,這個單獨的賬戶,能夠幫助人們有效地控制預算,避免在使用“零售療法”時,超出自己所能負擔的範圍。

3. 列一個購物清單

在購物之前,

為自己準備一個購物清單,在每購買到一樣東西時,就在列表上打鉤(就像任務列表一樣)。這不僅能夠時刻反覆提醒自己,“哪些是我現在需要的”,還能夠讓人產生一種完成任務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對於那些不在清單的東西,努力一件不買,在清單購物完成後儘快地離開商場。

4. 買能讓你放鬆的小物件

Bailey指出,使用零售療法時,並不是價格越高的物品,越能達到療愈的效果。人們可以買一些具有放鬆舒緩的小物件,既精美又實用,來幫助自己減壓和調節情緒,如香氛蠟燭、不同口味的茶包、書或者一場電影等等。

“Oh my god,買買買!”你為什麼拒絕不了李佳琦?|寫在雙11前

也許有人會說,“買買買”的唯一煩惱就是“窮”。要是能說走就走,想買則買,還有什麼好憂愁的?

不,其實不是的,只是追求享樂不會將我們指向真正的幸福。相反的,沉浸在“空洞的積極情緒”中與長期身處逆境其實很相似,都會危及我們的健康。


7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